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南大建筑教育丛书:概念设计
0.00     定价 ¥ 14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5261756
  • 作      者:
    鲁安东,丁沃沃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1-01
收藏
荐购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鲁安东,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学士,剑桥大学硕士、博士。曾任剑桥大学沃夫森学院院士、剑桥大学艾萨克▪牛顿基金学者、德绍建筑研究所DAAD客座教授、宾州州立大学亨利▪鲁斯访问教授。现任国际建筑师协会公共空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评论委员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设计分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传媒学术委员会委员。担任Architectural Design杂志客座主编,《亚洲建筑与建筑工程》(JAABE)、《建筑师》杂志编委。2018年担任伦敦双年展中国馆主策展人,2019年起担任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城市空间计划负责人,2022年担任第九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主策展人。

 

丁沃沃,198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4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8—1989年赴瑞士联邦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建筑系留学,1994—1996年应邀赴该校建筑系任客座助理教授,并获Nachdiplom学位,之后攻读该校建筑系博士,2001年获博士学位。1998年任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2000年任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2006—2010年任南京大学建筑学院院长,2011—2017年底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津贴,2011年获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首批“江苏省建筑设计大师”称号。现任国际城市形态学会(ISUF)理事、中国城市科学会中国名城委员会城市设计学部主任委员、中国建筑学会理事等。担任Regional Holcim Awards亚太地区评审(2008)和评审团主席(2011)、Urban Morphology杂志编委。

 

展开
精彩书摘

 

序二

 

什么是“概念设计”?

What Is “Conceptual Design”?

 

鲁安东

Lu Andong

 

2000年,南大建筑在创办之初就决定开设一门在中国前所未有的“概念设计”课程,迄今已经二十年了,先后由丁沃沃、朱竞翔、李巨川、周凌、叶强、张旭、刘可南、鲁安东、冯路、Gregory Missingham、唐克扬、Cary Siress等国内外高校教师或职业建筑师执教。将“概念设计”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必经环节,是中国建筑教育史上的独创,反映了南大建筑以教学为基点开展建筑本体探索和实验的独特模式。在世纪之交,批判形式化的趋势、回到建筑学基本问题,进而寻找中国建筑自己的发展道路,是当时建筑学界的共识。因此,南大建筑通过“基本建筑”课程对建筑学基本问题进行教学和创新,通过“概念设计”课程对建筑学的前沿和边界开展实验和反思,它们共同构成了南大建筑对建筑本体进行回归和拓展的教学体系。

如果说“基本建筑”立足建筑学“不变”的部分,“概念设计”则针对建筑学“变”的部分。过去的二十年是一个全方位变化的时代,一方面,社会变化、需求变化带来了行业变化;另一方面,技术变化、认识变化又带来专业自身的目标、手段和思维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因时而变,而有的则是更加根本性的、范式性的转变。能否应对变化发展建筑本体,进而让建筑学更加有效地支持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是建筑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在这个全方位变化的时代,大问题、本地问题、不同系统的问题密不可分,而建筑设计更需要发挥自身“整合者”与“行动者”的特点,将复杂的实际问题与全面的人文认知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对接起来。“概念设计”以批判性为立足点,对建筑学自身的工具、形式、作用机制与其他知识领域,乃至社会的关系等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针对当代前沿问题,实验和探索建筑设计作为“整合+行动”者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本书汇集了“概念设计”课程自创立以来的全部教学内容。每年的课程有不同的题目,但指导教师们经常用若干年时间连续探讨同一问题,从而构成了研究性的教学专题系列,其中包含指导教师对建筑学特定问题的持续思考与实验。而回顾这二十年,若干个专题系列又汇合成几个主要研究方向,无论是由“城市元形式”“城市超形态”“城市现象”等专题系列构成的城市研究,还是由“元设计”“身体性”“半透明性”“环境建构”“类型设计” 等专题系列构成的建筑研究,抑或是由“场所演变”“场所叙事”“合成中介”等专题系列构成的当代场所设计研究。这些设计研究专题不以产生具体的设计解决方案为目标,反过来,它们以设计为操作形式和思考载体,来为特定的设计问题探索路径和原型。批判的起点、前沿的问题、设计作为研究,是南大建筑“概念设计”二十年来不断变化背后持续不变的价值。

鲁安东

2020年10月24日

 

展开
目录

 

一、都市研究                             001

1.城市元形式

线性场所Ⅰ                               002

体验诠释                                 010

界面                                     018

线性场所Ⅱ                               026

地景诠释                                 036

图化城市形态元素                         042

显现与消隐                               050

2.城市超形态

填充城市Ⅰ                               058

奇观社会                                 066

山▪边界                                 072

垂直城市                                 080

填充城市Ⅱ                               086

3.城市现象

“吞噬”与“蛙跳”现象                   092

Tales of Territory                       100

Heterotypes: Conglomerate Orders of

Environment Making                       108

Heterotypes: Regenerative

Environments for Peripheral Nanjing      116

二、建筑研究                             125

1.建筑元设计

线性空间                                   126

形式转译                                   132

内在形式                                   140

日常空间的创新                             148

2.身体性

身体痕迹                                   154

三十分钟                                   162

身体装置                                   170

3.半透明性

模糊:校园建筑扩建                         178

双重空间                                   182

建筑空间的半透明性                         186

城市空间的半透明性                         190

4.环境建构

扩散:空间营造的流动逻辑Ⅰ                 194

扩散:空间营造的流动逻辑Ⅱ                 202

5.类型设计

停车塔楼更新                               208

概念转化形式:南京大学建筑学院设计         214

三、场所设计                               221

1.场所演变

可变更新                                   222

水乡聚落设计研究▪呼吸作用                 228

2.场所叙事

记忆▪场所▪叙事                           234

记忆▪媒介▪形式                           240

3.合成中介

面向未来的场所设计                         252

作为空间实验室的建筑学                     262

四、格物工作营                             28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