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三、文明
文明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结构十分复杂的总体性评价概念。从国家层面来说,是指国家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以及由此决定的发展状态和进步程度,这是唯物史观对文明的根本定义。从社会层面来说,是对社会秩序和社风民风的总体评价,一般指社会重教崇德并以此形成的政风清廉、民风淳朴、百业兴旺、社会安定、与自然和谐的景象。从公民的层面来说,是指人的教养和开化状态,表现在人的素养、品德等方面。三个层面互为作用,国家的文明程度是影响社会和公民文明程度的物质精神条件,社会和公民的文明程度则是国家文明程度的反映和表现。
中国作为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留下了灿烂、丰厚的文明遗产。“文明”一词古已有之,古人多有论及。《易经·乾·文言》中“潜龙勿用,阳气潜藏。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意思是说:阳刚之气仍在潜藏,天下已经见到欣欣向荣的文明气象。随着时间的自强不息,天的法则在此时已开始革新。《尚书·舜典》:“浚哲文明,温恭允塞。”意思是舜帝有深远的智慧,而又文明、温恭、诚实。他的潜德上传被尧帝知道后,于是授给了官位。前蜀杜光庭《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匈奴以武略。”说明对强悍之敌要以武力威慑,对远方的落后民族要用文明去安抚和开化。汉焦赣《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镝。”前蜀贯休《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用今天的话来说,期望在文明盛世,不再需要军备,销毁刀剑,铸成金钱。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过:“辟草昧而致文明。”这里的“文明”是把它与“野蛮”相对立,表明社会的进步程度。
在文化方面,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二十四史》(加上新元史和清史稿为二十六史)等巨著,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历史的集大成,古代政治、军事、天文、历法、农业、数学、医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专著凝结了中国古人的文明成果和智慧结晶。人类今天所拥有的很多科学文化知识,都可以追溯到这些古老文明的贡献。我国目前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37项,是世界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国家。截至2014年,国务院批准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1517项。
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推动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为世界文明历史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也为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革命气概,在不同时期的艰苦环境中,凝造了坚定信念、敢闯中国式革命道路的井冈山精神,坚定理想、不畏艰难困苦的长征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敢于进取、坚持“两个务必”的西柏坡精神,以英勇战斗、不怕牺牲、依靠群众、为民谋利为主旋律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历来十分重视文明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把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到了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高度。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和丰富。
面对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把生态建设提升到文明的高度,体现了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地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形成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完整体系。十多年来,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不动摇,效果令人惊叹!美丽中国的图景在我们眼前呈现。
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状态,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进步。物质文明程度是社会进步的必要和先决的条件。我国优越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创造了优良的制度条件。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形成的人类历史上的新型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它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文明是指社会领域的进步程度和社会建设的积极成果,包括社会主体文明、社会关系文明、社会观念文明、社会行为文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改善生态环境积极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宗旨,保证资源、环境为人类永续发展提供保证。
社会主义文明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进行了科学的扬弃,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和合理成分。中国自炎黄始祖以来,始终以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存在和延续。第一个朝代——夏朝,在中国的腹地黄河流域奠定了今天版图的基础。其后四千多年,虽然历经了春秋战国、三国、南北朝、五胡十六国的分裂时期,但纷争的国家都以重建统一的中国为目标;虽然古代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历经了多次外族的入侵,甚至曾被鲜卑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所统治,但最终都以汉族与其他民族的大融合而告终。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意识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今天,我们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正是对维护大一统国家、维护中华文明延续的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