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基础篇
金融科技基础
【学习目标】
了解金融科技的起源背景
掌握金融科技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掌握金融科技的主要模式、分类和区别
理解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第1章 金融科技概述
【本章提要】
在金融与科技快速融合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等为核心的金融科技快速发展,并深刻影响当代金融发展实践和理论。金融科技主要是指技术发展带来的金融创新发展,金融科技创造了新的业务模式、应用、流程和产品,并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响。本章将介绍金融科技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发展,梳理金融科技的演化过程与现状。结合金融科技发展现实背景,侧重分析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与前景,剖析金融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风险预防、监管制度、人才教育等方面阐述如何促进金融科技的健康发展。
1.1 金融科技的内涵
21世纪初,随着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不断涌现,高科技手段也更多地应用到金融行业,金融和科技的不断融合及政策的有力支持,使金融科技迎来进一步深度发展的新机遇。科技创新和金融之间的推动作用是相互的,科技的进步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金融的发展也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依托于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搜索引擎等,金融科技高速发展,资金需求者与资金提供者可以更便捷紧密地互相联系,不断生产出新的金融业态,金融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金融行业的发展。金融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改变了投融资门槛高、小额投融资渠道匮乏的状况,实现了普惠金融,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和风险,对传统的金融防范与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1.1.1 什么是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英文译为FinTech,是finance和technology的合成词。金融科技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花旗银行发起的一个发展项目“金融服务技术联盟”(Financial Services Technology Consortium),后被简称为“Financial Technology”,即FinTech。在国际层面,作为全球金融治理的核心机构,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FSB)于2016年3月首次发布了关于金融科技的专题报告,将金融科技定义为技术带动的金融创新,是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服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
1.1.2 金融科技的来源
金融科技泛指技术进步驱动的金融创新,与之相关的概念先后有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和数字普惠金融,其起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的以信息技术驱动的“新经济”。在“新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唐 泰普斯科特率先提出“数字经济”的概念,通过大量商业实例分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过程中市场、管理、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和对策,指出数字经济时代是一切信息数字化和以指数为基础的时代,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决定数字经济的未来(Tapscott,1995)。1998年,美国商务部发布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阐述了信息技术带来的社会变革,掀起了数字经济的研究浪潮。数字经济是由数字技术不断创新主导的经济革命,包括社会生产潜力、知识储备本质、实现生产潜力的组织这三个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本质变化。2000年后,我国学者在研究“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时,重点关注技术或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用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法将数字化现象理论化,根据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论”将“新经济”定义为“由信息技术革命所推动的经济增长与发展”。这一阶段数字技术与金融业的融合还在萌芽阶段,金融科技没有从“数字经济”的概念中独立出来。
数字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数字金融的发展。在欧美金融领域,Paypal等互联网支付产品的诞生实现了互联网金融的破冰之旅。以Zopa、Prosper为代表的网络借贷和互联网货币基金紧随其后,并通过阿里巴巴、宜人贷等网络金融平台传入中国。从20世纪初美国的“新经济”到2012年中国的互联网金融,金融的数字化先后被冠以“网络金融”“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数字普惠金融”之名。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会对金融模式产生颠覆性影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具体形态有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网络投资和网络货币等。在国外,类似的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与金融业的融合被称作“金融科技”。
随着数字技术对金融业产品、组织、业态的影响的加深,金融科技的范畴由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拓展到整个金融业。金融科技通常被业界理解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即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互联网金融也属于金融科技的范畴。因为与我国金融业结合紧密的、成熟的技术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三种信息技术,“互联网金融”相比于“金融科技”更符合我国当前的金融数字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金融科技”则更具有一般性。2017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中提出“金融科技的核心是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优化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
