《初中学段“多元维度”与“纵深向度”特色育人体系》:
第二节 课程育人的意义
一、课程育人对时代发展要求的意义
新课程实施以来,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上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轨道。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要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新课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但由于种种原因,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遇到较多的困难,实施不尽理想。从学科课程的教学上来看,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重学科知识传承、应试训练,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轻学科育人功能的状况。
分析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改进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以前,-些中小学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和本身素养的限制,在应试教育氛围还十分浓厚的环境下,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的确存在很大困难: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地区质检和中、高考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习惯于把学科教育等同于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意无意地排斥学科方法、学科思想观念的教育;在潜意识里,往往把提高学科素养、提高学科方法和提高观念教育看成花架子,中听不中用,把加大教和学的时间投入、强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力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得力措施。
2014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为课程教学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更好的环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反思、讨论、研究课程教学,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全面、深刻地认识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克服重学科知识的传承、重应试训练,轻课程育人功能和学科素养培养的习惯,增强育人意识,是进一步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的关键。因此课程育人的提出有着极强的时代意义。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