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脑科学常用研究技术
0.00     定价 ¥ 9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63648
  • 作      者:
    李燕,吕海侠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10-01
收藏
荐购
畅销推荐
精彩书摘
**章 神经细胞培养常用技术
  **节 神经元的分离和培养
  一、基本原理及实验目的
  通过将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进行共培养,可实现低密度原代神经元的体外培养。体外培养的神经元,可用于病毒的瞬时转染、神经元形态(轴突、树突)及突触的结构观察、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分布观察及电生理学检测。
  二、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及耗材
  1. 仪器设备 洁净操作台、水平摇床、烤箱、解剖工具(眼科剪、尖头镊子)、37℃恒温水浴锅、体视显微镜、倒置相差显微镜、CO2恒温培养箱、细胞计数器等。
  2. 试剂 硝酸(70%w/w)、100%乙醇、石蜡、L-多聚赖氨酸、硼酸、HBSS、2.5%胰蛋白酶、0.25%胰蛋白酶-EDTA、脱氧核糖核酸酶(简称DNA酶)、基础培养基(MEM)、葡萄糖、马血清、胎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抗生素、神经元培养基(neurobasal-A)、GlutaMAX-Ⅰ和B27添加剂、75%乙醇、阿糖胞苷(cytosine arabinoside)、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等。
  3. 耗材 圆形玻片(直径18mm)、玻片架、试管、培养皿、针头式过滤器、5ml移液管、10ml移液管、1ml移液器、70μm 细胞过滤器、洁净玻璃巴斯德吸管等。
  三、操 作 步 骤
  (一)细胞爬片和神经元培养皿的制备
  1. 至少在培养日前1周, 将玻片放在玻片架上(图1-1-1),在硝酸(70%w/w)中浸泡1夜(根据实验安排可延长至几天)。
  2. 将装有玻片的玻片架小心放置于盛有蒸馏水的培养皿中,置于水平摇床上低速洗涤硝酸浸泡过的玻片2次,每次1小时(摇床速度以不晃动玻片架为宜)。
  3. 用100%乙醇冲洗玻片10分钟,具体操作方法同步骤2。
  4. 将玻片从玻片架转移到玻璃烧杯,并用铝箔覆盖烧杯,置于225℃的烤箱中烘烤14小时,对玻片进行灭菌(在不揭开锡箔封口的情况下,玻片可以在烧杯中保存数周)。
  5. 在洁净操作台内,用灭菌过的镊子取出玻片放置在培养皿中,然后在玻片上滴入3~4滴液体石蜡,作为玻片的支点。具体操作方法:将石蜡颗粒置于烧瓶中,随后置于持续沸腾的水中熔化石蜡。用洁净玻璃巴斯德吸管吸取玻璃瓶中煮沸的石蜡,快速在玻片的边缘点触4个石蜡点(图1-1-2)。60mm直径的培养皿可以容纳4个玻片,100mm直径的培养皿可以容纳10个玻片。
  图1-1-1 承载玻片的玻片架
  6. 配制0.1mol/L的硼酸溶液,溶解L-多聚赖氨酸(1mg/ml),并用0.2μm孔径的针头过滤器进行过滤。在洁净操作台内将玻片有石蜡支点的一面浸泡在L-多聚赖氨酸(1mg/ml)中,6小时后用灭菌的蒸馏水浸洗2次,每次1小时。
  7. 将添加0.6%(W/V)葡萄糖和10%(V/V)马血清的MEM 缓慢添加到培养皿中,然后将培养皿放入CO2恒温培养箱,以备培养神经元。
  (二)胶质细胞培养(培养前2周)
  1. 出生后1天的小鼠,解剖分离大脑皮质,剥除脑膜。
  2. 在洁净操作台上,用眼科剪在一个培养皿中将皮质组织剪碎。
  3. 将切碎的组织转移到12ml的HBSS中,并加入1.5ml的2.5%胰蛋白酶和1%(W/V)的DNA酶。在37℃恒温水浴锅中孵育15分钟,每5分钟晃动1次。消化良好的组织会变得相互粘连,形成团块。用10ml移液管吹打10~15次,机械性分离组织和细胞,便于更好地消化。
