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蔬菜品质学
0.00     定价 ¥ 9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745507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05-01
收藏
荐购
畅销推荐
内容介绍
蔬菜既有一般农产品的普通营养成分(如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蛋白质等),也有其特殊品质成分(如色素、大蒜素、辣椒素、硫代葡萄糖苷等)。《蔬菜品质学》共分十六章,系统介绍了蔬菜品质成分的形成规律及营养功能,涵盖概论、水分与品质、颜色和色素类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糖类、有机酸、蛋白质及氨基酸、淀粉与其他多糖类、膳食纤维、特色品质成分、硫代葡萄糖苷、多酚类、黄酮类、食用菌品质、采后处理与品质等内容。《蔬菜品质学》为新形态教材,扫描《蔬菜品质学》二维码可查看彩图、文档等拓展资源,并配套教学课件供授课教师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章 概论
  蔬菜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对人体生长发育和健康有重要作用。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保健意识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蔬菜的品质,把注意力从食用基本蔬菜转移到食用高品质蔬菜上。生产和消费优质蔬菜是育种家、科技工作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日益重视的问题。
  蔬菜是人们膳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平衡膳食不可缺少的成分。很多国家居民对蔬菜和新鲜水果的消费约占食物构成的1/3。蔬菜可为人体提供多种必需的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蛋白质等。据统计,人体所需维生素C的90%、维生素A的60%均来源于蔬菜。此外,蔬菜中还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如类胡萝卜素、多酚、大蒜素、葫芦素、硫代葡萄糖苷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为预防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癌症、糖尿病、肥胖症等的发生,除了避免长期摄入高脂肪和胆固醇食品外,每天至少要食用400g蔬菜和水果(占合理饮食结构的30%)。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人每日消费300g以上蔬菜(深色蔬菜占50%)及200~350g水果。尽管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营养要求,但基本准则是一致的。营养与健康密切相关,而均衡膳食是解决营养需求的关键。调整饮食,维持均衡营养,是人类机体健康的基础。大多数蔬菜为碱性食品,能中和肉及其他食物中产生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酸碱平衡。蔬菜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对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至关重要。目前,蔬菜在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仍在逐年增加。
  **节 品质内涵
  品质是指商品的质量。质量的内容十分丰富,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且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仍在不断充实完善。早期,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uran)提出质量就是产品或服务的适用性,也就是质量不能只看其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还要看是否满足顾客的需要及满足的程度。该定义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产品质量的实质。这一质量定义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即使用要求和满足程度。人们使用产品,对产品质量提出一定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受到使用时间、使用地点、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质量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它是动态的、变化的、发展的和相对的,它随着时间、地点、使用对象的不同而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丰富。产品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体现在产品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
