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现辛弃疾的传奇一生,感受词人的孤傲、遗憾与深情。
辛弃疾以整顿乾坤己任,他有气吞万里如虎的慷慨豪情,也有稻花香里的闲逸恬淡。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是一位深沉的哲人,一位“南北两朝,实无两匹”的爱国词人。本书钩稽史料,完整再现南宋词人辛弃疾跌宕起伏的人生,探寻南宋大困局下一位词人的矛盾与沉浮。
2、经典词篇融入词人曲折人生,深度领略辛词的意蕴。
辛弃疾有“词中之龙”之誉,词作甚多,至今留存600余首。其词题材广泛,风格以豪放为主,词风痛快淋漓,鱼龙百变,与苏轼并称“苏辛”。田园词清新活泼,别有风情。多样的词作,尽展辛弃疾不凡的人生经历,高远的人生气象,难解的人生困境。
3、以小见大,通过辛弃疾跌宕人生,了解南宋政治变局。
辛弃疾一生历经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四处宦游,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提刑或安抚使等职,并两度退隐。他的仕途进退是南宋朝局变动的反映。对辛弃疾生平的再现,也是对南宋历史的精彩诠释。
4、全新出版,精心审校。大开本,大字疏朗排版,阅读更舒适。
5、附赠词人行程卡。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今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国所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南侵,辛弃疾加入抗金队伍,突骑渡江与宋廷联络,次年率义军归宋。上《美芹十论》《九议》等军事奏议,力主抗金。他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然而一生四处宦游,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提刑或安抚使等职,并两度退隐,壮志难酬,最后在江西铅山去世。本书钩稽史料,以辛弃疾的人生经历为经,其词作为纬,探寻南宋大困局下一位词人的矛盾与沉浮。
第一章壮岁旌旗拥万夫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十一日,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府的一户官宦世家。辛弃疾出生时,正值宋金对峙,南宋偏安一隅。辛弃疾满腹报国志向,少年即两赴燕京,调查金国,后来又参加耿京抗金起义,生擒叛将,奉表南下归宋。
1.生于乱世
江西省铅山县南十五里的阳原山中,有一座被荒草包围的古墓。除了风声和鸟鸣,这里大多时候是安静的。然而,在南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年)的某一天,时任史馆校勘之职的诗人谢枋得突然来到这里,他满怀崇敬地瞻仰过古墓后,在墓地旁的寺庙里住了下来。怪事就发生在这天晚上。
由于此墓地处偏僻,谢枋得费了不少周折才找到这里。早已疲惫不堪的他想早点休息,刚躺下来,忽听祠堂里传来悲愤的疾声大呼,就像有人在诉说自己的冤屈。那呼声从日落到三更,持续不绝。越是靠近他的寝室,呼声就愈加激昂。寺庙中的数十人听到这声音都以为是神明显灵。谢枋得听到这声音,思忖片刻,披衣而起,点亮蜡烛,提笔写了一篇祭文:
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所学皆圣贤之事……大仇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公有鬼神,岂能无抑郁哉。六十年来,世无特立异行之士,为天下明公论。公之疾声大呼于祠堂者,其意有所托乎?枋得倘见君父,当披肝沥胆以雪公之冤,复官还职,恤典易名录后,改正文传,立墓道碑,皆仁厚之朝所易行者。然后录公言行于书史,昭明万世,以为忠臣义士有大节者之劝。此枋得敬公本心亲国之事,亦所以为天下明公论,扶人极也。
写到这里,门外呼声戛然而止,长夜复得安静。谢枋得吹灭蜡烛,总算能睡一个好觉了。
这位冤魂不散的墓主不是别人,他就是泣动山河、文武兼备的南宋词人、抗金英雄辛弃疾。
在后人眼里,辛弃疾不但是与苏东坡齐名的豪放词人,还是一位精通武略、胆识过人的统帅与将军,一生享荣耀无数。既然如此,他还会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呢?
