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医文献学概论
0.00     定价 ¥ 79.8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61927
  • 作      者:
    王振国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8-01
收藏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章绪论
中国有着五千年光辉而灿烂的文明史。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数以万计的文献。这些文献,不仅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数千年来文明创造的历史记录,也是后世获取知识、发展创新的源泉所在。古籍文献中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古今中外有成就的学者和伟人,无不在阅读大量文献的过程中,汲取前人的智慧,获得知识创新和学术进步的灵感与动力,从而走向成功和辉煌。马克思著《资本论》、司马迁著《史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都是成功的典范。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已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历代中医药古籍文献是中医学术体系和原创思维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防病治病经验的宝库,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科技文化财富,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经验、思维、方法、路径,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初心”和根基,也是中医药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基础。今天我们阅读中医文献、研究中医文献,不仅仅是为了熟悉中医的历史文化,更重要的是要从典籍文献中汲取精华,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节文献与中国文献学
一、文献
“文献”一词,*见于《论语?八佾》:“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三国魏?何晏《论语集解》引郑玄注:
“献,犹贤也。我不能以其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南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文,典籍也。献,贤也。”
两者注文虽有别,但均对“文”和“献”进行了分别注释。
在中国古代,“文”和“献”往往单*使用。“文”多解释为典法、文章、礼乐制度等,主要是指礼乐典章等各种法典制度方面的文字记录。如《国语?周语上》:“有不享则修文。”韦昭注:“文,典法也。”《国语?周语下》:“小不从文。”韦昭注:“文,诗书也。”《礼记?大传》:“考文章,改正朔。”郑玄注:“文章,礼法也。”孙希旦《礼记集解》:“文章,谓礼乐制度。”
“献”多解释为贤、贤人、贤臣等。如《尚书?益稷》:“万邦黎献,共惟帝臣。”伪孔传:“献,贤也。万邦众贤,共为帝臣。”《尚书?酒诰》:“汝劼毖殷献臣。”蔡沈集传:“献臣,殷之贤臣。”《逸周书?作雒解》:“俘殷献民,迁于九毕。”孔晁注:“献民,士大夫也。”
由此可见,文献的“文”指文章典籍,“献”指能传述典章制度的贤士。
元代马端临*次以“文献”二字命名其书为《文献通考》,且更清晰的阐明“文”与“献”的内涵。《文献通考?自序》云: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马端临对于“文”的解释,仍沿袭前代,指包括经、史、历代会要、百家传记等的一切书本上的记载。而对于“献”的解释则由贤人衍变为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的记录。在其《文献通考》中,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上的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以此区别“文”与“献”两种资料的来源。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献”一词也发生着变化,明代《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文献”不再分别解释,而是用来指代经、史、子、集、百家之书等各类资料。
近代以来,学者对“文献”一词又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说法。有人在古籍之外,将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张舜徽在《中国文献学》中指出:“‘文献’既是一个旧名词,自有它原来的含义和范围,我们今天既要借用这一名词,便不应抛弃它的含义而填人别的内容。近人却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绘画,概称为历史文献,这便推广了它的含义和范围,和‘文献’二字的原意,是不相符合的。当然,古代实物上载有文字的,如龟甲、金石上面的刻辞,竹简、缯帛上面的文字,便是古代的书籍,是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重要内容,必须加以重视。至于地下发现了远古人类的头盖骨或牙齿,那是古生物学的研究范围;在某一墓葬中出土了大批没有文字的陶器、铜器、漆器等实物 这些都是考古学家的职责,和文献自然是有区别的”。张舜徽提出古代实物上的文字材料应属“文献”研究的范围,这与马端临相比,有了新的发展。没有文字记录的古代实物,只能属于文物的范畴。文献与文物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文献”一词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与扩展。1983年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明确文献的定义为:“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据此,文献应包含三大要素,**,记录知识;第二,依附于一定的载体;第三,有一定的记录手段或方式。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知识的甲骨、金石、简帛、卷轴、拓本、图谱、照片、缩微胶片,以及以现代信息存储技术为记录手段的各类视盘、光盘、电子书、数据库等,皆属文献范畴。
此外,又根据中国历史分期断代的一般规定,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界,将文献分为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古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前的文献,其载体除了纸张之外,还有甲骨、金石、简牍、缣帛等材料。现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后的文献,其载体则更加多样化,如缩微胶片、光盘、磁带、半导体材料等等。目前,各种电子文献巳成为现代文献的重要形态。
二、文献的作用
我国古人创造的丰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存在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图书典籍就是古典文献。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典籍,就是该学科的专科文献。文献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文献是记录、传播和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
文献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具有可记录的内容与记录的工具、手段时的产物,并随着人
**章绪论3
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对社会与自然界各种知识的积累、总结、贮存与提高,主要是通过文献的记录、整理、传播、研究而实现的。通过文献,人类能使知识突破时空的局限而传之久远;通过文献,人们可以全面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文明成果。
(二)文献是推动科学与社会发展的有力因素
文献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历史阶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总结,这些知识在继承与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劳动和创造,又不断产生新的知识,使原有的知识体系日益丰富和完善,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和科学技术发展。