  ISO 8402给出“质量”定义,认为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的特性总和。ISO9000对质量的定义: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这个定义可以理解为:产品、服务或过程的一组固有特性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的能力大小。其中“固有”是指某事物本来就有的、而不是赋予的特性,赋予的特性(如产品的价格、产品的所有者)不是质量特性。“特性”是指可区分的特征,包括性能、寿命、适应性、可信性、安全性、环保性、经济性、美学性。特性可以是固有的或赋予的,也可以是定性的或定量的。“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要求”既包括生产单位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也包括顾客和相关方实际存在的需求或期望,因此,这里的“要求”实质上就是产品或服务的“适用性”。其中顾客要求又是*重要的,因此,判定产品质量是否合格的主体不是生产单位,而是顾客或被顾客认可的*立的质量检测机构。因为质量是产品特征和特性的总和,所以“要求”应加以表征,必须转化成有指标的特征和特性,这些特征和特性通常是可以衡量的,全部符合特征和特性要求的产品,就是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也就是产品的符合性。质量通过满足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实现其价值。质量满足要求的程度是固有特性的客观表现或反映,如尺寸、颜色、重量等,而不是人们的主观评价。但人们对质量也会提出主观评价或主观要求,如产品的优良程度、技术水平的高低、适用性的程度等。人们对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或提出主观要求时,通常使用“合格”“不合格”“等级”“满意”“不满意”“便宜”“美观”等术语表示。“合格”是指“满足要求”,“不合格”是指“未满足要求”。为了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的性质和质量,从而更好地选择,对产品质量可采用“等级”区分。“等级”是对“功能用途相同但质量要求不同的产品、过程或体系所做的分类或分级”。品质评判的标准还会依据个人喜好和消费习惯而变化。因此,质量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并不要求技术特性越高越好,而是追求诸如性能、成本、数量、交货期、服务等因素的*佳组合,即所谓的*适当。
  所以质量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质量的载体(产品、体系或过程)具有广泛性,质量满足需要或要求的目的具有确定性,需要或要求的主体(顾客、社会和相关方)具有社会性,需要或要求的内涵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因为需要或要求的发展变化是没有止境的,所以满足需要或要求的质量也具有运动发展的永恒性,质量特性不仅具有总和性、综合性,而且具有度量性和相对性。
  第二节 蔬菜品质
  一、品质特性
  蔬菜是一种日常食品,也是一种特性产品,除了具备普通产品的质量特性外,还具备一些有特点的质量特性。产品质量的*主要特性是适用性,对食品来说,其实用价值在于其具有食用性。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 IFST,1998)对食品质量的定义为:质量是指食品的优良程度,能满足使用目的并拥有营养价值特性的程度。《食品工业基本术语》(GB/T 15091—94)中,食品质量的定义为:食品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的特征和特性总和,反映食品品质的优劣。食品的特征和特性包括感官特征、营养特征、安全特征等。蔬菜产品是一类广泛食用的(鲜食或加工)农产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基于一些因素来选择食品,这些因素的总体表现可被认为是“品质”(质量)。通常,蔬菜品质表示其在食用方面能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优劣程度。
  蔬菜品质由感官、营养、卫生、商品、技术等特性构成,或者说品质是所有重要的、可接受的特征的综合体,直接决定着产品的可接受性。可接受性可能是高度主观的,不同人有不同的标准。蔬菜的品质和价格有时并不相关,但生产者知道通常优异品质可以获得高价或大量销售。价值是成本和品质的综合产物,因此高质量的产品可以有更高的价值。不同级别的蔬菜产品的营养价值基本相同,但其价格依据其他品质属性的不同而有极大的差异。我们认为蔬菜的质量特性可体现在以下方面。
  食用特性:是一切食品的共有特性,是蔬菜可供消费者食用的性能。
  感官特性:覆盖了我们感官的可察觉的特性。包括色、香、味、形,是指蔬菜的色泽(颜色、光泽)、风味(气味、滋味)、质地(硬度和手感、口感)、含水量和组织状态(形状、大小、伤痕)。对蔬菜产品而言,*重要的是风味和质地。
  营养特性:是指蔬菜产品的化学成分及矿物质含量。蔬菜中所含的营养成分的种类和性质决定了蔬菜的营养价值,是蔬菜能够为人体提供所需营养物质的性能。它不能被消费者直接察觉到,也很难在购买时评估。营养品质不仅影响鲜食,还对加工蔬菜有重要影响。其中的一些物质还参与调节人体代谢,具有保健作用。
  卫生特性:是指蔬菜在生产、储运、销售及食用等过程中,可以保障人体健康及安全的性能。蔬菜产品应无毒、无害、无污染,蔬菜中的重金属、微生物等有害物质不能超过安全标准,以免对消费者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市场特性:指符合市场所要求的所有指标。外观指标如整齐度等是市场交易考虑的标准。市场特性是外在容易观察的属性,如形状、大小、颜色。这些特性不一定总是影响感官特性,但对消费者的选择来说很重要,被界定为“质量标准”(如外观、包装),利于市场交易。
  技术特性:就是蔬菜产品是否适合加工的特性,它与加工企业的配合度有关,并影响加工产品的质量。该特性对提高加工效率(从手工转为机械加工)非常重要。传统加工是技术去适应产品特性,而工业化加工更倾向于产品特性来适应技术需要。
  时间特性:蔬菜品质有一定的时间性。
  蔬菜的品质性状很多,不同产品器官类型的蔬菜所涉及的品质性状的侧重点也不同。蔬菜品质是其质量的综合特征。品质也是蔬菜生产的主要目标之一。蔬菜的质量特性决定了蔬菜产品质量不仅是经济问题,还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膳食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保证蔬菜的质量显得至关重要。蔬菜品质的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即使对同一蔬菜作物的同一品质性状,不同人、不同国家、地区和单位评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例如,对番茄质地的评价,有些人喜欢较硬的,有些人则喜欢粉质的。我们选择蔬菜时,会动用所有的感官(如看、摸、闻、尝、听)来评价产品。通过感官测定蔬菜的品质主要包括色、香、味、形四个方面。
  二、品质构成
  (一)收获品质