一个人的荣辱与悲欢,总是离不开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让我们追根溯源,看看辛弃疾所处的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
靖康元年(1126年),北宋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一年,对宋朝的富庶觊觎已久的金朝灭了辽国后,再也按捺不住膨胀的野心,集合兵马一路狂飙南下,朝北宋发起攻击。一时间,中原狼烟四起,哀鸿遍野。次年,北宋首都汴京被金军攻陷,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成为阶下囚,北宋灭亡。因这一年为靖康二年,所以史称“靖康之变”。
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宋钦宗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构因当时不在东京,躲过一劫,在大臣的拥戴下,逃到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即宋高宗,后定都杭州,是为南宋。为表示不忘国耻,杭州只能作为临时都城,因此改名为临安。
宋高宗即位十三年后,即高宗绍兴十年五月十一日,在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济南历城区)一个叫四风闸的小村庄里,有户姓辛的人家诞生了一名男婴。男婴的祖父名叫辛赞,是位学识渊博的爱国士大夫,经过斟酌后,他给孙子取名辛弃疾。
据清人辛启泰《稼轩先生年谱》记载,辛家世代为官,辛弃疾五世祖辛维叶曾任北宋大理评事,后来因为朝廷委派,由甘肃的狄道迁居到济南。他的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则效力于金朝,任朝散大夫。
公元1126年宋金交战,济南被金人占领。在金人的杀戮与压迫下,北宋的汉人们忍气吞声,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辛赞的内心也无比焦灼与悲凉。他表面不动声色,内心却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如何揭竿反金,收复国土。可他虽有一腔报国之志,毕竟年岁太大,家族虽人口众多,却老的老,小的小,儿子也孱弱多病,没有一个人能担此重任。每每想到这些,辛赞只能暗自伤悲,深深叹息。
辛弃疾的降生,让老人看到了希望,他给孙子取“弃疾”之名是有深意的。“弃疾”即“去病”。汉代著名大将军霍去病是辛赞的偶像。霍将军骁勇善战,十八岁就率领汉军进击匈奴,杀得敌军四散逃窜。他收复河西,攻占祁连山,又深入漠北,进军两千多里,兵锋逼近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致使匈奴远遁,从此再不敢觊觎中原。辛赞给孙子取此名,一方面是希望他能够平安健康地长大,不要像儿子那样孱弱,另一方面,寄希望他能像霍去病那样,驰骋疆场,收复失地,保家卫国。
辛弃疾出生时,南宋和金国已经对抗了十多年,南宋败阵于金国铁骑之下,偏安南方。虽与金国一年前达成了所谓的“天眷和议”,但也无法阻挡金人的兵锋。就在辛弃疾出生的这一年,宋金之间的战火又一次被点燃。
金朝皇子完颜兀朮(汉名宗弼)悍然撕毁两国签订的和约,对犹豫不决、心存侥幸的南宋再次发起攻击。消息传来,南宋朝野上下为之震动。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得知后,慨然领命,出兵迎战。他率领军队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攻破郾城、颍昌,大军所至,攻无不克。然而,正当岳飞率领的“岳家军”节节胜利时,朝廷却打算见好就收。在秦桧等人的谗言下,宋高宗赵构一连下了十二道“金字牌”,逼迫岳飞班师回朝。岳飞不得已只好下令退兵。
