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具有思想价值引领、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能应用能力突出、数字资源丰富等特点
第一章绪论
第1节护理学发展史
护理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有关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的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研究内容和范畴包括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的各个方面。护理专业在呵护生命、防治疾病、协助诊疗、促进健康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西方护理学的发展过程
护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和健康密切相关,随着人类社会的演变、医学科学的进步,护理学的内涵不断拓展。了解护理学的发展史,有助于提高对护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增强护生的职业认同感,并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提高人类健康服务水平。
(一)人类早期的护理
人类的生、老、病、死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原始的医疗和护理应运而生。
1.自我护理原始社会生活条件恶劣,人类为了生存需要不断地与大自然斗争,因此积累了丰富的生活与生产经验,如用溪水冲掉伤口的血污,防止伤口恶化;将烧热的石块或炒热的沙放在患处以减轻疼痛;进食熟食可减少胃肠道疾病等,逐渐形成了自我保护式的医疗照顾。
2.家庭护理为了在恶劣的环境中求生存,人们逐渐按血缘关系聚居,形成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母系氏族公社。人们有了伤病,便留在家中由母亲或其他妇女给予治疗和呵护。这一时期护理由自我护理进入家庭护理阶段的照顾模式。
3.其他形式的护理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由于当时人类对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常把疾病看成是灾难,于是巫师应运而生。他们用祷告、念咒、放血、冷水泼浇等方法驱除鬼怪以减轻痛苦,治疗疾病。医巫一体和宗教影响是当时护理的重要特征。
(二)中世纪的护理
中世纪护理的发展主要受到宗教和战争的影响。13~14世纪罗马天主教皇掌握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宗教大权,在各地广建教堂和修道院,修道院内设医院收治患者;同时由于连年战乱,以及伤寒、麻风、疟疾等疾病大肆流行,不少医院应运而建,当时护理的重点是改变医疗环境,包括改变通风、采光及空间的安排。这些医院的护理工作主要由修女承担,她们以丰富的经验和服务人类的道德品质使护理工作在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家庭式”的护理服务转向了“社会化和组织化”的服务,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但由于宗教的束缚和战争的影响,当时的护理工作仅限于简单的生活照料,并未达到医疗护理的水平。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护理
约1400~1600年,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科学、艺术、医学等领域有了迅速的发展,其间建立了许多图书馆、大学、医学院校。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先驱者。1543年,比利时医生安德雷亚斯 维萨里撰写并出版的第一部《人体构造》,被认为是解剖学的初创。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 哈维发表了《心血运动论》,标志着医学对血液循环功能的科学认识的建立。与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相比,护理工作却停滞在中世纪的状态长达200年之久。当时社会重男轻女,加上宗教改革及工业革命的影响,护理工作不再由具有仁慈博爱精神的修女等人承担,护理人员多为谋生而来,她们既无经验又无适当的训练,致使护理质量大大下降,护理事业的发展进入了历史上的黑暗时代。
(四)近代护理学的诞生
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的发展及医学的进步,社会对护士的需求增加,护士的护理质量及工作地位有了一些提高,护士的职业被社会认同,欧洲相继开设了一些护士训练班。1836年德国牧师西奥多 弗利德纳(Theodor Fliedner)在德国凯塞威尔斯城建立了女执事训练所,招收年满18岁、身体健康、品德优良的妇女,给予专门的护理训练,训练形式包括授课、医院实习、家庭访视。这就是最早的具有系统化组织的护士学校,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较为正规的护士训练班。1850年,弗洛伦斯 南丁格尔(Florence Nightingale)曾在此接受短期的护士训练。南丁格尔首创了科学的护理专业,这是护理工作的转折点,也是护理专业化的开始。
南丁格尔对护理学发展的贡献可概况为以下几个方面。
1.奠定了护理向科学化发展的基础南丁格尔提出的护理理念为现代护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她认为护理是一门艺术,有组织性、实用性和科学性。她提出了护理学的概念和护士的任务,首创了公共卫生的护理理念,重视护理对象的生理和心理护理,护士逐渐摆脱教会的控制,成为独立的职业。
2.撰写著作奠定专业理论基础南丁格尔撰写了大量的笔记、论著、报告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护理札记》和《医院札记》。《护理札记》是护理学的经典著作,阐述了护理工作应遵循的指导思想,详细论述了对患者的观察方法及精神、卫生、饮食对患者的影响。
3.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的圣 托马斯医院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的护士学校,使护理由学徒式教育成为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为正规的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护理教育的快速发展。
4.创立了护理制度南丁格尔强调,医院的规章制度和健全的护理管理组织机构是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保障工作质量的关键,要求医院设立护理部,由护理部主任负责护理管理工作,使护理工作走向制度化及规范化。
5.强调伦理和职业道德修养南丁格尔强调护理伦理及人道主义观念,维护和尊重患者的利益,她认为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护士要平等对待每一位患者,用仁爱之心和科学知识为患者解除病痛。
链接南丁格尔奖
南丁格尔奖是国际护理学界的最高荣誉奖,1912年在华盛顿举行的第九届国际红十字大会上,正式确定颁发南丁格尔奖。这项以护理界楷模弗洛伦斯 南丁格尔命名的国际红十字优秀护士奖,每两年颁发一次,奖给在护理学和护理工作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士。我国首位南丁格尔奖的获得者是王琇瑛。
(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自南丁格尔首创科学的护理专业以来,护理学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护理学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来看,现代护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此阶段是现代护理学发展的初期。当时人们虽然逐渐摆脱了宗教和神学的影响,但对健康的认识停留在“健康就是没有疾病,有病就是不健康”的阶段,认为疾病是细菌或外伤引起的机体结构改变或功能异常,因此一切医疗行为都围绕着疾病进行,以清除病灶为根本目标,从而形成了“以疾病为中心”的医学指导思想。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协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就成为这一时期指导和支配护理工作的基本理论观点。
