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形态学范畴,其基本任务是探索、阐明人体各系统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基本功能。
医学是建筑在解剖学基础上的。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科学重要的基础课程,与医学其他各科关系极为密切。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生理现象和病理发展过程,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的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的诊断、预防和治疗。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广义的人体解剖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人体解剖学主要分为系统解剖学(systematic anatomy)和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即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阐述正常人体器官形态结构、相关功能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本教材即按此进行编排。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按人体的某一局部,如头部、颈部、胸部、背部、腹部、盆部和四肢等来描述人体各器官的配布位置关系及层次结构的学科称局部解剖学。
由于科学发展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相互促进与彼此推动使传统解剖学的教学及研究不断拓宽与更新,人体解剖学派生出许多分支及交叉学科。依照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目的,人体解剖学又可分为若干门类。例如,应用 X线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称为X线解剖学;配合 X 线断层成像、超声或磁共振扫描等而研究各局部或器官断面形态结构的称为断层解剖学;结合临床需要,以临床各科应用的目的而研究人体有关结构的称为临床解剖学;从外科手术应用的角度叙述人体结构的称为外科解剖学;研究个体生长发育、年龄变化的称为年龄解剖学;研究人体表面特点的称表面解剖学;结合体育运动研究人体形态结构的称为运动解剖学;以研究人体外形轮廓和结构比例,为绘画、造型打基础的称为艺术解剖学等。
三、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与其他科学一样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西方医学对解剖学的记载,是从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正确描述头骨开始的。古罗马名医和解剖学家盖伦(Galen)的许多解剖学著作则多以动物解剖为基础。
现代人体解剖的创始人是文艺复兴时期比利时医生维扎里(Vesalius),他亲自解剖人的尸体,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观察,在1543年完成和出版了他的经典著作《人体构造》这一划时代的解剖学巨著。全书共 7册,较系统地记述了人体各器官的形态构造,从而奠定了现代解剖学的基础。
我国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远在春秋战国时代,《黄帝内经》对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和病因的认识,对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方法均有比较精辟的论断和见解。其中《灵枢 经水》中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这是使用“解剖”一词最早的文献。
两宋时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不但体表解剖部位与穴位关系比例协调,而且内脏的形态位置和相互毗邻关系也相当准确。南京宋慈所撰的《洗冤录》(1247年)详细记载了全身各骨骼名称、形状和数目,并附有检骨图。
清代,王清任亲自解剖了 30具尸体,精心观察人体的构造,在此基础上绘制成图,纠正了前人的错误,历经42年著成《医林改错》(1830年)。
近代第一代西医学者黄宽,英国留学归国后,在博济医院附属医科学校(后称南华医学堂)承担解剖学、生理学教学任务期间,第一次使用尸体进行人体解剖学教学,直至 1893年,北洋医堂开设了人体解剖学课程,解剖学在我国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方法的不断创新,一些新技术在解剖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数字人”是将大量真实的人体断面数据信息在计算机里整合重建成人体的三维立体结构图像,是医学与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成果。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使解剖学这个古老的学科焕发出青春的异彩。
四、人体的器官系统和分部
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cell)。许多形态和功能相近的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组织(tissue)。人体的基本组织包括上皮组织、肌组织、结缔组织和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结合,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称器官(organ),如心、肝、肺等。功能相似的多个器官构成系统(system),如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消化腺共同构成的消化系统。人体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官、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各系统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彼此联系,互相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活动。
按照人体的形态和部位,可将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部分。头分为颅部和面部;颈分为颈部和项部;躯干分为背部、胸部、腹部、盆部和会阴部;四肢分为上肢和下肢,上肢包括肩、臂、前臂和手,下肢包括臀、大腿、小腿和足。
五、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1.形态与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 人体的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会影响器官的形态结构。例如,坚持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则导致肌肉萎缩。
2.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由许多器官或局部构成。每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局部和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因此,在观察和学习过程中,既要从局部联想到整体,又要考虑从整体的角度来理解局部和器官,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防止认识上的片面性。