在宋金议和谈判时,为了表达诚意,讨金兵欢喜,宋高宗赵构不但与金人签订了耻辱的“绍兴和议”,答应称臣赔款,还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岳云父子。自此,宋金长达十余年的战争状态结束了,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宋高宗讨来了一时安宁,临安的西湖又开始歌舞升平。
按理说,宋高宗的父亲和哥哥被敌人掳去,正在遭受折磨,他应该不断北伐,迎回二圣,一雪国耻。但他没有这样做,宋高宗内心的小算盘众人都看得很清楚,他担心迎回二圣后,其皇帝位置不保。所以,在后来与金人的对峙中,他就在战与和之间小心翼翼地维持着一种平衡。
在南宋偏安一隅时,处在沦陷区的北宋百姓并没有甘当顺民。面对压迫,各地的抗金起义时有发生。
为防止百姓暴动,金太宗完颜晟下令从东北迁徙大量女真人移居中原,担任百夫长、千夫长。他们杂居在汉人中间,监视并统治他们。这些金人来了就是老爷,他们视汉人如草芥、牛马,大肆掠夺汉人的财物和土地,逼迫汉人做他们的佃农,给他们打长工。在他们残暴的统治下,汉人的日子更加难过了。
为了“以汉治汉”,收复民心,金国迫切需要一批有经验、有能力的管理人员,来巩固对中原的统治,因此,金国开始对北宋原来的官员采取安抚政策,“辽、宋旧有官者皆换授”,鼓励北宋的旧官故吏重新出山,担任官职,为他们效力。
早在靖康之变朝廷南迁后,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辛赞就想携家南移,追随新君,共御外侮。但因家族人口庞大,老弱妇孺众多,举家南迁实非易事,抛家舍业又于心不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迫于生计,辛赞决定留下来,暂屈于金人帐下,在金廷为官。每当想起自己的汉人身份,辛赞心里总会有种愧怍与不安。此时,虽然北宋已灭亡十多年,但南宋朝廷尚在,以汉人身份在金廷为官者,常常遭到汉族人士的鄙视,被称为“虏官”,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汉奸”。辛赞在金廷为官的十多年里,虽屡屡遭到误解,却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国仇家恨。他忍辱负重,对故国充满着深深的眷恋,一直盼着中原光复的那一天。
他的这一情怀,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孙子辛弃疾。父亲病逝后,辛弃疾一直跟随着爷爷生活,随其宦游各地。为了让孙子牢记国耻,辛赞总是不失时机地向他灌输抗金复宋的思想。他带着年幼的辛弃疾凭吊山河,回想故国往日的太平景象,还常在闲暇时与他一起登高望远,指画河山,告诉他哪些地方曾经是战场,哪些地方可为起事的凭借。辛弃疾每次都听得很认真,在金国长大的他,跟爷爷一样,内心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之情。
2.横槊少年
虽然诗词让辛弃疾青史留名,但他平生最喜欢做的事非写诗词。“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唐·杨炯《从军行》),在战场上叱咤风云、建功立业才是他的人生追求。“少年握槊,气凭陵、酒圣诗豪余事”(辛弃疾《念奴娇·双陆和坐客韵》),从少年时,他就立下壮志,横槊弄枪,豪气干云,至于喝酒、作诗那些事情,他认为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辛弃疾七岁那年,时为谯县县令的祖父辛赞为他聘请了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名叫刘瞻,字岩老,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尤擅长写诗。他的诗工于野逸,如“厨香炊豆角,井臭落椿花”,在当时颇有知名度。
刘瞻见眼前这小孩儿年龄不大,却刚毅稳重,甚是欣喜,当即决定收下,并为辛弃疾取字“坦夫”。古时候,家里生了小孩儿,一般由长辈为其取名,等长大入学后,再由老师为其取字。字是对名的补充和延伸。“坦夫”这个字伴随辛弃疾近二十年,直到他南渡抗金时,才把“坦夫”改为“幼安”,可能是觉得“幼安”与“弃疾”意思更相符,希望自己能够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敌人。
