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岭南琴景录
0.00     定价 ¥ 4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49129164
  • 作      者:
    赵芳芳
  • 出 版 社 :
    南方日报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岭南古琴艺术蕴藏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对岭南地区的文艺的发展有不少的推动,可惜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推广。本书选材以岭南古琴的历史与人物为主,以曲折动人的文笔描述琴人、琴事,结合自己研习古琴的经历,展现古琴在当代岭南的发展,史料可靠,文字清新。此外,作者自己也是琴人,对岭南古琴的艺术源流、琴人故实有相当的了解,因此其描写及叙事准确到位,得到不少行家的大力推荐。本书可为普通读者了解岭南古琴文化及艺术提供颇佳的鉴赏渠道,亦可填补岭南古琴历史溯源的空白。
展开
作者简介
赵芳芳,广东台山人,现居佛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字凝重而妩媚,兼具古典情怀与现代气质。出版《绿窗书影》《朱颜别趣》《粤岭花静》《南方有佳人》等散文著作。《绿窗书影》被读书界誉为“以女性视角、诗性语言、散文笔调抒写人与书的故事,别致,有趣,充满故事性”;《粤岭花静》入选第二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粤版精品图书”“40年粤版好书”展;《南方有佳人》描绘“岭南群贤的精神图谱与文化镜鉴”,被教育机构列为文化读本。闲暇习琴,爱韵外之致,求清和淡雅。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从文学的角度进入岭南古琴世界,讲述琴背后委婉、丰盈与坎坷的故事。全书分三辑,第一辑“琴从何起”,对焦岭南古琴之缘起,讲述古琴在岭南地区的演变、流转、传承,呈现艺术根扎民间的和乐且湛;第二辑“一往琴深”,以琴为媒,张弦为灯,找寻散落在岭南大地上的愔愔之韵,展现琴与天地相往来的纯真和善美;第三辑“抱琴人语”,从现代琴人视角,远眺,近看,仰观,俯察,在古今琴声中切换,真切展示琴人相契的自由美好。
展开
精彩书评
《岭南琴景录》深刻展
现了岭南古琴与人文史地的
内在脉络,作者通过对岭南
琴文化的探寻与回望,将古
琴与历史事件交织,让人感
受到琴音与历史之风雅与悲
壮、厚重与高逸、激越与悲
悯,字里行间营造了跨越时
空的深远意境。
——伍立杨(学者、作家

芳芳女史的近作,以文
学之笔,谈岭南千载琴事,
既是知音人语,又可作琴史
别章,悠悠古韵,流出指下
,吾信其与南粤丝桐并传也

——梁基永(香港古琴研
究会会长、文学博士、作家
、古琴家)
若非对古琴爱到骨子里
,很难写出这样的文字;若
非有对岭南乡土的热爱,很
难把散落在故纸烟尘里的岭
南古琴旧事聚在一起。《岭
南琴景录》以散文明志,文
字飘逸,赏心悦目。
——陈是强(广东省古琴
文化研究院院长、广州市岭
南古琴艺术传承人)
《岭南琴景录》以古琴
为经,以岭南为纬,编织出
一幅激荡人心的文化图景,
在“弦外之音”和“韵外之致”
的时世况味中,聆听岭南大
地的精神回响。
——马永安(山东第二医
科大学教授、作家、编导)
书名用了“琴景”二字,
淡淡的,那是芳芳对岭南古
琴仙气般的工笔细描,但字
里行间亦有凛冽,有秋景,
有冬韵,写意地展示了古韵
和粤地种种之融合。
展开
精彩书摘
流泉