3.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物种进化的产物,现代人拥有劳动、语言、思维等功能,这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但作为现代人,在形态结构上还保留着与脊椎动物相类似的基本特征。这说明了人体的形态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因此,学习人体解剖学要以进化发展的观点,联系种系发生和个体发育的知识,才能更好地认识人体。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加强实物直观学习是学好人体解剖学的关键。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尸体标本、模型、挂图、活体观察及临床应用结合起来,以帮助记忆和加深印象,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比较完整的人体解剖学知识。
六、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为了准确地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关系,必须采用公认的统一标准和术语,这些标准和术语是我们学习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解剖学姿势
解剖学姿势(anatomical position)是指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的两侧,足并拢,掌心和足尖朝前。不管被观察对象处于何种位置,或只是身体的一部分,均依此标准姿势进行描述(绪图 -1)。
(二)方位术语
以标准姿势为准,使用规定的方位术语,就能够正确地描述人体各器官或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
1.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 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也可用颅侧和尾侧作为对应。
2.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 近腹面者为前,又称腹侧;近背面者为后,又称背侧。
3.内侧(medial)和外侧(lateral) 近正中面者为内侧,远离正中面者为外侧。
4.内(internal)和外(external) 用来描述空腔器官,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为外。内、外与内侧和外侧是有显著区别的,初学者一定要注意。
5.浅(super.cial)和深(deep) 近体表者为浅,远离体表者为深。
6.近侧(proximal)和远侧(distal) 在四肢,近肢体起点为近侧,远离肢体起点为远侧。
7.尺侧(ulnar)和桡侧(radial) 即前臂的内侧和外侧,根据前臂尺骨、桡骨排列方位而来。
8.胫侧(tibial)和腓侧(.bular) 即小腿的内侧和外侧,根据小腿胫骨、腓骨排列方位而来。
(三)轴和面
为了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人体在标准姿势下关节运动及整体或局部的形态结构的位置,设定了相互垂直的3个轴及 3个面(绪图-2)。
1.轴
(1)垂直轴(vertical axis) 为上下方向垂直于地平面,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
(2)矢状轴(sagittal axis) 为前后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垂直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3)冠状轴(frontal axis) 为左右方向与水平面平行,与上述两个轴相垂直的轴。
2.面
(1)矢状面(sagittal plane) 是指前后方向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通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它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的两半。
(2)冠状面(frontal plane) 也称额状面,是沿冠状轴方向,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3)水平面(horizon plane) 又称横切面,是与矢状面及冠状面相垂直,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在描述器官切面时,常以器官的长轴为标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为横切面。
七、变异和畸形
人体解剖学教科书里描述器官的形态、构造、位置、大小及其血液供应和神经配布,是根据统计学方法处理体质调查资料的结果,用于表达大多数情况(约占 50%),称为正常。但也有些人在某些结构与正常描述有所不同,甚至偏离了统计学所描述的“正常范围”,如某支动脉起点不同、某肌有多余的起点或完全缺失,器官处于超常的位置,但这些变化不影响正常的功能,这种情况称为变异。而畸形一般指遗传或环境因素导致胚胎发育时期出现的器质性改变,如唇裂、缺肾、缺肢、多指(趾)、内脏反位等。有的有畸形的患者可正常生活多年而没有发现畸形。出生后的疾病或手术、外伤等也可导致畸形。
(赵志伟)
第1章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占成人体重的 60%~70%。全身各骨借骨连结构成骨骼,形成人体的基本轮廓,并围成体腔,如颅腔、胸腔、腹腔等。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配合下,运动系统对人体起支撑、运动和保护的作用。骨骼肌附着于骨骼上,在神经系统支配下收缩和舒张,牵引骨骼产生运动。
骨和骨连结是运动的被动部分,骨骼肌是运动的主动部分。每块骨骼肌两端多附着于相邻骨,跨过关节。当肌肉收缩时,以跨过的关节为枢纽,使被附着的骨相互靠近或远离而产生不同的运动。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中任何一部分损伤或有疾病,都将影响其正常功能。
某些骨的突起、凹陷或骨骼肌的隆起,在体表可以看到或摸到,称为体表标志。它们对于确定内脏器官的位置及大小、判断血管和神经的走行、确定手术切口和针灸穴位等,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第 1节 骨学
患儿,男,5岁。滑滑板车时不慎摔倒,因左肘关节伤痛伴功能障碍 1h入院。查体:体温(T)39.8℃,一般情况好,左肘关节肿胀,靴形畸形,肱骨远端压痛,异常活动,扪及骨擦感,纵向挤压痛。桡动脉搏动正常,五指活动自如。
问题:1.患儿目前最可能的诊断是什么?
2.为确诊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
3.其诊断依据有哪些?该如何进行治疗 ?
一、骨学总论
(一)概述
骨是由以骨组织为主体构成的器官,外被骨膜,内容骨髓,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修复、改建和再生的能力。骨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坚硬而有弹性,经常锻炼可促进骨的发育,长期失用则出现骨质疏松。骨还是重要的造血器官和矿物质储存库,参与机体造血和钙、磷的代谢。
成人骨共有206块,除听小骨 6块外,按位置不同,可分为颅骨 23块、躯干骨 51块和四肢骨126块(图1-1)。颅骨和躯干骨称为中轴骨。四肢骨又称附肢骨。
(二)骨的形态
1.骨的分类 骨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4类(图1-2)。
(1)长骨(long bone) 呈长管状,多分布于四肢,可分为一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