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心路历程:邓嗣禹回忆录与学术年谱
0.00     定价 ¥ 5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0551168
  • 译      者:
    彭靖
  • 出 版 社 :
    中国文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邓嗣禹(1905-1988),字持宇,湖南常宁黄洞乡人。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汉学家、文献目录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科举制度与朝贡制度研究的奠基人与开拓者。 邓先生是一位经过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者,早年曾出版目录学书籍,撰写过以回忆录为主题的文章。他早期的职业生涯在北京的京大学度过,在这所大学中他成为文献目录学和历史学方面的专家。 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一代人,他所受教育和具有的才能,使他成为中国传统学者的典型,而不带有任何的政治倾向。他虽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和现代方式进行写作,但仍然受到传统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
展开
作者简介
彭靖,邓嗣禹外孙,教授级高工、管理学博士,北美中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邓嗣禹全集》主编,担任国家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经信委、财政局评审专家。曾在大连、上海等地国内著名企业、上市公司,历任常务副总裁、总裁助理职务,曾任北京大学、香港国际商学院特聘(客座)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国内“中山讲堂”“天一讲堂”“龙江讲坛”“泰达文化大讲堂”等特邀嘉宾。38岁时获得正高职称,
2017年1月曾入围“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杰出人物”。近年,主要从事东方管理理论、科举制度、美国汉学家研究,并开展相关讲座。在国内外出版有《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一代英才邓嗣禹》《家国万里:中国历史的海外观察》《尘封的历史》等多部著作,译有《重访中国》等书籍。曾获“第十届丁玲文学奖”提名奖;散文《井冈山传奇》荣获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家国万里:邓嗣禹的学术与人生》入选“2014年不应该错过的108本好书”。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邓嗣禹外孙彭靖编译,共计40万字,分为邓嗣禹回忆录与邓嗣禹学术年谱两部分。本书第一部分主要写是邓嗣禹先生于1972年6月、1978年10月、1985年10月三次应邀回国的真实经历记述和评论;邓嗣禹先生1946-1947年在北大任教期间发表的文章;邓嗣禹先生与家人、朋友的往来书信等。第二部分较为全面地梳理与总结了邓嗣禹先生83年的人生经历,以及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2025年是邓嗣禹先生诞辰120周年,此书的出版不仅是纪念,也为海内外研究者邓嗣禹先生提供了独到的资料。
展开
精彩书评
由于我在1938-1941年间
的合作者,邓嗣禹再次到哈
佛大学任教,我们决定利用
这一机会通力合作,于
1950年拿出了一部厚厚的
《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1839-1923》)的油印稿。
全书共有65篇重要义献,邓
先生起草了其中的大部分译
稿。这本书经过我的同事们
逐一修订,又使我得到了一
次宝贵的学习机会。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
授,国际汉学泰斗 费正清
邓嗣禹负笈海外,汲取
西学之精华,遂成中西合璧
