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看似是“减法主义”,却并不等同于完全提倡“空无一物”的生活,不是一味地重复“断舍离”,而是探讨如何做出更加“有思考”的选择,把有限的精力和资源投于值得的方向。
不教你“疯狂整理”,只帮你定义“真正需要”。
现今中国一线城市年轻人生活压力无以复加,“消费主义”盛行,关于“焦虑”“内卷”“内耗”等话题的反思成为时代共性,很多年轻人很早就开始跳出常规的“成功模板”勇敢思考和讨论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涩谷直人即是在矛盾问题相似的邻国率先得到了有参考价值的经验。
以最少的钱生活,获得最大的自由,
月访问量超过100万的超级受欢迎博主教你,
如何过上真正富有的生活,
过上"无负担"的生活。
“不持有”生活方式践行者的自在生活之道
“只需决定不做什么”
金钱和时间都将变得自由
减少物品 将生活切换到轻松模式
的终极技巧
拥有即成本 / 动不动就出手,才会欲求不满 / 做信息爆炸时代下“电子极简主义者” / 创意藏在“积极刻意的独处”中 / 从取舍中自然磨练而成的“美感” / 人类的进化就是一部“省去麻烦”的历史 / 练习放手是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
序 章
极简主义者入门
为什么“极简主义者”源于“艺术家”?
你听过“极简主义者”(minimalist)这个词吗?它的词源是 minimal(最小的,最小限度的)、并且被用来指代“以最少的必需品生活的人”。2015 年该词被列入“U-CAN 新词 · 流行语大奖”的提名名单。
如今这个词被当作搜索租房条件之一,用来表示“适合家居少的人入住的紧凑房型,“# 极简主义者”这一标签在不动产网站上也被使用,而且 2021 年播放的《盛装打扮的恋爱也有理由》一剧中,登场的主角设定为极简主义者。电视剧中出现了“那家伙是一个身边没有杂物的极简主义者哦!”、“嗯,我只想
留住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样的台词。
然而,极简主义者一词的起源并非“不带东西的人”,而是“艺术家”。 也许你会觉得创造东西的艺术和减少东西的生活方式互相矛盾,但为什么会从“艺术”衍生出“以少量的物品生活”的
概念呢?
同为极简主义者(minimalist)一词的词源的极简主义(minimalism)可以追溯到 1900 年代,源自建筑、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其表现手法是为了追求作品的完成度,不多做装饰,而是敢于只留下最低限度的元素。也就是说,“极简艺术的专家”曾在一段时期被称为极简主义者。
比方说,深受极简主义者爱戴的口号‘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是近代三大建筑大师之一的路德维希 · 密斯 · 凡德罗提出的。密斯· 凡德罗经手建造的办公大楼等建筑,常常通过减少墙壁与柱子的设计,让房间的使用方式不受限制,从而打造出自由度极高的空间。这种设计手法被称为“通用空间”
(Universal Space)。
在音乐方面,最近 YouTube 的音乐频道 THE FIRST TAKE也以极简主义的手法成为 热议话题。在纯白的录音室,只靠架起一支麦克风,让人气歌手以“只录制一次”的形式演唱。《红莲华》(LiSA)、《猫》(DISH//)、《向夜晚奔去》(YOASOBI)的播放次数都超过了一亿次。该音乐频道通过彻底削减演唱中的花絮,将呼吸的节奏、视线的移动这些“音乐专属”的魅力彰显无遗。
制造也是如此。苹果公司的产品就以极简主义的设计广受青睐。该设计为了凸显 iPhone 手机背面的苹果标志,将不必要的装饰削减到了极致。换句话说,极简主义的本质在于“凸显”——即为了突出某一重点而削减其他要素。
比方说,为什么法国料理在很大的盘子上只放上少量的食物呢?杉本敬三主厨在电视节目《情热大陆》中给出了他的解答:“这是将大盘子当成了画布的概念哦!人的视角只能聚焦在一点,图案分散的话,就会变成背景。所以让图案集中于一点,才更有说服力。”
这一“凸显”的想法并不仅限于设计,也适用于生活方式。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 乔布斯以“每天同一套穿搭”在业界闻名。他总是穿着三宅一生的黑色高领毛衣、Levi’s 的牛仔裤,New Balance 的运动鞋,他的这一穿搭就像某种制服一样。据说他会订购几十套量身订做的衣物,并坚持只穿那些
衣服。他为了打造出最棒的电脑产品,决定“生活中省去思考服装的时间”,从而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工作。乔布斯这样的生活方式、以及“为了想做的事情而决定不做什么”的极
简主义美学,即“生活方式的设计”充分反映在他设计的产品之中。极简主义的专长在于一种设计手法,它“以少量的劳力,创造最大的效益”,这一手法不仅限于制造行业。还能用于以下
场景,思考“这些真的需要吗?”“会不会放弃,情况反而得到改善?”这类极简主义的问题,并用于设计自己的生活方式。
• 通过减少东西,减少日常做家务或找东西的“麻烦”。
• 降低搬家的难度,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想居住的地方”。
• 东西少、打造出灾难应对能力强的空间,使其具备“生存力”。
• 减少浪费,腾出投资自己与股票的“资金”。
• 减少包里的东西,让脚步变得轻盈,增加日常的“运动量”。
• 减少接触社交媒体、智能手机的时间,克服“信息疲劳”。
• 制造无所事事的“放空时间”,找出自己想做的事情。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