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功能材料
0.00     定价 ¥ 9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67707
  • 作      者:
    魏通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荐购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第1章 晶体学基础
  材料是国家制造业赖以发展的基石,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材料大多属于晶体材料,决定材料性能的*根本的因素是它们内部的微观构造,包括晶体中原子是如何相互作用并结合起来的、原子的聚集状态和分布规律、各种晶体的特点和彼此之间的差异、晶体结构中的缺陷类型及性质等. 因此,研究分析材料晶体的内部结构已成为研究材料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问题的认识和解决都与其密切相关. 所以要了解不同材料的性能,*先必须掌握好晶体结构方面的知识,这是进一步学习其他内容的重要基础.
  1.1原子间的键合
  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成分子或固体时,原子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力,即结合力或结合键. 结合力的大小取决于原子核和电子间的静电库仑力,各原子的*外层电子(价电子)起主要作用. 按结合力性质的不同,结合键可分为化学键(主价键)和物理键(次价键),化学键包括离子键、金属键和共价键;物理键包括范德瓦耳斯力和氢键.
  1.1.1离子键
  离子键是正负离子通过静电库仑力产生的键合,大部分的金属氧化物、盐类和碱类是主要依靠离子键结合的. 元素周期表中第ⅠA族碱金属元素和第ⅦA族卤族元素结合成的晶体就是典型的离子晶体. 金属原子将*外层价电子给予非金属原子而成为正离子,非金属原子得到价电子后而成为负离子,正负离子通过静电库仑力产生键合. 离子键的特点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 离子键的结合力很强,因此离子晶体结构非常稳定,晶体的硬度大、熔点高,但是其韧性差、导电性能差、热膨胀系数相对较小. 离子晶体中不易产生自由运动的电子,所以它们一般是良好的绝缘体.
  1.1.2金属键
  金属原子的*外层电子容易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从而在金属晶体内运动,弥散于金属正离子组成的晶格中,这种由自由电子弥散形成的区域称为电子云或电子海. 金属正离子与自由电子组成的电子云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键合称为金属键. 典型的金属晶体是周期表中第ⅠA族和第ⅡA族元素及过渡元素的晶体. 金属键基本的特点是电子的共有化,既无方向性又无饱和性.
  金属受力变形时,原子会改变彼此间的位置而不至于破坏金属键,所以金属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另外,金属由于存在大量自由电子而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1.1.3共价键
  共价键是两个或多个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或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化学键. 共价键可分为非极性键和极性键两种,共用电子对对称分布于原子之间,不形成正负离子时的共价键称为非极性键;当共用电子对偏离或偏近某一原子时,形成的共价键称为极性键. 通过共价键结合的晶体称为共价晶体或原子晶体,典型的例子如H2、O2、F2、C(金刚石)、Si、Ge、SiC 等,一般无机非金属材料和聚合物的原子间是通过共价键结合的. 共价键的特点是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共价键的结合很牢固,使得共价晶体具有结构稳定、强度高、硬度大、熔点高、脆性大等性质.
  1.1.4范德瓦耳斯力
  范德瓦耳斯力是电中性原子之间的一种长程作用力. 晶体中近邻原子之间相互作用可引起电荷位移而形成电偶极子,电偶极子之间会产生瞬时的电偶极矩,范德瓦耳斯力借助这种微弱的感应作用将中性原子或分子结合为一体,它分为静电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静电力是由极性分子中的固有电偶极矩之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引起的;诱导力是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色散力是非极性分子中的瞬时电偶极矩间的相互作用力. 范德瓦耳斯力普遍存在于分子间且作用力弱,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它不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但影响其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等. 分子晶体由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组成. 范德瓦耳斯力很弱,因而分子晶体的结合力很小,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滑动而形成较大变形,因此,分子晶体具有较低的熔点、沸点和硬度.
  1.1.5氢键
  氢键是一种极性分子键,存在于HF、H2O及NH3等物质中. 氢键属物理键,其键能介于化学键与范德瓦耳斯力之间. 氢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可以存在于分子内或分子间.
  以上根据结合力的性质,将晶体分为五种类型,大部分实际晶体中的内部原子结合键往往是几种键合的混合. 例如,对于过渡族元素而言,它们的原子结合中除了金属键也会存在少量的共价键结合,这也是过渡族金属具有较高熔点的原因.
