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导论
第一章  自然与历史:东北森林号子的生存语境
  第一节  东北森林号子的自然依存
    一  万众瞩目的长白山
    二  高高的大兴安岭
    三  蜿蜒逶施的小兴安岭
  第二节  东北森林号子的历史存续
    一  松散的自然采伐时期(前1600-前776年)
    二  有计划的宫廷供给时期(前776-1840年)
    三  无序的疯狂采伐时期(1840-1949年)
    四  适度采伐与恢复时期(1949年至今)
第二章  身人木帮:东北木帮文化及其历史衍变
  第一节  东北森林的采伐文化
    一  采伐行为的社会前提
    二  采伐工具的历史演进
    三  采伐方法的时代创新
  第二节  东北森林的运输文化
    一  古老运输的历史延续
    二  运木工具的时代创新
    三  机器工业的时代文明
  第三节  东北森林里的运木文化
    一  人力运木的主要因素
    二  人力归楞的时代变迁
  第四节  东北江河的流送文化
    一  东北江河的流送历史
    二  东北江河的流送过程
    三  江河流送的文化
第三章  名从何来:东北森林号子的类型划分
  第一节  号子类型划分的前期基础
    一  前人的研究足迹与成果
    二  东北森林号子分类研究的不足
  第二节  东北森林号子分类的探讨
    一  空间转化分类法
    二  身体动作分类法
    三  劳动工具分类法
    四  声音分类法
    五  喊号节奏分类法
    六  流送性质分类法
    七  质量分类法
    八  族群分类法
  第三节  号子命名的文化解析
    一  自然化倾向
    二  身体化倾向
    三  符号化倾向
    四  结语
第四章  木帮金字塔:木帮社会结构及音乐表现
  第一节  木帮社会的生存背景
    一  笼罩木帮的政治之网
    二  紧密联系的经济关系
    三  盘根错节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木帮社会的金字塔结构
    一  几个木帮称谓的解释
    二  木帮社会的结构分析
    三  木帮社会的差序格局
  第三节  木帮巴图鲁的文化解析
    一  木帮巴图鲁古今关联
    二  木帮巴图鲁的社会认同
    三  木帮巴图鲁的音乐表现
第五章  回归生活:林中人的信仰与号子生活化
  第一节  东北森林的神灵谱系
    一  沟通天地的神山信仰
    二  繁衍生息的神树信仰
    三  氏族强大的动物崇拜
  第二节  东北木帮的祭祀习俗
    一  木帮的始祖崇拜
    二  木帮的祭祀仪式
    三  木帮的禁忌
  第三节  东北森林号子的情感表达
    一  忧郁的林中人
    二  苦难中的狂欢
    三  一路走一路唱
    四  结语
第六章  多声交织:东北森林号子的音乐形态分析
  第一节  东北森林号子的音乐形态分析
    一  森林号子曲调形态
    二  森林号子的节拍形态
    三  森林号子的调式调性形态
    四  东北森林号子的音乐结构形态
    五  东北森林号子的音乐织体形态
  第二节  东北森林号子音乐形态的文化成因
    一  劳动方式决定音乐形态
    二  社会互动中多声思维的形成
    三  文化传播中曲调的相互融合
    四  即兴性的音乐表达
第七章  寻找号子头:东北森林号子的人类学考察
  第一节  桦甸的号子头
    一  给毛主席纪念堂选木头的李玉安
    二  街头的田野:信子
    三  木帮里的配搭小强
    四  不会唱号子的大杠头孙喜贵
    五  喝酒就爱唱的号子头王再勇
    六  梅兰芳式的号子头刘玉河
    七  走哪都当号子头的于久波
  第二节  白山一带的森林号子头
    一  大阳岔里回响的号子
    二  放山老把头崔长安
    三  松山河林场伐木工姜言生
    四  守望大山的号子头庄玉林
第八章  走向艺术:东北森林号子的现代转向
  第一节  森林文化的红色印记
    一  森林文化的红色积淀
    二  红色文化的音乐表现
    三  林区三唱的红色之巅
  第二节  传统向现代的过渡
    一  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二  音乐风格的新走向
  第三节  现当代的多样化呈现
    一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二  内容表现的多样化
    三  音乐风格的多样化
    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