1.2 金融科技的演化
自现代金融业诞生以来,科技领域每一次重大的技术变革都少不了金融业的身影,技术变革深深影响了金融的业态。从不同的维度去看金融发展,有不同的金融阶段划分方法。结合长期的信息技术发展历史,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主要经历了金融电子化、金融网络化、金融科技化等三大阶段。具体来说,金融电子化是指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金融行业通过传统的电子信息技术软硬件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开启了金融服务的初步信息化。金融网络化是指20世纪中后期金融业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渠道开展业务,加快了金融服务的信息化。金融科技化是指21世纪后金融行业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IT技术,全面实现金融的智能化。
1.2.1 金融电子化
1866年第一条跨大西洋电缆的成功铺设不但开启了人类电报时代,而且预示着金融电子化的实现。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电报、电子交易等技术的广泛应用,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
在银行领域,1918年开始,电报逐渐成为美国联邦资金转账系统的重要基础设备。联邦资金转账系统是一个专用通信系统,旨在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处理12个储备银行间的资金转账服务,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早期,该系统一直利用电报处理银行转账业务。20世纪50年代,信用卡的出现代表着电子交易技术在金融领域的首次应用,和纸币的发行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目的都是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交易服务。1966年,全球用户电报网络建立,为未来金融技术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框架,随后建立的跨银行支付清算系统允许世界上活跃的银行以美元结算付款。20世纪60年代,银行通过自助取款机替代了部分柜员和出纳员的工作,进一步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并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证券领域,金融科技*早的应用案例可以追溯到1969年,全球第一个金融交易系统—奥特斯,其旨在处理机构投资者的大宗交易,通过电话线进行连接。奥特斯平均每天可以处理15笔大宗交易,总值达520万美元。20世纪70年代开始,电子股票交易在交易所交易大厅进行。*具有代表性的是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电子交易系统,1971年正式投入运营,800多家交易商与之签订了协议,可以提供2400种证券的信息。1975年,美国为了将美国证券交易所、波士顿证券交易所、纽约证券交易所、芝加哥期权交易所以及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等9个市场相互连接在一起,开发了跨市场交易系统(intermarket trading system,ITS)。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美国只剩下两个证券交易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
1.2.2 金融网络化
20世纪80年代大型计算机、超复杂数据处理电子系统开始崛起。因特网(Internet)始于1969年的美国,1989年第一个检索互联网出现,并提出了一个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1991年后称为万维网。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因特网的商业化,其在通信、信息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被挖掘出来,互联网有了质的飞跃,并*终走向全球,也对全球金融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融科技真正意义上见诸公众得益于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支付使得电子交易系统对个人投资者开放。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网络证券经纪业务、网上银行业务的开展成为现实,网上银行、网络券商等大获成功。而网上银行、网络券商业务是由金融科技服务提供商精心打造的别具匠心的个人投资者服务,它们的出现逐渐替代了以电话、柜台驱动的传统零售银行和券商业务模式。
1.2.3 金融科技化
21世纪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表明全球进入金融科技时代。在前沿科技整合服务方面,诸如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科技被整合进金融服务,尝试与传统金融服务进行融合。日新月异的金融科技领域还拥有仅被非银行金融机构掌握和利用的独*技术,互联网的互联互通特性已为许多新兴金融科技公司铺平了道路,使其能够创造出更多面向机构和个人消费者的解决方案。
金融物理网点式的服务模式已经逐步变成金融机构的痛点之一。金融机构采用自行研发、投资研发、共同研发三种方式,利用金融科技建设金融基础设施,创新金融商业模式,使其能够对更为繁复的风险系统进行风险管理、交易管理和现金管理。具体而言,在金融科技时代,金融行业在支付、网络借贷、筹资、金融基础设施、金融大数据服务、互联网金融门户、前沿科技整合服务七个创新层面有巨大的突破。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的提出让金融有效地与科技融合,金融科技市场的爆发也使IT建设服务提供商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金融机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结算系统、风控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效率的提升也指日可待。现阶段的金融基础设施供应商主要为IT基础供应商,如东软集团、中软国际、神州数码集团等。
在金融大数据服务方面,大数据服务提供商旨在集合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结合金融企业结构化交易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对客户进行全方位360度画像,使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平台在精准营销及风险控制方面有的放矢。对金融机构来说,用户和员工画像与其他模式是相辅相成的。画像为精准营销、风险控制和精细化运营提供了目标客户及运营对象,从源头上提高了营销、运营和风险控制的精确度。代表企业主要有腾讯开放平台、聚效广告平台、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的灯塔大数据、芝麻信用等。另外,近几年出现了新兴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和云服务,如阿里云、Amazon等。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