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18章,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为第1~11章,主要讲述各种疾病的共同规律;各论为12~18章,讲述不同系统常见疾病的特殊规律。
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规律的科学,涵盖了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
病理解剖学,简称病理学,侧重从形态角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侧重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学习病理学可以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疾病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疾病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疾病之间的差异性。因此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总论和各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学习过程中不可偏废。根据知识前后的衔接性和连贯性,为了学生学习便利,本教材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内容有机联系,互为融合。
本教材共分18章。第1~11章为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总论,研究各种疾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即疾病共同规律(共性),重点叙述疾病的基本形态、功能、代谢变化。其中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炎症,肿瘤属于病理学总论范畴,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酸碱平衡紊乱,缺氧,发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休克等基本病理过程属于病理生理学总论范畴。第12~18章为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各论(个性),各论是在总论学习基础上,研究和阐述不同系统疾病的特殊规律,主要叙述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临床联系及结局等,包括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传染病等内容,同时将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内容如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肝性脑病和肾衰竭融入相应各系统疾病章节。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病理学的学习必须以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以及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基础医学课程为基础,而病理学所揭示的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又是学习后续临床专业课程的基础,为临床工作过程中正确认识疾病的本质、解释临床表现和判断患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虽然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测、影像学诊断、内镜检查等技术突飞猛进,在疾病的早期发现和诊断上起着重要作用,但临床疾病诊断最可靠的方法仍然是病理诊断,常常起着最后确诊的作用。病理学揭示疾病的规律和本质,是医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和平台。新病种的发现和预防以及敏感药物的筛选、新药物的研制和毒副作用等都离不开病理学的鉴定和解释。
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张女士,50岁,在宫颈癌普查中初步诊断为宫颈癌,行手术切除,将手术标本送往病理科检查,病理诊断为宫颈癌。
问题:1.宫颈癌普查用什么病理学诊断方法?
2.手术标本的病理学诊断方法是什么?
3.简述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
1.尸体剖检(autopsy) 简称尸检,即对死者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和后续的病理学观察,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尸检可全面观察病死者各器官的病理变化,找出其主要病症,确定疾病诊断,查明死亡原因,帮助判断临床检查各项诊断及治疗措施是否正确合理,并为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鉴定提供证据;能及时发现和确诊某些传染病、地方病和流行病,为防病治病提供依据;能广泛收集人体病理学标本,深入进行疾病研究和医学教育。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针吸、搔刮和摘除等方式,从患者活体取得病变组织并进行病理诊断的检查方法,是目前被临床广泛采用的检查诊断方法。
该方法能对疾病做出准确、及时的诊断,并可用作疗效判断及预后分析,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必要时可在手术过程中做冰冻切片快速诊断,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手术方法。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定期活检可动态了解疾病的发展及预后。还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特殊染色对疾病做深入了解,帮助疾病的诊断,特别是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
病理标本送检是影响病理切片质量的重要因素。根据手术标本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标本容器,避免出现小标本大容器(易导致标本丢失)或大标本小容器(易使固定液量不足)。手术标本离体后应立即(<30分钟)用10%甲醛(福尔马林)固定(特殊要求除外),固定液一般为标本体积的5倍以上,加盖或封闭袋口,以免污染和液体挥发。送检标本之前,护士应仔细核对送检单与标本瓶上的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病历号或住院号、取材部位、送检标本内容、送检组织块数、瓶内有无标本及固定液,确保信息准确无误。随后由专人送往病理科。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 即通过各种方法采集病变组织的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显微镜观察,做出细胞学诊断。临床采集的细胞可以是病变部位的脱落细胞,分泌物、体液及排泄物中的细胞,内镜采集或刷取的细胞,用空针穿刺吸取的病变部位细胞等。主要用于疾病诊断和健康普查、对激素水平测定(阴道脱落细胞涂片)及为细胞培养提供标本等。优点是方法简单,患者痛苦小,可重复,但可能会出现假阴性结果。
(二)实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1.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t) 即运用在实验动物身上复制人类某些疾病或病理过程的模型,并对其进行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可弥补人体病理学研究过程中受到的制约。但应注意动物与人体之间存在差异,不能将动物实验的结果不加分析地直接套用于人体,只可作为研究人类疾病的参考。
