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弯的小船
一九六〇年我二十一岁,在重庆三中实习。重庆三中是重庆市的重点中学,教学质量很高。据说是以前的南开中学,抗战时期从天津迁过来的,周总理就在这个学校读过书。
我们的任务是辅导高三学生迎战高考,上级领导提出的口号是:只准考全省第一,不许考第二。
实习生除了来自西南师范学院的一些学生外,还有来自四川外语学院的一些学生。
一天午后,我路过总务处的大门。总务处的小张叫住我:“小云同学,来帮我个忙。”小张我认识,他比我大不了几岁,是总务处打杂的。
“什么事?”
“帮我发个电影票,我有个急事要办。”
“怎么发?”
“每班一包,实习老师按系科分的。只需领取人签个字就行了。耽误不了你多少时间。”
“没问题,反正现在我没事。”
领票的人东一个,西一个,好不容易只剩下几包了,就在这时急急忙忙来个女孩。
“哪个班的?看电影都不积极。”
“川外的。”
四川外语学院,人们都简称叫“川外”。
我翻看剩下的几包:“没有呀,你们的是不是领走了?”
“不可能,我是专门来领的。”
“那你就等一等吧,我是临时帮忙的,分票的忙其他事去了。”
“我知道你是临时帮忙的。”
“你怎么会知道?”
“我当然知道,而且我还知道你是西师中文系的。”
我有点惊奇:“你是搞情报工作的呀?”
“三中只有这么大,那天你们中文系在操场边开会,我路过就看见了你。”
“厉害,厉害。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这时我才认真打量她:中等身材,非常匀称结实。皮肤白皙,鹅蛋形的脸上一双眼睛明亮有神。浓密的黑发在脑后拴了个大大的蝴蝶结。三分秀气七分阳光。
“你学的什么专业?”
“俄语。”
“请问芳名?”
她淡淡一笑:“袁茵。”
“哪个yin?”
“你猜?”
“英雄的英。”
“不是。”她摇摇头。
“雄鹰的鹰。”
“不是。——你不要光往高大上想。”她调皮地眨了眨眼睛。
我笑着说:“那就是阴沟的阴,阴暗的阴,阴曹地府的阴。”
她也忍不住笑了起来,捏个拳头,像是要打我的样子:“哪有这样损人的?”
我躲开两步,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了,崔莺莺的莺。”
她越发笑得厉害,好一阵才说:“不愧是中文系的,《西厢记》记得那么熟。”
我们说说笑笑地一见如故,没有半点拘束。东拉西扯地又说了好半天,直到小张办完事回来,袁茵才想起取电影票的事。
小张打开抽屉,原来实习老师的票另放一处。
袁茵拿了票,望着我笑了笑:“我走了。”
意犹未尽,我只埋怨小张回来得太早了。
从此以后,只要碰到袁茵,我们总要或长或短聊上几句。有一个星期天,我们相约早餐后在校门口见面,然后沿着公路由沙坪坝直接聊到数里外的小龙坎。多次接触中,我了解到袁茵比我小几个月,家住在江北区的长岸机械厂。这是一家颇具规模的兵工厂。父亲是车间主任,哥哥是厂里的技术员,还有一个妹妹在重庆医学院读书。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