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大学美育
0.00     定价 ¥ 42.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300316307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3-04-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陈淑姣,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教授,北京市第十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近年来,出版著作《动画产业链构建研究》《凤翔泥塑》等多部书籍,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和北京市艺术基金项目。
展开
精彩书摘
美育,是指通过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途径,在潜移默化中对人进行情感的陶冶、审美力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大学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相互交融的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养成方式。
中国古代传统教育非常重视美育。如古代的“礼乐教化”,孔子主张的“六艺”等。孔子主张“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要求在育人上注重有志于“道”,根据于“德”,依存于“仁”,畅游于“六艺”,认为个体人格的最高修养在于遵循天道,主张让个体精神自由畅行于人间事务之中。这里的“六艺”并非指今日之艺术,而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项技能,分别为礼法、乐舞、射箭、驾车、书法和算术。礼、乐是什么呢?礼是约束一个人的外在行为,把他塑造成一个言谈举止等外在行为符合社会生活各方面规范的人。乐则是在礼的基础上,一个人掌握了或者是感受到了外界的约束和要求,而能够做到心平气和地接受。礼是约束外在的行为,乐是调和内心的感受。
所以,“游于艺”就是古代教育中最基本的育人的方法,是美育的功能。用现代的话语来讲,个体要真正成人,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那么美育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十八世纪末,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使人性产生了严重的“异化”现象,为了试图通过美育的手段完善人性和重塑新的人文精神,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了“美育”概念。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要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之外,没有其他途径。1844年,马克思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重要论断,马克思理论中贯穿始终的无产阶级与人民自由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精神,成为当代美育发展的主旨和灵魂。20世纪初,西方现代美育理论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美育理念和美学思想碰撞融合,焕发出新的生命。
对于大学生来讲,大学不仅仅是知识学习和积累的重要阶段,更是人格和世界观塑造的关键时期。虽然一个人的人格修养需要一生不断地努力完善和提升,但是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人格趋于定性、定型的特定阶段,因而大学阶段的人格培育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培养来说,大学美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近现代中国美育倡导者和奠基人蔡元培极为重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他在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就开始大力推行大学美育,并将其纳入现代教育体制。蔡元培认为美育的目标就是“高尚人格”的养成:“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在普通教育中,务顺应时势,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蔡元培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弊端在于“大多数人皆汲汲于近功近利,而毫无高尚之思想”,所以“惟提倡美育以药之”。他在中国的现代学校教育中,开启了现代美育。
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重申“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同时,对大学美育的发展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将学校美育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这就要求我们将美育与德育融为一体,将美育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从民族文化的层面上理解、实践美育。
大学美育不仅包含审美教育的艺术美,还包含所有与人格相关的心灵美、礼乐美、自然美、科技美、秩序美等等。大学美育既不能被视为一种纯粹的专业型审美教育过程,也不能被视为一种纯粹的业余型审美教育过程,而应被视为跨越专业型和业余型审美教育的集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于一体的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过程。也就是说,大学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相互交融的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养成
方式。
从大学生人格定型的途径看,大学美育的目标在于美好心灵的养成,也就是培养个体美好的德行修养和知行合一的人格,即纯真之心、良善之心、尚美之心和信仰之心相互交融的人格。
从世界观培养的角度看,大学美育是一种“综合教育”。大学美育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它不是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培养,而是一种审美世界观的培养。大学美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掌握具体艺术技能的专业艺术家,而是培养具有健康的审美态度的“生活的艺术家”。所谓“生活的艺术家”,是相对于专业艺术家而言的,他们不是将艺术作为自己的专业或者职业,但却以艺术的、审美的、亲和的态度去对待自然、生活、社会和人生。具体可表现为健康的审美观与较强的审美力、创美力。而审美力和创美力是具有深广内涵的心理过程,它需要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尤其是艺术美的长期陶冶才能不断得到培养和发展。
我们的学习与生活,都需要“审美的态度”。所谓“态度”就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素质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正如北京大学王义遒教授所说,“这种态度是正确对待自己、他人、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以及自然和环境,具备对群体社会、国家和世界的责任感。也可以说就是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美育概述
第二节 传统美育精神
第三节 现代美育
第二章 艺术美
第一节 艺术是什么
第二节 艺术美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艺术美的典型风格
第四节 艺术美从哪里来
第三章 自然美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 形态之美
第三节 生命力之美
第三节 山川的典型风格
第四节 欣赏自然美
第四章 社会美
第一节 社会美的特点
第二节 人体形式美
第三节 人格精神美
第四节 社会风尚美
第五节 欣赏劳动美
第五章 科技美
第一节 科学美
第二节 数学美
第三节 技术美
第四节 现代科技美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