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钢铁:千锤百炼终成钢
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都是深谋远虑的。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2024年8月1日,《习近平给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的回信》全文公布。
习近平主席在回信中称:“多年来,你们传承先辈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积极创新创业、捐资助学,为家乡建设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薪火相传的爱国心、桑梓情。”
历史的时针回拨到1984年8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北戴河听取关于沿海开放城市和对外开放工作的汇报时指出,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当时邓小平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宁波人,以包玉刚、董浩云、邵逸夫为代表的“宁波帮”纷纷慷慨解囊,支援家乡建设,掀起了“宁波帮”帮宁波、兴中国的热潮。
而在宁波北仑,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承载着宁波这座城市的“钢铁梦”,是习近平主席与“宁波帮”在宁波的一个共同印记。
一座城市的“钢铁梦”
1984年10月,世界船王包玉刚首次回故乡考察北仑,深深为故乡有这么一个可以与荷兰的鹿特丹相媲美的深水港口而激动不已,他建议在宁波造一座钢铁城,占地10平方千米。他又毛遂自荐,愿意当“宁波的大使”到世界各地奔波,为宁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此,他算了一笔账:利用北仑深水良港优势,租赁30万吨巨轮从澳大利亚运铁矿砂到宁波炼铁炼钢,远比从国内山西太原等地运铁砂到宁波便宜,一吨钢能省10美元。当时的北仑已有20万吨量矿石中转码头,水、电、路、通信等建设钢铁厂的外围条件也全部具备。
因此,包玉刚的这个建议,得到中央领导的赞同,一时间项目前期进展迅速。1985年,以英国戴维·麦基公司为首,由英国、联邦德国10家设备制造、工程承包公司及香港汇丰银行共同组成了“宁波工程欧洲财团”;1986年3月,由英国戴维公司和奥地利“奥钢联”提交了年产300万吨规模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1985年9月,冶金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联合向国家计委上报宁波北仑钢铁厂项目建议书;1998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了此项目建议书;1986年12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程勘察;1989年10月,完成了北仑钢铁厂环境影响报告。
但是中欧双方未能就合资比例问题达成共识,经历两年马拉松式的谈判后,此项目最终搁浅。
由于包玉刚的坚持,北仑钢铁厂还有一个年产60万吨的中型规模替代方案。1985年11月,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正式成立,由谷牧任组长,时任国家计委副主任的陈先任副组长,小组成员由中央有关部委和浙江省、宁波市的领导组成。小组还聘任了卢绪章和包玉刚为顾问。协调小组在成立之后的3年时间里,开过6次会议,帮助宁波解决了许多开发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对宁波发展最具有影响的是促成宁波实行计划单列。1987年2月,国务院正式决定,对宁波实行计划单列,赋予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88年,在召开6次会议后,“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撤销,替代方案再次搁浅。
1992年,这个钢铁之梦又有了新的希望。当时,邓小平同志正在杭州休养,浙江省省长葛洪升前往汇报工作。令葛洪升意想不到的是,邓小平对宁波的情况非常了解,并且十分关心宁波的开发建设。当葛洪升提到要动员全世界“宁波帮”建设宁波,邓小平说:“是的,动员全世界‘宁波帮’建设宁波,是我会见包玉刚先生时讲的。”
1992年9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和宝钢集团(公司)签署了在宁波经开区联合投资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钢铁企业的意向书,并于1992年11月2日联合向国家计委上报了钢铁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经过多次修改,又转批到国家计委和冶金部审核。几上几下,沉浮四年,宁波人的“钢铁梦”仍然停留在审批的公文纸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P3-5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