茫茫山野间,两军对垒,死命厮杀,硝烟和呐喊声,将荒山野岭搅得天昏地暗。两山对峙之间的海面,残桅断橹,火光骇目,海水极处,两只海鸟惊恐地掠过,留下一串凄厉的鸣叫……崖门海战,距今,七百四十六年。
自成吉思汗成立大蒙古国,开始灭宋行动后,宋军被迫奔走南下,从杭州、福州、泉州,一路抗敌,一路悲歌,一路疲顿。1279年2月,大部队撤至岭南的冈州(新会)崖门,弹尽粮绝,加上水源被元军断绝,只能汲海水饮炊,官兵们体能锐减,士气极度受挫。
一个初五晚上,士兵们聚在海边竹林,夜不能寝,三两聚在一起聊天。不知谁,领头哼起家乡小调,旋律苍凉。微弱的月光像一把梳子,久久停驻在他们头上,轻轻梳解这些远离故土的人,可他乡的月光怎么可能与故乡一样呢?岭南夜晚的风,从遥远的中原吹来,犹带着早春的寒意。低声啜泣,长吁短叹,思乡情在人群中发酵,酝酿。突然,传来主帅张世杰的命令:所住房屋营地、据点工事,包括做饭的锅碗瓢盆,立即焚烧销毁;又将全部船只共计一千多艘,用绳子连接做成水寨,誓死抵御元军。
死战,战死。乡情乡愁在这一刻退却,所有人站起来,没有国,哪有家?明天一仗,可能是他们作为宋朝人的最后一天。“没什么大不了,把这副骨头托给崖山吧!”一个领头老兵大声吼着,“来,火把照着,给大家伙弹一首曲子。”故乡回不去,就听听来自家乡的琴音吧。他从身后提起一个麻布黑袋子,解开布索,捧出琴,人们慢慢围过来,老兵抬头望着火光,双手抬高,轻轻地,分别从琴首琴尾向七徽位置抹过来。火光下,白玉琴徽银白闪亮,如铁钉嵌板,朗空星辉。老兵十指舒张,深吸一口气,左手按弦,慢慢下注,直达徽外,突然大幅度揉弦,仿佛用尽力气,把挡在身侧的顽石推开,一下、两下、三下,右手同时一勾,“嗡咚……”,一低沉一苍凉,不协调的两个琴音瞬间混和,如极度愤怒中发出的破声,又如挣破堤坝的浊流。刹那间,寒烟弥漫,松风长啸。
宋人大多认识琴,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描绘市井生活场景中,古琴多次出现。书童抱琴,随主人会客;楼阁上,雅士抚琴,与客赏乐;更有街上熙攘,行人背琴匆匆。琴,与棋书画、酱醋茶,成为寻常物件。爱琴如痴的北宋皇帝赵佶,为后人留下一幅《听琴图》,这幅传世的美图,皇帝化身琴人,苍松树下,入神抚弦。作为一国之君,他的喜好显然比常人夸张,为收藏那些盖世好琴专门建一座宫殿,称之“万琴堂”。
因此,对于汩汩而出的琴音,这些戎马倥偬的兵士并不陌生。初五的夜晚,崖山下,竹林中,因为琴音突然响起,四周的竹啸,海上的潮涌渐渐退去,老兵双手挥洒,忘情处不知今夕何夕。琴声所至之处,人们如见故人,如返故乡,眼睛湿润了,紧握武器的双手也渐渐放松。他们清楚地知道,此时此刻,此琴,此曲,此生,将成为永恒。
乐音,在天籁般的泛音中慢慢消弱,停住。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余韵袅袅。“《碧涧流泉》,大家伙都听过,琴和我,今天可能最后一次了。”老兵缓缓说着,双手再次摩挲着琴面,像抚摸自己的孩子。突然,从身边抄出一把斧子,高高扬起,罢了——“大哥,且慢”,一旁的兄弟手疾眼快,托住老兵手肘,“大哥,舍不得啊,这琴跟你从临安到这,毁不得。”“对对,”大家附和着,“留着吧,说不定这里的人会喜欢。”
己卯年二月初六,也就是公历1279年3月19日,宋军战败。史书记载:崖门海战之后一天,即二月七日(初七)早晨,海上浮尸十万。
一个王朝,就此湮灭。血腥的呐喊,亡国的悲凄,曾经的家仇国恨,永远消失在岁月的风霜里,只有荡气回肠的战歌,在崖海处回旋。
P6-8
展开
目录
前言
辑一 琴从何起
流泉
蔗湖
忘机
琴缘
落霞
缦说
酒狂
流水
寻常一物关兴废
辑二 一往琴深
遗音
枕琴
碧落
悲欢
知音
弦断
东坡
澡雪
风入松
琴兮琴兮可奈何
辑三 抱琴人语
琴精
纯爱
解书
相思
沉静
艳羡
忆故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