2.组织与细胞培养(tissue and cell culture) 即自人体或动物体内取出某种组织或细胞,在体外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动态观察在各种疾病因素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如抗恶性肿瘤药物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哪些因素可以加强或阻断细胞恶变等。这种方法可操作性强,体外条件容易控制,周期短、见效快。但孤立的体外环境与人体复杂、有机的整体环境不同,故不能将研究结果与体内的疾病过程等同看待。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的研究技术层出不穷,如放射自显影技术、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电镜技术、流式细胞仪(FCM)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DNA凝胶电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以及分子原位杂交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使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观察从器官、组织、细胞和亚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使观察结果从定位、定性发展到定量,极大地推动了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发展。
(三)病理学的观察方法
1.大体观察 是病理诊断的第一步,主要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量尺、磅秤等辅助工具,对病变组织的性状(大小、形状、色泽、重量、质地、表面及切面以及与周围组织和器官的关系等)进行细致观察、取材和检测,又称肉眼观察。
2.组织学观察 又称镜下观察,将病变组织制成厚数微米的切片,经不同方法染色[常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细微病变,是病理学诊断和疾病研究中最常用的观察方法。
3.超微结构观察 运用透射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组织、细胞的内部和表面超微结构进行更细微的观察,即从亚细胞(细胞器)或大分子水平上认识和了解细胞的病变。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 应用某些能与组织细胞化学成分发生特异反应的显色试剂,对病变组织进行特殊染色,以观察组织细胞内各种蛋白质、酶类、核酸、糖原等化学成分的状况,如应用苏丹Ⅲ染色细胞内的脂质成分。
5.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用特定的酶或荧光物质等标记抗原或抗体,再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来原位识别病变组织细胞中的某些特定成分。
四、病理学的学习方法
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学习中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动态地去观察分析问题,辨别疾病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疾病 同一疾病的不同时期,其病理变化及临床表现各不相同,观察大体标本和病理切片只是疾病某一时刻的表现,因此,在认识疾病时,应动态认识病理变化。
2.重视功能、代谢与形态三者之间的联系 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形态变化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代谢变化是功能和形态变化的基础,功能改变可导致形态变化,而形态改变必然影响功能及代谢变化。如高血压引起心肌肥大,而心肌肥大失代偿又可能引起心力衰竭。
3.注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全身各个器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局部病变常影响全身,但又受整体制约。
4.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在注重理论学习时,也要注重病理的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的观察,并学会运用病理学知识解释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学习后续临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五、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病理学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18世纪,意大利的莫尔加尼(Morgagni)医生通过700多例尸体解剖,详细记录病变器官的肉眼变化,并将病例的临床表现、死亡原因和尸解发现进行比较、整理,以充分的事实证明疾病的症状与器官病变有密切的关系,认为疾病的位置是在某个或某些器官上,创立了器官病理学。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魏尔啸(Virchow)利用显微镜研究正常细胞和病变细胞的形态变化,创立细胞病理学;法国生理学家伯纳德(Bernard)等利用动物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创立实验病理学。随着新技术的使用和医学科学的发展,病理学出现了一些新的分支,如遗传病理学、免疫病理学、分子病理学和定量病理学等。
我国病理学始建于20世纪初,通过几代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涌现了胡正祥、徐诵明、谷镜研、武忠弼、杨光华等病理学家,他们的名家风范、人格魅力激励着后辈人的茁壮成长。在重大传染病发生时,最可爱的逆行者中都活跃着病理人的身影,为传染病的预防、治疗等提出科学的建议。
二、病因学
病因学(etiology)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又称为致病因素。病因是指能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病因种类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大类。
1.生物因素 是最常见的一类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等)和寄生虫。此外,由于生态环境的改变,某些原本存在于野生动物体内的病原体也可以感染人类。
病原体的致病力强弱不仅与侵入机体的数量、侵袭力、毒力以及它逃避或抵抗宿主攻击的能力有关,还与机体的防御功能有关。其特点是:①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②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发挥致病作用。③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可引起机体免疫反应,而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
2.物理因素 包括异常温度、机械力、电离辐射、大气压、电流、噪声等,其致病性与致病因素的强弱、作用部位和持续时间有关。特点是:①大多数物理性因素只引起疾病发生,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再继续起作用。②除电离辐射和紫外线外,一般潜伏期较短或无潜伏期。③致病作用与机体的反应性关系不大。④对机体组织损伤大都无明显的选择性。
3.化学因素 包括强酸、强碱、各种化学毒物(如汞、有机磷农药等)和生物性毒物等。其特点是:①大多数化学因素对机体组织、器官有一定的选择性损伤,如汞及其化合物对机体造成以神经毒性和肾脏毒性为主的多系统损害。②致病作用与化学物质本身的性质、剂量、作用部位和整体功能状态有关。③在整个发病过程中都起一定作用,其致病性常发生改变,可被中和、稀释或解毒等。④除慢性中毒外,潜伏期一般较短。
4.营养因素 机体必需营养物质、某些微量元素的缺乏或过剩,均会引起疾病。如维生素A缺乏引起夜盲症;维生素D和钙缺乏可引起小儿佝偻病和老年骨质疏松症;碘缺乏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而碘过多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5.遗传因素 指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等遗传物质的异常,且异常的遗传物质可按一定方式传给后代。如血友病、21-三体综合征等。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