  对种植者而言,收获率是蔬菜品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其品质性状之一。
  (二)感官品质
  感官品质是消费者对蔬菜的**感觉、直接感受,如蔬菜的颜色,果实的色泽、大小、形状等。主要性状如下:①颜色,如颜色的均匀度和一致性;②大小,如重量、体积、面积;③形状,如长度/直径值、形状一致性;④损伤,如内部和外部是否有损伤、生理性和病虫危害等引起的伤害;⑤含水量,如是否萎蔫等。
  蔬菜感官品质的优劣与市场竞争力、市场销售量有重要关系。
  (三)食味品质
  食味品质是蔬菜在食用过程中人的味觉、嗅觉和触觉等的综合反应,是消费者直接感受到的品质性状,主要体现在风味和质地两方面。
  1.风味 风味由甜、酸、苦、涩、香等特性来体现。对果菜类(如番茄、甜瓜)而言,风味主要由糖和有机酸含量决定。风味也是直接感受(通过嗅觉)某一特定产品典型香味成分(挥发性化合物)的综合表现,难以量化。不同产品的风味由单一或多种化合物决定(如黄瓜和洋葱)。有些化合物会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味道或气味,对品质不利,如黄瓜的苦味。
  2.质地 质地是鉴别蔬菜的初级特征,是蔬菜物理性质(大小、形状、力学、结构等)的感觉表现(触觉、视觉、听觉)。质地是由一些机械属性构成的复合特性,这些机械属性可分为初级(硬度、黏聚性、黏性、黏附性、弹性)和次级(碎裂性、咀嚼性、胶黏性)属性。机械属性取决于细胞成分(如酶、淀粉、植酸盐)、膨压、细胞壁性质和相邻细胞结合的强度。质地对蔬菜品质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咀嚼性和吞咽性。质地对适时采收、保持足够的耐贮性、评判处理方式及机械抗性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也影响蔬菜的加工(干制、速冻等)品质。
  蔬菜质地体现在粒度(光滑、细腻、粉状、颗粒)、硬度、紧实度、脆性、多汁性、韧性(纤维量)、油性、蜡质等特性上的差异。
  (四)营养品质
  蔬菜中含有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化合物,它们的种类和含量决定了蔬菜的营养价值。植物中已发现存在超过25000种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中有些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物质,如多糖、矿物质等,有些是对人体有益的次生代谢物,如维生素、色素等。矿物质、维生素、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是人体大量元素和能量的来源,而花青素、类胡萝卜素、黄酮类物质、多酚类物质、木质素等对维持人体正常机体功能十分有益。
  (五)卫生品质
  作为一种食品,蔬菜*先应当是安全的。为了避免损害消费者的健康,蔬菜不能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污染。常见的污染有病原微生物、大气污染物残留、植物合成的有毒物质、农田使用的化学物质(农药等)。蔬菜中化学物质残留和硝酸盐含量需要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
  (六)保健及食疗品质
  除了正常的营养价值,蔬菜中还含有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对人体具有保健功能。例如,蔬菜中的色素物质、酚类物质等具有抗氧化功能。芸薹属蔬菜中的硫苷类物质、葱蒜类蔬菜中的大蒜素类物质、瓜类果实中的苦味物质—葫芦素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的功效。

展开
目录
目录Contents
前言
**章 概论1
**节 品质内涵1
第二节 蔬菜品质2
第二章 水分与品质8
**节 水分在蔬菜品质形成中的作用8
第二节 水分管理与蔬菜品质15
第三节 水分对蔬菜采后品质的影响19
第三章 颜色和色素类化合物24
**节 叶绿素24
第二节 类胡萝卜素37
第三节 花青素47
第四节 营养功能和保健价值53
第四章 维生素57
**节 结构、性质与生物合成58
第二节 含量及影响因素79
第三节 对人体健康的作用81
第五章 矿物质87
**节 蔬菜中的矿质元素87
第二节 矿质元素的吸收及影响因素91
第三节 对人体健康的作用103
第六章 糖类106
**节 种类106
第二节 合成与代谢109
第三节 影响糖类含量的因素117
第四节 生物学作用122
第七章 有机酸124
**节 种类124
第二节 合成和代谢途径126
第三节 影响有机酸类物质合成和代谢的因素135
第四节 生物学作用、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138
第八章 蛋白质及氨基酸140
**节 氨基酸的结构及分类140
第二节 必需氨基酸的生物合成144
第三节 含量及影响因素154
第四节 营养及药用价值157
第九章 淀粉与其他多糖类162
**节 淀粉的种类、结构及合成162
第二节 其他多糖的结构及合成171
第三节 淀粉及其他多糖的营养价值与不利效应177
第十章 膳食纤维179
**节 定义、分类及结构179
第二节 生物合成途径186
第三节 含量及影响因素191
第四节 生理作用与保健功能194
第十一章 特色品质成分197
**节 大蒜素类物质197
第二节 辣椒素类物质211
第三节 葫芦素224
第十二章 硫代葡萄糖苷235
**节 结构及类型235
第二节 合成及代谢途径237
第三节 含量及影响因素240
第四节 生物学功能242
第十三章 多酚类244
**节 结构及分类245
第二节 合成途径249
第三节 含量及影响因素259
第四节 生物活性及保健功能261
第十四章 黄酮类266
**节 结构和种类266
第二节 合成及代谢途径271
第三节 含量及影响因素274
第四节 营养及生物学功能278
第十五章 食用菌品质281
**节 食用菌种类281
第二节 营养成分282
第三节 影响品质的因素285
第四节 特殊功能成分及保健功能289
第十六章 采后处理与品质292
**节 采后品质特性292
第二节 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301
第三节 腌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变化311
第四节 烹饪加工过程中的品质变化319
参考文献32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