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博雅教育的古今之变》:
2.1.3城邦的共同善
亚里士多德论述城邦是从他的形而上学推演出来,他认为哲学应该是研究、寻求事物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的。他在《形而上学》中提出事物根本原因包括四种: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质料因是指事物的物质原因,回答“事物由什么物质构成?”如木门的质料是木头;形式因是指事物的理念,事物因分有它而存在。如一个人美丽的形式不是指她的外表美,而是指她分有了理念美,至美是美丽的本质。动力因是指事物运动静止的原因和源泉,如雕像的制作者雕刻家就是雕像的动力因。目的因是引导过程的目标或目的,指事物“最善的终结”。亚里士多德认为这四个原因中,目的因具有特殊地位,它是理解其他三因的重要基础。因为,首先,目的因是质料因的原因,而不是相反的;其次,目的因与形式因、动力因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三者合一,目的因成为把握动力因和形式因的关键所在。②目的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它是大家理解亚里士多德城邦目的论的主要途径之一。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第一卷中直奔主题道:“我们见到每一个城邦(城市)各是某一种类的社会团体,一切社会团体的建立,其目的总是为了完成某些善业——所有人类的每一种作为,在他们自己看来,其本意总是在求取某一善果。既然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那么我们也可说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泛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的‘城邦’,即政治社团(城市社团)。”①城邦的“善业”是城邦存在的目的因,“善业”具有什么样的形式呢?亚氏仍然用“自然”的观点论述城邦的目的。他认为世间男女结合是为了生儿育女,延续血脉子嗣,满足了人自然生理的需要;主人与奴隶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是自然合理的关系,这是因为主人具有理智能够操持远见,而奴隶具有体力能听从吩咐进行劳动,满足了彼此“得到共同保全”的需要;家庭的产生是人类为了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是人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基本单位;“村坊”是在人类生活的天地更加广阔时,为了满足“适应更广大的生活需要”。②
从个人、家庭、村坊一直到城邦,这样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城邦是自然事物生长的终点。正因为是事物的终点,方最能展现其本性。城邦是人类社会进化到高级阶段一个表现形式,为了满足人类“优良的生活”。优良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生活呢?优良的生活是趋向“至善”的生活,是为了满足人类自给自足的需要。自给自足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中“维持自身需要而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意思,不是仅仅满足人生理、安全及日常生活需要,而是有更高的追求。那么古代城邦所谓“自给自足”什么含义?③亚里士多德接着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继续论述,他认为“自给自足”是人完满的善,完满的善是幸福,而幸福是因自身之故而为善的东西,不同于因成为其他手段而善的事物。“那些因自身而值得欲求的东西比那些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更完善:那些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比那些既因自身又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更完善。所以,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④所以,人的幸福是最完满的善,我们会因为幸福而选择努斯(Nous)、快乐、荣誉和每种德性,虽然我们也会因它们自身之故而选择它们。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