  1.2结晶学基础
  1.2.1晶体的宏观特性
  晶体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原子(或分子、离子)在三维空间呈周期性重复排列,即存在长程有序,与非晶体物质相比,晶体具有以下几个宏观特性:①晶体熔化时具有确定的熔点,而非晶体熔化时是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完成的;②晶体具有自范性,即在适宜的条件下,晶体能够自发地呈现封闭的、规则的凸面体外形,其本质是晶体中粒子微观空间里呈现周期性有序排列的宏观表象;③晶体具有各向异性,而非晶体却是各向同性的;④晶体中微观粒子的空间排列具有一定的对称性,比如相等的晶面、晶棱和角顶有规律地重复出现;⑤晶体可对入射的X射线产生规则而复杂的衍射图样,而非晶体不存在衍射现象;⑥晶体具有*小内能和*大稳定性,晶体的格子构造是晶体具有*小内能的根本原因,非晶体不稳定且有自发转变为晶体的趋势.
  1.2.2空间点阵
  原子、分子或离子按一定的空间排列组成晶体,为了便于研究排列规律,可将晶体中的质点(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抽象为规则排列于空间的无数个几何点,各个点在空间呈周期性规则排列,且具有相同的周围环境,这种点在空间规则排列的三维阵列称为空间点阵,点阵中的点称为阵点或结点. 若用很多平行的直线将各阵点连接起来,就构成一个三维几何格架,称为空间格子或晶格,如图1.1所示.
  由于晶体中原子排列具有周期性,可在晶格中选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的基本单元(平行六面体),表示晶体结构的特征,这个*小的基本单元称为晶胞. 晶胞在空间重复堆砌就构成了空间点阵,同一空间点阵可取不同的基本单元,如图1.2所示. 为使基本单元尽量简单,同时*能反映点阵的对称性,选取晶胞的原则是:① 能充分表示出晶体的对称性;②平行六面体内的棱和角相等的数目应尽可能多;③平行六面体的三棱边的夹角应尽可能形成直角;④晶胞的体积应尽可能小.
  可以用晶胞参数来表示晶胞的形状和大小,即用平行六面体的三条棱边的边长a、b、c 及棱间夹角α、β、γ共6个点阵参数来描述,如图1.3所示. 根据晶胞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把所有晶体的空间点阵划归为7类,即7个晶系,如表1.1所示.
  图1.1空间点阵的一部分
  图1.2在点阵中选取晶胞
  图1.3晶胞坐标及晶胞参数
  表1.1晶系
  自然界中的晶体多种多样,法国晶体学家奥古斯特 布拉维(A. Bravais)于1845年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三维晶体原子排列只有14种空间点阵,他*次将群的概念应用到物理学,为固体物理学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这14种空间点阵称为布拉维点阵,其晶胞如图1.4所示,它们分属7个晶系,如表1.2所示.
  图1.414种布拉维点阵
  表1.2布拉维点阵
  1.2.3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
  在晶格中,连接任何两个以上阵点的直线,均可代表晶体中的原子列在空间的方向,即为晶向;由阵点组成的平面均可代表晶体的原子平面,即为晶面. 为了便于表示和区别不同方位的晶向和晶面,国际上通常用米勒指数(Miller indices)来统一表示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
  1.晶向指数
  晶向指数可按以下几个步骤确定:
  (1)建立坐标系,以晶胞的某一阵点O 为原点,三条棱边为坐标轴x、y、z,并以晶胞棱边的长度,即晶胞的点阵常数a、b、c 分别作为坐标轴的长度单位;
  (2)过原点O 作一有向直线,使其平行于待定的晶向;
  (3)在直线上选取距原点O *近的一个阵点的三个坐标值;
  (4)将这三个坐标值化为互质整数u、v、w,加上中括号,[uvw]即为待定晶向的晶向指数,若[uvw]中某一数值为负值,则将负号标注在该数的上方,如[012]、[110] 等.
  图1.5给出了正交晶系中的几个
  晶向的晶向指数. 显然,一个晶向指数表示一组互相平行、方向相同的晶向;若晶向指数的数字相同而符号相反,如[110]与[110] 就是两组晶向互相平行,但方向相反的晶向. 另外,原子排列相同但空间位向不同的所有晶向称为晶向族,用表示. 如在立方晶系中,[111]、[111]、[111]、[111]和[111]、[111]、[111]、[111] 8个晶向即为4条体对角线的正反方向,它们的性质完全相同,可用符号<111>表示.