之大家。后执教于美国东亚
系,合作于费正清,传播华
夏文化之功显著。邓先生一
生成就斐然,于异域杏坛,
弘扬华夏学术,为中西文化
交流之桥梁。以邓嗣禹为代
表的民国一代的学者,心怀
天下,以学术为报国之器,
其志可嘉,其行可敬。
——北京外国语大学资深
教授,《国际汉学》主编
张西平
太平天国二文所提出之
间题,至关重要。《中国参
考书目解题》弟数年来皆用
为教本,获益殊多,此次增
订,承齿及贱名,可谓附骥
尾而不朽矣。明春复开此课
,尤为雪中送炭也。《颜氏
家训》千古名作,得此英译
,广被海外,难能可贵,自
不待言。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历
史系终身教授,《五四运动
史》作者 周策纵
他在退休时印大校方盛
宴欢送,他竟邀我同桌。在
会上,校方宣读哈佛大学费
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的信。信中说他刚到哈佛
大学从事汉学研究时,邓教
授给他种种指引,永远感念
这位典范的中国学者。
——台湾大学外文系原主
任、资深教授,《巨流河》
作者 齐邦媛

邓嗣禹早年毕业于燕京
大学,后赴美攻读费正清的
博士,与费正清的合作与友
谊长达50余年。两人共同完
成了《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清代行政管理》《清代的
朝贡制度》等多部/篇论著
。他们所开启的研究方向、
领域和观点在汉学界影响深
远。

——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
、斯坦福大学东亚图书馆前
任馆长 吴文津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北大任教岁月(1946-1947年)
一、我为何选择北大
1946年,我在芝加哥大学教了6年书,按例当休假一年。这时,北大校长胡适先生聘请我去北大讲学,我于是将书籍带回国,想一去不复返。过去数年为美国培育人才,总是有“奶妈抱孩子,是人家的”的感想。回国途中船经日本,有一天停留,于是由横滨登陆,到东京联合国代表团拜访吴文藻、谢冰心、王信忠、刘子健、徐中约等师友。我因为在芝大曾替某教授教远东史,包括日本史,又每日订阅《纽约时报》及其他杂志一二种,所以对于历史背景、远东局势,有相当的了解。因此吴文藻先生推荐,想聘我任中国代表团高等顾问,月薪为美金800元,这是联合国官员的待遇。那时战败的日本国民尚不能跟联合国的人员随便来往。所以住在中国代表团内,花费很有限,一年会有相当的积蓄。故我表示予以考虑。
我回到上海小住数日,候船返湘省亲,其间,去南京“中央研究院”拜访傅斯年先生,又被告知可以去北大。因此对是否去任中国驻日代表团高等顾问,尚在举棋不定中。他拍拍胸膛说:“听我傅斯年的,你一定要去北大,毫无犹疑的余地。外交工作,有啥意思?去北大,去北大!”经此一番督促,即决定放弃去日本的幻想。
大概是8月中旬,我由老家湖南去北大,拿出胡适先生的名片,上写“郑毅生秘书长,介绍我的朋友邓嗣禹先生”。郑先生少年精干,满面笑容地迎接。稍为寒暄,即领我见代理教务长杨振声(教务长汤用彤在美国)及史学系主任姚从吾。我跟杨先生在芝加哥时就认识,初次见面,即知其为忠厚长者,讷于言而敏于行。以后有关工作与生活事务,都是麻烦姚先生帮助,他从不厌烦。但对于有暖气设备的房间要求,他无法满足,因当时煤电十分短缺。幸好有一位天主教神父,我与他在芝大远东图书馆曾有数面之缘。此次去找他,他欣然同意跟我同住,费用平均负担。他的住宅,有房三四间,有煤炉,很暖和,我非常高兴。 当时,我在北大开两门课,中国近代史与西洋史名著选读。皆预先安排课程,列出参考书,预定大小考试日期,并需要做学期论文。一年当中,我从未缺课,只有一次晚到两三分钟。因此我也不喜欢学生常缺课,有时也点名,所以学生缺课的很少。小考欠佳者,要来跟我做个别谈话,找出背景,提出警告,以免大考不及格。不好的学生,多半是根底差,生活穷苦,要在外面打工,工资低,吃不饱,故进步迟缓。可是幸运得很,中国近代史班上有不少很好的学生,非常聪明用功。但无论程度好坏,学生都很客气,很有礼貌,校园中见面,识与不识,冬天皆脱帽鞠躬,然后知他或她是我班上的学生,这是与美国不同的地方,使教书匠高兴,减少“沙滩”的枯燥(当时北大的校园位于北京的“沙滩”地区)。
两班的学生很不少,中国近代史更多,听讲者似乎很感兴趣。可是有一次评论某要人,下课后,有一学生平心静气地说:“邓先生,您今天把我的祖父,批评得太苛刻,他并不像您所说的那样顽固。”我说:“我只根据已发表的资料立论。品评历史人物,随时代而异,如对于曹操的评价,就是一个好例子。”