  4. 用5ml移液管将消化良好的组织吹打10~15次,直到大部分组织团块消失,培养基变浑浊。通过细胞过滤器去除未消化彻底的组织团块,以15ml基础培养基(MEM)重悬细胞,并添加葡萄糖0.6%(W/V)、10%马血清和青霉素-链霉素混合抗生素(1×)终止消化。
  5. 离心细胞,120g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然后用新鲜MEM重悬细胞,进行细胞计数,按照105个/cm2的密度接种于细胞培养皿中。
  6. 第2天更换新鲜的MEM,去除未贴壁的细胞。
  7. 每3~4天向培养皿中注入新鲜的MEM。在更换培养基之前,用手轻轻拍打培养皿底部5~10次,去除贴壁不牢的细胞。
  8. 培养10天后,胶质细胞铺满培养皿底部的80%左右,用0.25%胰蛋白酶-EDTA消化,分离获取胶质细胞悬液,细胞计数后取105个细胞接种于新的60mm 培养皿中。剩下的细胞进行冻存。
  9. 神经元培养前3天,将胶质细胞培养基更换为神经元培养基(Neurobasal-A培养基,加入GlutaMAX-Ⅰ和B27添加剂)。
  (三)神经元培养(以海马神经元培养为例,所有步骤均在室温下进行)
  1. 取6~8只新生小鼠,75%乙醇喷洒进行皮肤消毒。在盛有HBSS 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分离海马(图1-1-3),用眼科剪将海马剪成小块后转移到15ml的试管中。
  2. 用5mlHBSS 冲洗海马组织块2次,在试管内加4.5mlHBSS、0.5ml2.5%胰蛋白酶,将试管置于37℃恒温水浴锅中孵育15分钟,每5分钟翻转试管1次。消化良好的海马会变得黏稠并形成团(根据组织消化状态可延长消化时间5分钟)。
  3. 加入适量HBSS 清洗海马3次,间隔静置5分钟。
  4. 第3次洗涤后留2mlHBSS,用巴斯德吸管温和吹打海马组织块10~15次,注意尽量匀速、轻柔操作,避免有气泡产生。
  5. 用酒精灯火焰将巴斯德吸管开口轻微熔化至直径缩小约1/2,再次吹打组织10次,切忌过度吹打,否则会造成细胞损伤,影响细胞存活率。
  图1-1-2 点石蜡的玻片
  图1-1-3 分离的海马
  6. 将离心管静置5分钟,直到未完全吹散的组织沉到底部(分散的细胞应悬浮在HBSS 中)。使用1ml移液器轻轻将悬浮在HBSS 中的神经元转移到包含培养液和细胞爬片的培养皿中(105个/60mm 培养皿),轻轻摇动培养皿使细胞均匀分布,置于37℃的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7. 对剩下的团块重复上述步骤5~6次,直到大部分组织被吹散。
  8. 细胞接种2~4小时后,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贴壁情况。大多数神经元贴壁,贴壁的细胞圆而明亮(图1-1-4)。用尖头镊子将玻片翻转,置于有神经元培养基预处理的胶质细胞培养皿上,石蜡点面朝下。
  9. 神经元可与胶质细胞共培养长达1个月,其间每7天补充1ml新鲜神经元培养基。
  10. 接种后1周,加入阿糖胞苷至终浓度为5μmol/L,抑制胶质增生。此步骤可选择性使用。
  图1-1-4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神经元铺板后不同时间的形态
  A. 刚铺板时的神经元;B. 铺板2小时后的神经元,已贴壁并生出突起
  (四)脂质体介导的原代培养海马神经元转染
  1. 体外培养第3天,将盖玻片翻转到预先准备好的胶质细胞培养皿中,使石蜡点面朝上。
  2. 将总量1μg(0.25μg/ 玻片)的DNA混合在1.7ml试管中,转染4个玻片。加入100μl Opti-MEM 培养基混合后置于试管架上。
  3. 取新的1.7ml试管,将3μl 的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试剂(DNA量的3倍)与100μl Opti-MEM 培养基混合,室温静置5分钟。