  2.晶面指数
  晶面指数可按如下步骤确定:
  (1)建立如前所述的坐标系,但原点不能定于待定指数的晶面上,以免出现零截距;
  (2)找出待定晶面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截距x、y、z;
  (3)取各截距的倒数;
  (4)将上述倒数化为三个互质的整数h、k、l,并加上圆括号,即表示该晶面的指数,记为(hkl).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1章晶体学基础1
1.1原子间的键合1
1.1.1离子键1
1.1.2金属键1
1.1.3共价键2
1.1.4范德瓦耳斯力2
1.1.5氢键2
1.2结晶学基础3
1.2.1晶体的宏观特性3
1.2.2空间点阵3
1.2.3晶向指数和晶面指数6
1.3金属的晶体结构7
1.3.1三种典型的金属晶体结构7
1.3.2晶体中原子的堆垛方式10
1.4非金属元素单质的晶体结构12
1.5离子晶体结构13
1.5.1离子晶体的结构规则13
1.5.2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14
1.6固溶体19
1.6.1固溶体的分类19
1.6.2置换式固溶体20
1.6.3间隙式固溶体21
1.6.4形成固溶体后对晶体性质的影响22
1.7晶体结构缺陷23
1.7.1晶体结构缺陷的类型23
1.7.2点缺陷25
1.7.3线缺陷29
1.7.4面缺陷34
习题一37
参考文献38
第2章电介质陶瓷材料39
2.1电介质的一般性能39
2.1.1电场中的极化39
2.1.2极化机制40
2.1.3基本物理参数44
2.2低介电常数电介质陶瓷47
2.2.1绝缘陶瓷48
2.2.2高热导率陶瓷56
2.3高介电常数电介质陶瓷61
2.3.1高介电容器陶瓷的介电特性61
2.3.2高频温度补偿型介电陶瓷63
2.3.3高频温度稳定型介电陶瓷67
2.4铁电陶瓷介质材料70
2.4.1钛酸钡晶体结构71
2.4.2钛酸钡晶体电畴74
2.4.3电滞回线76
2.4.4钛酸钡的介电性能78
2.4.5钛酸钡陶瓷改性研究83
2.4.6钛酸钡基陶瓷配方89
2.4.7陶瓷生产工艺与电容器的包封91
2.4.8铁电陶瓷介质材料的应用93
2.5半导体陶瓷介质材料94
2.5.1钛酸钡陶瓷半导化95
2.5.2影响半导化的因素96
2.5.3半导体陶瓷介质电容器的分类与性能97
2.6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99
2.6.1片式电子元器件简介100
2.6.2MLCC的结构101
2.6.3MLCC的分类103
2.6.4MLCC的产业发展概况106
2.6.5MLCC的技术发展趋势108
2.6.6MLCC的生产工艺流程110
2.7微波介质材料111
2.7.1微波及其特点111
2.7.2微波介质陶瓷及国内外发展112
2.7.3微波介质陶瓷的性能参数113
2.7.4微波介质陶瓷分类116
2.7.5微波介质陶瓷性能测试118
2.8低温共烧陶瓷技术119
2.8.1LTCC技术概述119
2.8.2LTCC国内外发展现状120
2.8.3LTCC介质材料分类及其材料学特征122
2.8.4LTCC材料体系的形成机制与设计思路123
习题二125
参考文献126
第3章磁性材料128
3.1物质的磁性128
3.1.1静磁现象128
3.1.2磁化强度M、磁场强度H和磁感应强度B129
3.1.3磁性的原子起源130
3.1.4物质的分类134
3.1.5抗磁性135
3.1.6顺磁性136
3.2磁有序138
3.2.1分子场理论与直接交换相互作用138
3.2.2铁磁体139
3.2.3反铁磁性144
3.2.4间接交换相互作用145
3.2.5亚铁磁性147
3.2.6磁滞回线及其测量147
3.2.7磁晶各向异性150
3.2.8磁致伸缩151
3.2.9交换各向异性152
3.2.10动态磁化过程153
3.3软磁材料154
3.3.1金属软磁材料154
3.3.2铁氧体软磁材料160
3.3.3非晶软磁材料162
3.3.4纳米晶软磁材料163
3.4永磁材料164
3.4.1合金永磁材料164
3.4.2铁氧体永磁材料168