普通教书的人,多能记着好学生的名字。在北大教书期间,在我记忆中的高才生有漆侠、田余庆、吴天南、罗荣渠、潘镛、许世华、黄永荠、龙丽侠等,这些人都在小考大考得高分,算是我的幸运。西洋史名著选读班,比较差一点。好的学生,只能想起赵思训、向大甘、邓锐龄、周昭贤等。最大的原因,是英文基础浅薄。在日军占领时期,学生必须学日文,把英文忽略了。我介绍几本日文讲西洋史学的书,他们也不能全懂。据说有的日本教授早知要战败,即不认真教书,在班上唱日文歌,开开玩笑,讲点故事,给学生们一两块糖吃,下课,以博中国人的好感。迫不得已,我采取一简单课本,将英文新字,写在黑板上,解释意思。希腊、罗马史学家之名,也照样办理,并注明音符;然后将每一史家之名著特点略加说明而已。
二、北大教授的趣事
当时的北大教授当中,确有不少名人。只是所处时间太短,不能全认识,不敢做点将录。印象比较深的有位教过四五十年书的陈垣老师。每上一堂课,有十分钟的休息时间,一进休息室,即找一犄角边的椅子坐下,闭目养神,有时打鼾。我曾前后两次去请安,并告诉他1928年,我是他班上的学生。他点头为礼,似曾相识,用广东国语,面带笑容说几个字,继续他不可缺乏的休息。时间一到,即去上课。
另一教授,恰好相反,每至休息室,便谈笑风生。他就是发现北京猿人的裴文中先生。曾记得1929年底,他穿田野工作者的衣服,脖子上围着一条毛巾,用大绳缠着他的腰,深入地窖探摸,陆续掏出了牙齿骨、头盖骨,等等。我告诉他,我是当时听讲者之一,请他继续讲讲“北京人”的下落。
P7-9
展开
目录
1979年版自序
上卷 邓嗣禹回忆录
第一章 北大任教岁月(1946-1947年)
一、我为何选择北大
二、北大教授的趣事
三、我与胡适校长的交往
四、胡适之先生何以能与青年人交朋友
五、从粤汉路惨案看中国的公共事业
六、返美途中考察日本教育
第二章 第一次对中国的考察(1972年)
一、从香港到广州、上海
二、上海的历史与见闻
三、杭州的历史与风情
四、从南京到北京
五、外交部宴请与学者交流
六、沈阳与鞍山
七、西安与延安
八、郑州与武汉
九、广州与佛山
第三章 第二次在中国的旅行(1978年)
一、在上海与燕大同学相聚
二、在北京看望老朋友
三、到天津拜访郑天挺
四、对于两次旅行的比较
第四章 第四次回国纪实(1985年)——参加林则徐诞辰200周年活动
一、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二、两封书信披露活动细节
三、参加纪念活动的四位历史学家
四、走近林则徐
第五章 香港、澳门访问始末(1956年)
一、国家出台引智政策,周恩来总理密切关注
二、周一良撰写长信,情真意切劝诸君回国
三、考察港澳海外窗口,父女团聚畅所欲言
下卷 邓嗣禹学术年谱
年谱凡例
第一章 1905-1937年(出生-32岁)
1905年出生
1908年3岁
1910年5岁
1913年8岁
1915年10岁
1920年15岁
1922年17岁
1923年18岁
1926年21岁
1928年23岁
1929年24岁
1931年26岁
1932年27岁
1933年28岁
1934年29岁
1935年30岁
1936年31岁
1937年32岁
第二章 1938-1950年(33-45岁)
1938年33岁
1939年34岁
1940年35岁
1941年36岁
1942年37岁
1943年38岁
1944年39岁
1945年40岁
1946年41岁
1947年42岁
1948年43岁
1949年44岁
1950年45岁
第三章 1951-1965年(46-60岁)
1951年46岁
1952年47岁
1953年48岁
1954年49岁
1955年50岁
1956年51岁
1957年52岁
1958年53岁
1959年54岁
1960年55岁
1961年56岁
1962年51岁
1963年58岁
1964年59岁
1965年60岁
第四章 1966-1988年(61-83岁)
1966年61岁
1967年62岁
1968年63岁
1969年64岁
1970年65岁
1971年66岁
1972年67岁
1973年68岁
1974年69岁
1975年70岁
1976年71岁
1977年72岁
1978年73岁
1979年74岁
1980年75岁
1981年76岁
1982年11岁
1983年78岁
1984年79岁
1985年80岁
1986年81岁
1987年82岁
1988年83岁
第五章 谱后:邓嗣禹逝世之后在国内外的影响
附录一邓嗣禹与他的汉学研究
附录二邓嗣禹先生出版著作的相关信息
附件三以邓嗣禹先生为主要研究与纪念文章
附录四邓嗣禹书评文章刊载文献
附录五译名对照表
主要参考文献
译后与撰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