归到刘瞻门下后,辛弃疾开始了正规的蒙学教育。在刘瞻的点拨下,辛弃疾的学业日益精进。他接触和学习了大量儒家典籍,了解了诗词创作的精妙之处,为日后走入仕途和求学问道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可贵的是,他还在这里结识了一度被他奉为知己的同学党怀英。
党怀英是山东泰安人,比辛弃疾年长六岁,两人同在刘瞻处学习,才华不相上下,都是刘瞻的得意弟子,两人常在一起探讨诗词学问,形影不离,在亳州的读书界有“辛党”之称。
3.两赴燕京
辛弃疾在刘瞻门下学习了几年,收获颇丰。大概在金天德三年(1151年)前后,因刘瞻要去金国都城参加科举考试,辛弃疾不得不离开了刘瞻门下。
金朝刚吞并北宋时,南方与北方的考试有所区别,北方侧重于辞赋,而南方偏重经义。后来,朝廷下令南北科选合二为一,不再用经义、策论,只用辞赋取士。要想考到进士、举人,需要通过乡试、府试、会试、殿试四关。以刘瞻的学问,考取功名自然不在话下。天德三年,刘瞻果然高中进士,此后,他携家北上,在金国入仕为官。大定初年,刘瞻被召为史馆编修,从此专心编写历史,赋诗作词,不问世事。
离开老师后,辛弃疾并没有放弃学习,十四岁那年,他先通过了济南府的乡试,后又通过府试,得到了去金国都城燕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机会。同年年底,辛弃疾辞别祖父,由祖父手下的一名小吏陪同,赴燕京赶考。与其他学子不同,辛弃疾似乎对自己能否考中并不关心,燕京之行,对他来说,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临行前,祖父再三嘱咐,希望他能够借此机会深入金人统治中心,刺探金人军事部署,窥察金国政治形势,为以后反金复宋做准备。
辛弃疾牢记祖父的话,一路仔细勘察山川地形。官府的军事设施和粮草所在地,更是他重点关注的地方。一路走一路看,绍兴二十四年,即金贞元二年(1154年)正月,辛弃疾和小吏终于到了燕京城下。
燕京本是辽国的陪都,金军入侵辽国后,攻下燕京交还宋朝,改名为燕山府。金天德元年,即绍兴十九年(1149年),金国皇帝完颜亮登基后,认为如今的金国地域广袤,而首都却偏于东北一隅,与他所追求的中原正统王朝不符,遂决定把都城由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迁往燕京。完颜亮迷恋汉人文化,下令在燕山府的基础上,仿照北宋都城东京的样子营建新都城。新都营建工程浩大,征调工匠、民夫近百万人,历时三年才建造完毕。新都城竣工后,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颜亮率领文武大臣,从原来的上京会宁府正式迁往燕京。
辛弃疾到了燕京后,应试还有些时日,他先去拜访了他的老师刘瞻。看到得意弟子辛弃疾,刘瞻非常高兴,一边为他备考进士提供建议,一边向他引荐燕京的文坛名宿。辛弃疾和金国文坛的名人蔡松年就是这个时候相识的。
蔡松年,字伯坚,号萧闲老人,冀州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北宋末年,他曾跟随父亲镇守燕山,在军中掌理机宜文字。宋军战败后,他随父降金,成为元帅府的令史。后因才华被完颜亮所欣赏,受到提拔重用,曾官至右丞相,封卫国公。他还是当时有名的大文人,其作品风格隽爽清丽,词作尤负盛名。有“北方文雄”之称的金末文学家元好问曾评价他说:“百年以来,乐府推伯坚与吴彦高,号‘吴蔡体’。”吴彦高是金国的另一位才子。
关于辛弃疾与蔡松年的交往,史料中记载:“蔡光工于词,靖康间陷于虏中,辛幼安常以诗词参请之。蔡曰:‘子之诗则未也,他日当以词名家。’故稼轩归本朝,晚年词笔尤高。”在辛弃疾的交际圈中,找不到蔡光这个人,很多学者认为,“光”即蔡公,因为“公”和“光”的草书非常相似。而蔡公指的就是蔡松年。这条记载的大意是,辛弃疾曾经拿着自己的诗词去请教蔡松年。蔡松年鼓励他说:“你作诗未必能有前途,作词却很有潜力,以后往词的方向发展,一定能成为名家。”辛弃疾回去后,按照蔡松年的指点改志于作词,果然成了一代名家。蔡松年是当时的著名词人,辛弃疾归宋后有很多词作流传,应该与蔡松年这位大词人的点化有关。他一生勤于作词,很少写诗,也应是受了蔡松年的影响。