3.4.3稀土永磁材料169
3.5磁性材料的电效应及应用173
3.5.1磁电阻效应173
3.5.2磁记录175
3.5.3磁记录进展179
3.5.4霍尔效应及其应用182
习题三184
参考文献184
第4章超导材料187
4.1超导体的发现及发展187
4.2超导基本现象及性质192
4.2.1零电阻效应192
4.2.2迈斯纳效应194
4.2.3超导体的临界参数195
4.2.4超导隧道效应198
4.2.5超导体的分类199
4.3超导体理论201
4.3.1二流体模型202
4.3.2伦敦方程203
4.3.3金兹堡-朗道理论205
4.3.4超导微观理论206
4.3.5强耦合理论209
4.3.6高温超导理论210
4.4典型超导材料210
4.4.1低温超导材料210
4.4.2高温氧化物超导材料215
4.4.3MgB2超导材料221
4.4.4铁基超导材料223
4.5超导材料的应用225
4.5.1强电应用举例225
4.5.2弱电应用举例229
习题四231
参考文献231
第5章碳材料234
5.1石墨烯234
5.1.1石墨烯简介234
5.1.2石墨烯的结构及缺陷235
5.1.3石墨烯的性质240
5.1.4石墨烯的制备244
5.1.5石墨烯的基本表征手段252
5.1.6石墨烯的应用256
5.2高性能碳纤维261
5.2.1碳纤维的定义、分类及发展历程简介261
5.2.2碳纤维的结构263
5.2.3碳纤维的性能266
5.2.4碳纤维的制备方法267
5.2.5碳纤维的应用272
5.3碳纳米管纤维276
5.3.1碳纳米管纤维发展简介276
5.3.2碳纳米管的结构277
5.3.3碳纳米管纤维的结构和性质280
5.3.4碳纳米管纤维的制备280
5.3.5碳纳米管纤维力学性能增强282
5.3.6碳纳米管纤维电学性能增强284
5.3.7碳纳米管纤维的应用284
习题五285
参考文献287
第6章发光材料291
6.1发光的基本概念291
6.1.1热辐射与发光291
6.1.2发光材料的分类293
6.1.3发光材料组成与发光过程295
6.1.4发光材料分析常用光谱297
6.2发光的理化机理303
6.2.1光吸收和光发射303
6.2.2位形坐标模型309
6.2.3能量传递311
6.2.4典型离子发光317
6.2.5J-O理论与速率方程模型325
6.3典型的发光材料及应用328
6.3.1荧光灯用光致发光材料328
6.3.2白光LED用光致发光材料332
6.3.3长余辉发光材料336
6.3.4上转换发光材料340
习题六344
参考文献345
第7章敏感材料347
7.1气敏材料347
7.1.1气敏材料的应用及
分类347
7.1.2气敏材料的性能指标及敏感原理349
7.1.3气敏材料合成方法352
7.1.4二氧化锡敏感材料353
7.1.5氧化锌气敏材料355
7.1.6其他氧化物气敏材料358
7.1.7气体传感器的研究趋势359
7.2热敏材料359
7.2.1热敏电阻材料简介及分类359
7.2.2热敏材料基本参数361
7.2.3正温度系数的钛酸钡基热敏电阻材料363
7.2.4PTC热敏电阻的制备及应用365
7.2.5负温度系数的Mn-Co-Ni-O系热敏材料366
7.2.6NTC热敏电阻的制备及应用368
7.2.7热敏材料发展展望369
7.3压敏材料370
7.3.1压敏材料简介及分类370
7.3.2压敏材料的基本特性371
7.3.3压敏材料的半导体特性及导电机理372
7.3.4氧化锌压敏材料374
7.3.5氧化锌压敏材料的发展趋势375
习题七376
参考文献376
第8章航空功能材料379
8.1形状记忆材料379
8.1.1形状记忆材料发展简介380
8.1.2形状记忆材料的工作原理380
8.1.3形状记忆材料的分类383
8.1.4形状记忆合金的特性及应用384
8.1.5形状记忆聚合物的特性及应用388
8.2隐身功能材料392
8.2.1隐身技术简介392
8.2.2隐身材料的性能指标要求393
8.2.3雷达隐身材料393
8.2.4红外隐身材料398
8.3航空功能陶瓷401
8.3.1热障涂层陶瓷401
8.3.2航空示温陶瓷406
习题八410
参考文献41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