  4. 将步骤2中的100μl DNA溶液与步骤3中100μl 的转染试剂混合,室温静置5~10分钟。
  5. 取50μl 步骤4中的转染混合液加在每个玻片上,注意将枪头插入培养基液面下但不接触玻片,缓慢将液体推出,避免DNA混合物扩散。缓慢移动,将培养皿放回CO2恒温培养箱。
  6. 30~45分钟后再次将玻片翻转回初始胶质细胞培养皿中,石蜡点面朝下,继续培养。
  四、注意事项
  1. 脑组织分离后的所有步骤都应在洁净条件下进行,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培养过程中每日观察神经元的时间应尽量缩短,以减少培养皿在CO2恒温培养箱外的停留时间。
  2. 接种早期神经元大量死亡的原因可能有:过度吹打细胞;胶质细胞培养基没有充分共培养。
  3. 培养3天后神经元开始死亡,培养7天则仅有少量细胞存活的可能原因:玻片质量不过关;玻片处理不彻底。后者可考虑更换新的70%硝酸,或在70%硝酸处理后再用100%乙醇配制的饱和KOH 浸泡,以彻底去除玻片上残留的有害物质。
  4. 神经元培养体系中包含较多胶质细胞的可能原因:海马组织分离不干净;鼠龄较大,建议选择新生小鼠。
  (杨睿)
  第二节 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一、基本原理及实验目的
  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多,在脑内分布范围广,与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及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原代培养新生鼠(出生后1~3天)的大脑皮质或海马,获取混合细胞;根据星形胶质细胞的生长特性,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为体外试验提供可行方法。
  二、主要仪器设备、试剂及耗材
  1. 仪器设备 超净操作台、倒置相差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细胞培养箱、低速离心机、37℃恒温水浴锅、小烧杯(2个)、眼科镊(直头1个、弯头2个)、眼科剪、小玻璃瓶、玻璃巴斯德吸管(弯头)、培养皿(2~4个)、滤网(400目)、25cm2培养瓶、24孔培养板、15ml离心管、冰盒等。
  2. 试剂 L-多聚赖氨酸,75%乙醇、D-Hanks 平衡盐溶液、0.25%胰蛋白酶-EDTA、DMEM培养基(含1%青霉素/ 链霉素和10%FBS)、细胞冻存液、0.01mol/L 磷酸盐缓冲液(PBS)、0.3%Triton、1%BSA、偶联CY3的二抗、DAPI 星形胶质细胞标记抗体——GFAP 抗体等。
  3. 耗材 移液器、各种规格吸头、离心管、细胞计数板、马克笔等。
  三、操作步骤(以昆明新生鼠为例)
  (一)原代细胞混合培养
  1. 培养前准备 原代培养前,进行相关试剂配制及培养瓶处理。
  细胞培养所用器械均需灭菌;培养瓶和培养板使用L-多聚赖氨酸包被,37℃时间不少于30分钟,或4℃过夜,包被后的培养瓶和培养板晾干备用或用D-Hanks 平衡盐溶液冲洗2遍后直接使用。
  D-Hanks 平衡盐溶液的配制:NaCl 8.00g、KCl 0.40g、Na2HPO4 2H2O 0.12g、KH2PO40.06g、NaHCO30.35g、酚红0.02g,调pH 为7.2,加去离子水定容至1000ml,高压灭菌,4℃保存。L-多聚赖氨酸储存液:1mg L-多聚赖氨酸粉末溶于2ml灭菌蒸馏水中,浓度为0.5mg/ml。使用时做50倍稀释,终末浓度为10mg/L,4℃保存,储存液在-20℃保存备用。
  细胞培养当日,细胞室和超净操作台均提前以紫外线灭菌30分钟。超净操工作台内准备器械,需3个培养皿,1个空培养皿用于取脑,1个加D-Hanks 平衡盐溶液的培养皿用于放取出的脑并剥离脑膜,1个加D-Hanks 平衡盐溶液的培养皿用于盛装去除脑膜后的大脑皮质和海马。超净操作台外,备75%乙醇,供小鼠皮肤消毒用。