(三)文献是学术传承与科学研究的基础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广泛搜集文献资料,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资料的种种形态,探求其内在的联系,进而作更深人的研究。以医学为例,中国医学史上有重大成就的医家,无不高度重视对前人文献的学习和继承。汉代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唐代医家孙思邈历数十年,集唐以前医学文献之大成,先后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在“大医习业”中提出“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明代伟大的科学家李时珍“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岁历三十稔,书考八百家”,并与其医药实践有机结合,编纂了不朽巨著《本草纲目》,被称为“博物之通典”。据统计,该书直接和间接引用的文献达900余种。他们都是研究和利用古代文献的典范。当代的中医药研究,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病证、治法、方药,都必须建立在全面搜集、整理、分析、研究古典医药文献的基础之上。
目前,古典文献在许多学科的现代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重要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信息科技背景下,获取、研究和利用古典文献越来越便利,古典文献对人类文明进步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中国文献学
中国文献学产生于近代,是在文献整理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但是,我国对文献整理研究的历史却十分悠久,上可追溯至孔子对诗书六艺等古典著作的考订整理。我国古代**次大规模的图书整理,是西汉由官方组织的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校书,至今巳有二千余年。古代没有“文献学”之名,从事于历史文献整理研究的学者,被称之为校雠学家。他们在文献整理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方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宋代郑樵的《通志?校雠略》,论述了古书的存亡、类例、编次、注释、校雠等问题。我国古代关于文献的校勘、注释、辑佚、辨伪、著录等内容的专论专著不胜枚举,但都是对古代文献整理研究某一些方面所做的论述,尚不属于“文献学”著作。
专门以“文献学”命名的书籍或论文出现在近代,是对文献及文献整理研究的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综合性论述,或就文献学的学术体系及框架结构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指出:“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而有从事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在过去称之为校雠学家。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文献学是以文献整理的各方面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体说,文献学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对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及文献整理的历史。 文献学不仅要研究每一个体文献的材料来源、编著过程、体裁、体例、内容及其价值。同时,文献学还要把文献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去揭示它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过程,研究各个时期文献的特点及各个时期文献的继承性,文献学对文献的研究为文献整理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其次要研究文献整理的内容和方法。前人文献整理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有辨伪、版本、校勘、辑佚、标点、注释、翻译、书目、索引等。”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论及中国古文献学:“简言之就是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古文献学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与古代语言文字学、古籍目录版本学以及古代历史学(包括通史、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等)都有关联。同时古文献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古文献学本身又有许多分支,诸如注释(包括字词的注音释义及天文、地理、名典、典制等的考证辨析)、校勘、目录、版本、辨伪、辑佚、编纂等,可见他是个成熟的学科。”
综合各家阐释,所谓文献学,就是指以文献整理的各方面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具体而言就是研究文献整理的对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文献整理的历史。
第二节中医文献与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是中华民族文献的组成部分,中医文献学则是中国文献学的一个分支,是在一般文献学学术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中医药学领域特殊性、专业性特点的一门专业文献学。
一、中医文献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对文献的定义,“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医文献即是记录有中医药知识的一切载体,知识内容属于中医药领域的文献均为中医文献。中医文献从其载体时代来看,又包括中医古代文献和中医现代文献。
(一)中医文献时代类别
1.中医古代文献
中医古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前有记录中医药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以甲骨为载体的文献、以金石为载体的文献、以竹木为载体的文献、以缣帛为载体的文献以及以纸质为载体的文献等。
2.中医现代文献
中医现代文献,是指辛亥革命以后记录中医药知识的一切载体。除了传统的纸质载体外,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医药知识存储于微缩胶卷、缩微平片、录像带、录音带、电影片、电视片、磁盘、光盘等载体的,均属中医现代文献。
(二)中医文献的范围
中医文献,涉及范围极广,可延及文献的各个方面。
(1)中医学专著
指中医这一大门类中的各种专业性著作,为中医文献的主体。
(2)综合性类书中所含中医文献
如唐代的《初学记》《艺文类聚》,宋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文献与中国文献学 1
第二节 中医文献与中医文献学 4
第三节 中医文献的源流 8
第四节 中医文献的历代整理研究 26
第二章 中医文献的文字 32
**节 汉字及其形体演变 32
第二节 古书的用字 41
第三节 中医文献的通假字 47
第四节 避讳字 54
第三章 中医文献的目录 63
**节 概述 63
第二节 目录的作用 70
第三节 目录的类型 74
第四节 目录的基本结构 79
第五节 综合性目录简介 83
第六节 中医专科目录 91
第七节 类书与丛书 98
第四章 中医文献的版本 111
**节 概述 111
第二节 载体与版本 113
第三节 古籍版本制度 130
第四节 版本源流考证 133
第五节 版本的鉴别与善本的利用 136
第五章 中医文献的校勘 142
**节 概述 142
第二节 校勘的对象 145
第三节 校勘的方式、方法和依据 154
第四节 中医古籍校勘的工作程序 170
第五节 校勘记的阅读 173
第六章 中医文献的注释 182
**节 概论 182
第二节 注释的内容 184
第三节 注释术语 199
第四节 注释的方法 202
第五节 注释须掌握的基本规律 210
第七章 中医文献的辑佚 214
**节 佚文与辑佚 214
第二节 辑佚书的资料来源和辑录佚文注意事项 223
第三节 医籍辑佚的方法 225
第八章 中医文献的辨伪 231
**节 伪书与辨伪 231
第二节 伪书的产生 233
第三节 古医籍的辨伪 234
第九章 中医文献的阅读与利用 243
**节 中医文献阅读中常见的问题 243
第二节 中医文献的现代化研究 254
第三节 中医古籍整理的规范 261
参考书目 265
附录 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 266
全书课件二维码 32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