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行书临摹技法
0.00     定价 ¥ 59.8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1879191
  • 作      者:
    郝略韬
  • 出 版 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01
收藏
荐购
内容介绍
  《行书技法》聚焦行书书写技巧,为书法爱好者提供系统学习指导,内容涵盖笔法、结构、章法等关键板块,助力学习者掌握行书精髓 。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张 行书书体阐释
  学习目标:在学习行书书体的过程中,厘清书体的前后承递关系对临摹学习是极为必要的,本章主要对行书书体的来源及行书的发展进行梳理,使学生对行书笔法的运动以及行书笔法的演进有清晰的了解和认识,以便从思维层面进行系统的建立。本章主要按朝代对行书的特征进行分类,从行书肇始阶段开始梳理,从时代上追溯其开端的特征,并且对发端的作品进行梳理,以发现新的学习视角:并对行书发端时期的特征与成熟时期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其中的变化:从书体的发端,到书体的成熟,再到书体的创新转变,总结行书的书体特征。
  行书又称“行狎书”,南齐书家王僧虔《论书》所谓“行狎书,行书是也”。“行狎”二字,“行”指笔势流动连属,“狎”指形态不如正体字庄重,从命名上直接解释了行书的特征。行书居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书写体势,同时具备双重优势:一是书写简便(相对楷书),二是易于识读(相对草书)。行书是以隶书为基础而萌生的一种有“便体”性质的字体,在其成熟完善的过程中,还受到楷书、草书等其他字体的影响。因行书的面貌特征介于楷书、草书之间,在行书、楷书的发生、起源及相互关系问题上,常常错误地理解为先产生楷书,行书是楷书的俗体、变体。这种提法与我们今天认识到的字体产生的史实有出人,比如唐张怀瓘《书断》说“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依据这个可以解释为行书即正书的小伪,当然是先有正书,而后才有行书的,据此认为,行书是在楷书和草书基础上的糅合折中。南宋董史《皇宋书录》序云“草、楷合而行狎起”。在书体的相互关系上,古代《书论》也特别关注行书与楷书之间的紧密联系,比如把行书看作“正书之小伪”或是“正之小变”。由于缺少进行系统研究的相关资料,以及书体演变存在复杂性,古代书法理论也没有能够准确排列出行书在字体形成序列中的位置。“先产生楷书,行书是楷书的俗体、变体”这种提法过于绝对,也没有直接材料证明。
  张怀瓘《书断》解释行书的命名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务从简易”是字体演变的一贯方向,可以说,每一种新产生的字体都比从前的旧体向这个方向更靠近了一步。字体演变根本上都是本着实用的目的,务求方便,省时省力。行书、草书都呈现出笔势连绵、节律流动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有将行书归类于草书的看法,“若行,固草之属也”。但行书的放纵、驰骤程度,不像草书那样过分,满足了社会性实用字体的可识别性要求。而草书“过分的简笔”使人很难看懂,因此降低了它的实用性。这就是为什么另一种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新的字体一一行书流行起来的原因,“行”是行书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在字势和笔势的飞动。“行”是行书萌生期字体变化的一个因素,是定型期归纳成型的一种方式,是成熟之后风格变化的一种手段。按照清代刘熙载在《书概》中的说法,行书是“简而动”的一种字体。对行书而言,“简”主要侧重在结构的相对简省上,当然也与起笔、收笔的简率有关,所谓的“动”则是笔势之间的流动,讲的是笔画之间整体性的观照关系。行书在结构上趋近于隶书、楷书,在笔势连绵上趋近于草书。但是,大篇幅意义中的“行书”比单个字的“行书”更具包容性,上下字之间,可以笔断而意连。单从表面特征来看,可把行书视为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因它兼有楷、草两体的某些特色。无论在用笔、结体还是使转、风神方面,行书都兼有楷书、草书的特点,介乎两者之间。
  行书的点画可以自由灵活地化用篆、隶、楷、草诸体,无论方笔圆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皆可错综而用。行书的结体也很自由,体势有很大的纵任奔逸、舒卷开合之余裕,不像楷书那样森严工整。行书连写的笔画可多可少,故往往一字有多种写法,潇洒灵活,随机应变,书写时方便快捷、流转贯通。行书也不像草书那样点画勾连、结体省减、放纵不拘,其根本的体势与隶书、魏晋以后通行的楷书没有本质的差异,所以清晰易于辨识。
  行书虽然有很多特点类似于草书,但仍保留着隶书基本的字形结构,不仅书写快速,而且容易辨认,这使它在起草文稿或书信往来中更实用。和行书很相似的字体在东汉早期已能见到,行书早在楷书定型前就已经出现了,所以行书几乎是和楷书同时发展起来的,甚至行书的发展约略在楷书之前。从发生的角度来看,行书是隶书的滋生,两者在字体结构上也应该说是相同的。由于隶变之后字体结构再没有新的差异,也就是说隶书、楷书的结构是相同的。所以,撇开发生的关系不论,通融地将行书理解为楷书的流便,在实际的应用领域是被允许的。在结构上,行书只能“省”,草书则不仅能“省”,而且能“变”。行书只省不变有利于加快书写速度,对保持整体面目与楷书没有差异,保证了普通人能够识读。
  行书的萌芽是由汉字社会性应用决定的。文字的记录性和书写时顺应手的运动规律是理解行书以及其他书体的关键。在西晋的放手流便的手写体中,既有日趋消失的旧字体如隶书特征的残余,也有新体如草书、行书、楷书特征的萌芽。
  字体体现着字的时代风格,不能用个别字、字形或运笔的偶然相似来证明字体间的渊源关系,但是可以隐匿某种倾向的思维方式已经出现。文字作为个人的一种记录方式,提高效率的要求是不可遏止的,在隶书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逐渐出现了流利、快捷的连笔、省笔,笔画的起笔收笔也简单化;而作为社会性的书面交际工具,良好的识别性能是不可缺少的,此要求就基本保留了隶书和楷书的间架结构,而不作很大的省略,使能够识读楷、隶等正体者均能轻松识别。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行书书体阐释 1
第一节 行书书体的萌芽肇始 3
第二节 两晋时期行书书体的成熟与发展 7
第三节 隋唐经典行书“系统”的确立11
第四节 五代及宋元文人行书的发展时期17
第五节 明清流派行书的多元时期29

第二章 行书用笔分析38
第一节 执笔法的解读38
第二节 “势”的渊源45
第三节 笔锋的运动50
第四节 笔法与运笔53

第三章 行书结体造型57
第一节 内部结构58
第二节 外部结构63

第四章 章法构成的原理及元素65
第一节 章法构成原理65
第二节 章法构成元素67
第三节 章法构成的形式73

第五章 行书的墨法分析92
第一节 墨法的产生92
第二节 墨法的历史演变与发展95
第三节 墨法理论96
第四节 墨色造型100
第五节 墨法实践103
第六节 墨法创新107

参考文献11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