  2. 分离取脑 取出生后1~3天的新生鼠,乙醇消毒皮肤后放入超净操作台内的培养皿中,右手持眼科镊(弯头),左手压住小鼠后颈处以固定小鼠,右手用眼科镊快速夹开新生鼠头部皮肤,暴露颅骨。右手持眼科镊从枕骨大孔插入并向头端(吻侧)沿矢状缝划开,去掉左右顶骨,迅速取出完整的新生鼠脑,放入装有预冷D-Hanks 平衡盐溶液的培养皿中。
  3. 剥离脑膜 去除小脑部分,留取双侧大脑皮质和海马。在体视显微镜下仔细剥离脑膜,然后放入另一装有预冷D-Hanks 平衡盐溶液的培养皿中,培养皿置于冰盒上。
  4.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神经细胞培养常用技术 1
**节 神经元的分离和培养 1
第二节 星形胶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4
第三节 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7
第四节 少突胶质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9
第五节 神经干细胞的分离和培养 12
第六节 永生化神经细胞的培养、冻存和复苏 15
第二章 神经组织常用染色技术 18
**节 神经组织取材与组织切片的制作 18
第二节 脑组织透明技术 23
第三节 组织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 25
第四节 尼氏染色 28
第五节 高尔基染色 29
第六节 原位杂交技术 32
第七节 免疫电镜术 36
第八节 Image J分析软件的应用 40
第三章 神经电生理实验技术 46
**节 脑电监测技术 46
第二节 在体单个细胞外场电位记录 50
第三节 在体多通道电生理记录技术 54
第四节 在体尖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 58
第五节 单细胞膜片钳技术 63
第六节 离体脑片膜片钳技术 68
第七节 电生理记录常用软件的使用 74
第四章 脑立体定位注射相关技术 89
**节 脑立体定位仪的使用 89
第二节 背根神经节和脊髓的立体定位注射 91
第三节 常用病毒示踪注射技术 93
第四节 侧脑室给药注射技术 95
第五节 微透析技术 98
第五章 神经细胞钙信号记录相关技术 102
**节 钙离子光纤记录 102
第二节 活体双光子钙成像技术 106
第三节 脑血管通透性双光子成像 112
第四节 单光子微型显微镜活体钙成像 115
第五节 钙信号数据处理与作图 120
第六节 离体钙信号记录技术 122
第六章 光遗传学技术 127
**节 光敏感蛋白质病毒选择 127
第二节 光刺激行为学实验及分析 130
第七章 化学遗传学技术 137
**节 化学遗传病毒选择 137
第二节 化学遗传刺激行为学实验及分析 139
第八章 大小鼠神经行为学常用检测技术 144
**节 疼痛相关行为 144
第二节 运动能力 148
第三节 情绪相关行为 154
第四节 刻板行为 160
第五节 成瘾行为 162
第六节 社交行为 166
第七节 空间记忆 172
第八节 识别记忆 175
第九节 恐惧记忆 177
第十节 注意力行为 179
第十一节 ANY-maze行为检测和分析系统 183
第十二节 Smart行为检测和分析系统 189
第九章 脑科学常用动物模型 197
**节 脑外伤小鼠模型 197
第二节 脑缺血小鼠模型 198
第三节 疼痛小鼠模型 203
第四节 PD小鼠模型 208
第五节 AD小鼠模型 213
第六节 孤*症小鼠模型 216
第七节 癫痫小鼠模型 219
第八节 焦虑症小鼠模型 223
第九节 抑郁症小鼠模型 225
第十节 裸鼠移植脑肿瘤模型 230
参考文献 233
附录一 常用不同类型神经细胞和结构的标记物 235
附录二 常见工具鼠模型 236
附录三 各类显微镜的使用 238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