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中医学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又称为中国医药学。中医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来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长期经验总结,是构成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物科学等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自然观、方法论和医学观的基础。中医学为我国人民的健康及中华民族的昌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1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其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形成
在古代,人类在与疾病和自然等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些医疗保健知识。《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的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过程中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随着文字的出现,医疗知识得以记录下来,进而被收集整理成为医药书籍。经过长期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医家的临床经验逐渐积累,在不断地总结整理后,最终奠定了中医理论丰富的实践基础。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巨著《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被后世合称为中医四大经典)相继问世,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初步标志,即标志着理、法、方、药体系的基本形成。
(一)《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由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而成,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 18卷,162篇。该书以哲学思想为指导,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依据,记录内容广泛。主要论述了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疾病的病因病机等内容,涉及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内经》成为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它的问世是中医学理论诞生的标志。
(二)《难经》
《难经》全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或《八十一难》,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在《隋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中均有记载。两汉的医家曾对其进行过整理和补充。该书针对《内经》中深奥的中医学理论,将其归纳为 81个问题并进行释疑解难,内容十分丰富,用问难答疑的方式,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脏腑经络腧穴,尤其是脉诊、命门及三焦等,其理论还对伤寒学说和温病学说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在阐释中医学基本理论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三)《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全书载药 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 67种,矿物药 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还概括地论述了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文字简练,书中对每味药的产地、性质,以及药用部位和主治病证都有详细的记载。例如麻黄治疗哮喘、大黄泻火、常山治疗疟疾等。该书是对我国中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为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该书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成为后世医家诊治疾病和中医学术发展的源泉。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创立了三阴三阳辨证方法,后世称为六经辨证,是第一部包括理、法、方、药等较为系统的辨证论治规范,其中记载的方剂选药精当,组方严谨,疗效可靠,被后世医家所沿用,被称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它的问世标志着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
二、中医学的发展阶段
(一)魏晋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中医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出现了很多名医名著。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又称《黄帝三部针经》或《黄帝针灸甲乙经》),采用分部和按经分类法,详述了各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针刺深度和灸的壮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晋代王叔和的《脉经》,首次系统归纳了 24种脉象,确立了寸口诊脉法,深入阐明了脉理,为现存最早的脉学专书,为后世脉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代巢元方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证候学专著,其以《内经》为基本理论,对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病变证候做了具体阐述,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唐代孙思邈(被尊称为“药王”),其编著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收集了大量的医药资料,对学习和研究传统医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唐代首创由政府委任组织编撰药典,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行的药典《新修本草》。
(二)宋金元时期
宋金元时期是中医发展史上极为辉煌的时代之一,中医理论体系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宋代陈言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简述了“三因学说”,他提出的“三因学说”将复杂的病因归为三类,使病因学说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奠定了中医病因学的基础。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被称为“儿科医圣”,其中不少良方如六味地黄丸、导赤散、泻白散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金元时期,百家争鸣,涌现了许多学术观点各具特色、临床成就卓越的医学流派,具有代表性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被称为“金元四大家”。刘完素认为疾病多为火热所致,治疗上多用寒凉药物,被称为“寒凉派”;张从正倡导“攻邪论”,主张在治病时着重祛邪为主,“邪去则正安”,在治疗上丰富和发展了“汗、吐、下”三法,被称为“攻邪派”;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在治疗上长于温补脾胃,因而被称为“补土派”;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善于采用“滋阴降火”的治则,被后世称为“养阴派”。金元四大家的学说标志着中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三)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不断创新融合和完善,朝着专门化方向发展,其间出现了许多医学专著。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刊行后,很快流传至朝鲜、日本等国,被译成多种文字。明代张景岳的《景岳全书》,丰富和发展了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等,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首次提出瘟疫的病因为“戾气”,并将戾气的侵入途径分为“自天受”(空气传染)和“传染受”(接触传染),实开传染病之先河。赵献可提出的“命门学说”,认为命门为人身之主,治病主张保养命门。
清代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温病学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士雄被称为“温病四大家”。温病学派创始人叶天士所著的《温热论》,是一部温病通论著作,也是温病学说的奠基性著作,该书提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体系,并论述了卫气营血相应的治法。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温病学的通论著作,被誉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的著作。薛生白所著的《温热条辨》和王士雄所著的《温热经纬》,对温病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近现代
近代西方医学传入我国,一些医家试图将中西医学结合,形成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想和学派,初期的代表有张锡纯、杨则民等。其中张锡纯是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致力于沟通中西医学,主张以中医为主,取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参西而不背中。张锡纯所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是20世纪初我国重要的临床综合性名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投入大量资源兴建学校、医院及研究中心,中医药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等重大传染病时,中医药也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医药正以加快的步伐走向世界,我们要把握机遇,振兴发展中医药,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第 2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医理论体系源于实践,又能指导临床实践。其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体现,它贯穿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养生等各个方面。整体就是完整性、统一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即是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的完整性。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部分及结构上是统一的,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同时人也受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些都是整体观念的体现。
(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组织结构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构成的。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统一体,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表里、上下沟通的统一整体,也就是一脏、一腑、一体、一窍构成了一个系统,如肝、胆、筋、目构成了“肝系统”。五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相生相克的特性,肝木生心火,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相互制约以保持平衡。在五脏中,又以心为主宰,这种主宰作用是通过心与其他脏腑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影响的配合关系实现的。同时人的形体结构和物质基础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是统一的。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