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与创新发展研究》:
三、多种社会思潮交融稀释社会主流价值观
当前,我国现阶段的主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来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既有内在一致性,又有不同侧重点,两者都凝结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基因”,带有明显的中国印记,同时又体现着我国先进文化的特色和内涵,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特点。在新时代,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体层面上具有稳定性的特征,但在践行过程中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国外社会思潮的影响。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动和一体化的过程中,多种社会思潮在我国传播和蔓延。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出现的比较典型的国外社会思潮主要包括新自由主义、复古主义、传统马克思主义、新左派思潮、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新权威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等。这些社会思潮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根植于资本主义文化土壤,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痕迹,从根本上是为资本主义服务的。这些社会思潮对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形成了稀释作用。
有的社会思潮如民粹主义、民族主义等是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维护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服务的。有些社会思潮如自由主义等是为了改善资产阶级的统治方式和国家治理方式,尽管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其为资本主义国家服务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有的社会思潮如后现代主义等是对资本主义文化的反叛和反思,其根本目的不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不断调整,在本质上是变革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更好地促进资本主义文化和价值观的适应和复合。有些社会思潮如市场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是资本主义自我改良、自我发展的方式和方法,其不是发自内心地对社会主义的向往,而是主张用社会主义的模式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适应、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最终是为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永续发展而服务的。有的社会思潮如历史虚无主义等是资本主义在侵略、扩张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其主要目的是抹杀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价值和存在意义,说服被殖民国家和地区甘于被殖民、甘做附庸。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元点”是立足资本主义社会、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最终目的是改良、发展和服务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向我国输出和传播这些社会思潮,表面上打着“平等”“自由”和“博爱”的幌子,但本质上是为了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破坏政治体制和发展道路,否定我国发展对自身和世界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抹杀我国历史文化的民族性和存在价值,破坏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资本主义国家向我国输出的这些社会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弱化和稀释了我国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强度和浓度,对我国公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我国公民的思想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一小部分公民对新兴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偏爱有加,有的还将这些思想和文化直接转化为实际行动;部分公民崇尚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对眼前的一切用“有没有用、有没有利”作为标尺来衡量;部分公民甚至还把这些思想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层面,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活中闹出了诸多“人间悲喜剧”。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层面上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趋之若鹜,有些学生以低俗的文化、血腥的思想、暴力的行为标榜个性;有些学生还把西方社会思潮转变成“另类”的价值观、“标新立异”的言行和举止、“除旧布新”的思维和方式。同时,他们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不解本质、不言传承、不求运用;有的青年学生变成了“极端利己主义者”,他们不关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不关怀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淡忘了“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庄严使命。
纵然,西方社会思潮的传播对我国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但从根本上而言,整体上我们绝大多数公民和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主流文化价值观是好的,也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不能因部分而否定全局。但是,西方社会思潮给我国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在厘清西方社会思潮的消极影响以后,可以提出更加有效可行的措施强化社会主流文化价值观,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根基,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和社会基础。
四、多元价值观博弈影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价值是客体的特征、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的范畴。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理论、知识和学说体系,是人们关于价值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价值观来源于社会实践,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决定于经济基础而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价值观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互联系、辩证统一,价值观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和产生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价值观在具有稳定性的同时还具有历史性、选择性和主观性的特点。价值观产生于社会实践、作用于社会实践,但又受到社会实践的制约,是客观性和历史性的统一。此外,价值观还具有变化性和发展性的特征,“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从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层面来看,“人是比他自己和世界都优越的存在物”,“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我们应该用联系的、发展的、变化的、辩证的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价值观,不能犯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在社会领域里传播的价值观良莠不齐、善恶相间,那些带有“攻击性”“渗透性”和“溶解性”的价值观冲淡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浓度,对于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发展中国文化等都产生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