此阶段护理特点:①护士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护理已成为专门的职业;②护理从属于医疗,护士是医生的助手;③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执行医嘱和进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④护理忽视了人的整体性,只关注人体局部病灶;⑤护理教育课程参照医学教育课程,未体现护理专业特征。
2.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阶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了新的发展,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系统论等相继提出和确立,为人们重新认识健康与疾病提供了基础。护理理论家罗杰斯提出了“人是一个整体”的观点。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新的医学模式引起了健康科学领域认识观的根本变革,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开始转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
此阶段护理特点:①强调护理是一个专业,逐步建立了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②护士与医生为合作伙伴关系;③护理工作的内容是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实施身、心、社会等全方位的整体护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④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摆脱了参照医学教育课程的模式,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⑤护士的工作场所局限在医院,护理的服务对象局限在患者,护理研究内容仍局限于患者的康复,尚未涉及群体保健和全民健康。
3.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与人们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相关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意外伤害等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限的医疗护理服务已很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卫生保健的需求。同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使“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成为广大护理人员工作的中心和努力的方向。
此阶段护理特点:①护理学发展成为现代科学体系中一门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应用护理程序独立地为人类健康服务的综合性、应用性学科;②护士的工作场所从医院扩展到了社区、家庭、工厂、幼儿园、老人院或临终关怀医院等所有有人的地方;③护理对象由个体扩展到群体,护理工作的范畴从对患者的护理扩展到对人的生命全过程的护理;④护士角色多元化,护士不仅是医生的合作伙伴,还是健康的教育者、管理者、咨询者、照顾者、患者的代言人等;⑤护理教育有完善的教育体制,有雄厚的护理理论基础,有良好的科研体系,并有专业自主性。
二、中国护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护理的萌芽
我国医学历史悠久,早期医、药、护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中医学理论中“三分治,七分养”中的“养”,实质指的就是护理。历代的医学书籍中记载了许多与护理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如《黄帝内经》中记载了疾病与饮食调节、精神因素、自然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关系,如“肾病禁甘”“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并提出要“扶正祛邪”,即要加强自身的抵抗力以防御疾病;同时也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观点。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宣传了不可与人通用衣服、巾、枕的预防交叉感染的观点,并创造了以细葱管导尿的导尿法。宋代陈自明所著《妇人大全良方》记载了不少妇女产前、产后护理的资料等。
(二)近、现代护理的形成
1.西方护理的传入鸦片战争后,宗教和西方医学传入中国。1820年,英国医生在澳门开设诊所。
1835年,英国传教士巴尔克(P﹒Parker)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两年后,这所医院以短期训练班的形式开始培训护理人员。1884年,美国护士兼传教士麦克奇尼(E﹒McKechnie)来华,在上海妇孺医院推行现代护理,于1887年开设护士训练班。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E﹒Johnson)在福州一所医院里开办了我国第一所护士学校。1900年以后,中国各大城市建立了许多教会医院,一些城市设立了护士学校,逐渐形成了我国的护理专业队伍。
2.近代护理的发展1909年,中华护士会(1936年更名为中华护士学会,1964年更名为中华护理学会)在江西牯岭正式成立。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制订和统一护士学校的课程,编译教材,办理学校注册,组织毕业生会考和颁发护士执照。1914年,担任中华护士会副理事长的钟茂芳认为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应具有必要的科学知识,故将“nurse”一词译为“护士”,一直沿用至今。1920年,《护士季报》创刊,这是我国第一份护理专业报刊。同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开办高等护理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4~5年,培养了一批水平较高的护理师资和护理管理人员。1922年国际护士会(ICN)正式接纳中华护士会为第11个成员。1931年,福建汀州开办了中央红色护士学校。
1934年,中央护士教育委员会成立,成为中国护士教育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1941年,延安成立了中华护士学会延安分会。1941年和1942年毛泽东同志先后为护士题词:“护理工作有很大的政治重要性”“尊重护士,爱护护士”。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护理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护理事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护理教育体制逐步完善
(1)中等护理教育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将护理专业教育列为中等专业教育之一,制订了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并编写统一教材,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等专业护士。
(2)高等护理教育1980年,南京医学院率先开办高级护理专修班。1983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会议,决定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同年天津医学院首先开设了五年制本科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