这一次来燕京应试,辛弃疾落榜了,他似乎早有所料,与小吏收拾行装,匆匆离开了让他们难以忘怀的燕京,踏上了回乡的旅程。
祖父辛赞见孙子平安归来,一颗心总算是放了下来。当晚,爷孙俩彻夜交谈,辛弃疾把这次进京应试的经历和一路上的见闻都一一讲述。辛赞频频点头,他为孙子敏锐的观察和非凡过人的记忆力感到高兴,至于辛弃疾为何落榜,他没有太在意。他只是告诉辛弃疾,功名利禄只是过眼云烟,成大事者应不拘小节,不必将一些小小的挫折放在心上。
就这样,辛弃疾时而在家里习文练剑,时而出去拜师访友,日子过得倒也充实。时光荏苒,转眼又过了三年。当时的科举制度规定,进士科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绍兴二十六年,即金正隆元年(1156年)年底,又到了进京赶考的日子,辛弃疾决定再次进京参加应试。
有了上次北行的经验,加上三年来的历练,辛弃疾成熟了很多。一路上,他像上次一样,注意观察金国的山川形势,将官府仓库位置一一牢记在心头,对上次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又作了一番更深入的考察。
这次赴京应试,辛弃疾榜上有名,十八岁的他考中了进士。然而,对他来说,两次进京赶考的经历比高中进士更重要,这也是他少年时期最大的收获。后来,他把自己两次赴京所了解到的情况,写入了他的军事论文《美芹十论》和《九议》中。
考中进士后,辛弃疾本应立刻被授予官职。但史料中并没有辛弃疾在金国做官的记录。辛弃疾在《美芹十论》中写道:“大父臣赞……尝令臣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谋未及遂,大父臣赞下世。”我们由此推断,辛赞可能于辛弃疾第二次赴燕京应试后不久去世。辛弃疾没有做官,可能与为祖父守丧有关。
辛赞是对辛弃疾成长影响最大的亲人,祖父的离世,对辛弃疾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但他很快就从悲伤中走了出来,因为“粤辛巳岁(1161年),逆亮南寇”。辛弃疾敏锐地感觉到,他一直等待的起事反正的机会就要来了。
第一章 壮岁旌旗拥万夫
1.生于乱世002
2.横槊少年008
3.两赴燕京010
4.投奔耿京015
5.生擒叛徒023
第二章 众里寻他千百度
1.初涉仕途030
2.天赐佳缘035
3.隆兴北伐042
4.美芹悲黍050
5.浮华建康056
第三章 郁孤台下清江水
1.再上九议064
2.滁州兴民072
3.忧思重重078
4.智退茶寇085
5.铁腕平乱092
第四章 醉里挑灯看剑
1.为民发声100
2.建飞虎军107
3.治理粮荒112
4.削官为民117
5.隐居带湖123
第五章 稻花香里说丰年
1.稼轩居士130
2.心意难平139
3.英雄相惜148
4.鹅湖之约154
5.南宋双子163
第六章 剩水残山无态度
1.诏任福建170
2.宦途多艰175
3.痛失好友179
4.再遭贬黜185
5.移居瓢泉191
第七章 男儿到死心如铁
1.再度复出202
2.初识放翁207
3.备战镇江213
4.暮年悲歌222
5.词坛飞将228
附 录
辛弃疾年表234
主要参考书目248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卓荦奇材,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轺车每出,必著能名。制阃一临,便收显绩。
——(南宋)朱熹
南宋词人,白石(姜夔)有格而无情,剑南(陆游)有气而乏韵。其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幼安之佳处,在有性情,有境界。即以气象论,亦有“横素波、干青云”之概。
——王国维
辛氏乃是一个能以英雄豪杰之手段写词,而却表现了词之曲折、含蕴之特美的一位杰出的词人。
——叶嘉莹
辛弃疾是现代所最推尊的爱国词人。他的作品,到处洋溢着忧国的伟大抱负,原是不特意注重技巧的。词到辛弃疾才在词史上奠定了其崇高地位,虽渐脱离音乐而依然绵延着生命。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词人龙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