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与金融支持研究
0.00     定价 ¥ 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6430910
  • 作      者:
    曲彦君
  • 出 版 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曲彦君,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公共治理与公共政策专业博士,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低碳政策、公共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曾主持公共管理案例项目《欠发达地区产业振兴路在何方?基于吉林省“秸秆变肉”暨千万头牛工程的考察》,参与吉林省科技厅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企业生命周期视角下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对策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完善碳交易的制度建设、加强碳金融支持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书对碳交易制度的诞生背景进行分析,指出中国低碳发展的核心目标与面临的挑战,阐明碳交易的运作原理,区分不同制度设计的政策效果,并对我国碳市场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加以讨论,进而提出我国碳交易制度的优化方向与碳金融支持的改进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低碳发展的挑战

  低碳发展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提高发展可持续性的战略选择,碳达峰、碳中和的提出在设定低碳发展阶段性目标的同时,也预示了低碳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能源消费长期依赖煤炭,化石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总量均排在世界首位,而能源结构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尚需时日,减排难度极大。尽管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付出了大量努力,短期内经济增长仍然无法实现与碳排放的完全脱钩。与发达国家40到60年的碳中和期限相比,我国由碳达峰向碳中和过渡的期限仅有30年,“双碳”目标的实现可谓时间紧、任务重。

  首先,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高,碳排放总量也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57.2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 5.7%,且能源消费总量呈持续增长趋势。根据中国石化2023年12月发布的《中国能源展望2060(2024版)》,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预计在2030至2035年间达峰,峰值约为62.6亿吨标准煤。碳排放水平与能源消费存在直接关联,2023 年中国碳排放总量约 112.2 亿吨,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较 2022 年排放总量增长了约 6.4 亿吨。尽管在经济发展与减排政策的作用下能源强度与碳强度水平已出现显著下降,但短期内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增加仍难以通过技术减排抵消。

  其次,对煤炭的能源依赖导致能源转型困难。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能源生产消费长期以煤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仍达到 55.3%,而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仅占 18.3% 和 8.4%。我国目前主要依赖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占比五成的火电装机承担了超过六成的发电量,水电、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虽然装机容量大幅增长,却无法克服间歇、波动的自然属性,煤炭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压舱石,短期内大幅削减其消费量将动摇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同时,我国还面临着油气生产不可持续的问题,未来石油与天然气进口依存度可能会持续上升,快速削减煤炭在能源构成中的比重将影响能源供应安全。

  最后,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着高成本、高风险、长周期的困境。低碳技术创新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关键途径,是我国实现能源转型的必然选择,而技术创新无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多数企业与研发机构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同时技术研发存在较高的不确定性与市场风险,且投资回报周期较长,企业与投资者往往持谨慎态度。此外,绿色技术创新大多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与专利壁垒,新进入者难以打破现有技术壁垒,导致研发速度相对缓慢。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气候治理与低碳发展

  第一节 气候变化与能源问题 

      一、气候变化的挑战

      二、中国面临的能源约束

  第二节 中国低碳发展的必要性

      一、中国低碳发展的目标

      二、中国低碳治理的努力

      三、中国低碳发展的挑战

  第三节 碳排放权与碳交易

      一、碳排放权

      二、碳交易


第二章 碳排放权交易的制度构成

  第一节 覆盖范围与总量

      一、碳交易的覆盖范围

      二、碳配额的总量设定

  第二节 配额分配制度

      一、基于历史数据的分配方法

      二、基于行业基准的分配方法

      三、竞价拍卖法

  第三节 履约相关制度

      一、MRV 制度

      二、交易制度

      三、履约制度


第三章 中国碳市场的制度设计

  第一节 试点碳市场的制度设计

      一、深圳碳市场

      二、上海碳市场

      三、北京碳市场

      四、广东碳市场 

      五、天津碳市场

      六、湖北碳市场

      七、重庆碳市场

  第二节 非试点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的制度设计

      一、四川碳市场

      二、福建碳市场

      三、全国碳市场


第四章 中国碳市场的发展概况

  第一节 试点碳市场的运行与履约情况

      一、试点碳市场的配额交易情况

      二、试点碳市场的配额价格波动

      三、试点碳市场的履约与抵消情况

  第二节 全国碳市场的运行与履约情况

      一、全国碳市场的配额交易情况

      二、全国碳市场的配额价格波动

      三、全国碳市场的履约与抵消情况


第五章 金融支持碳市场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 金融支持碳市场的理论基础

      一、气候风险管理理论

      二、功能金融理论

  第二节 金融支持碳市场的作用路径

      一、推动减排成本收益转化

      二、提供金融中介服务

      三、风险防范与转移

  第三节 金融支持碳市场的主要形式

      一、中介服务机构

      二、碳金融产品


第六章 中国碳市场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中国碳市场金融支持现状

      一、商业银行

      二、证券公司

      三、信托公司

      四、保险公司

  第二节 中国碳市场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

      一、碳金融产品供给不足

      二、项目风险因素较多

      三、碳金融专业人才短缺

      四、政策支持尚不完善


第七章 国外碳交易体系的经验借鉴

  第一节 欧盟碳交易体系的建设经验

      一、法律体系保障

      二、MRV 管理机制

      三、价格稳定措施

  第二节 加州碳市场的建设经验

      一、法律框架

      二、总量与配额分配

      三、价格控制与抵消机制

  第三节 东京都碳市场的建设经验

      一、政策与法律保障

      二、总量设定与配额分配

      三、碳信用抵消机制


第八章 完善碳交易制度设计与金融支持

  第一节 碳交易制度的优化方向

      一、拓宽控排行业范围,推动碳市场逐步扩容

      二、逐步调整排放控制策略,向“双碳”目标迈进

      三、完善配额分配策略,解决双重计算问题

      四、规范市场履约机制,制定适当违约处罚标准

      五、优化碳市场抵消机制,发挥自愿减排作用

      六、保障碳市场稳定运行,建立配额价格调控机制

  第二节 碳金融支持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碳金融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二、加强碳金融产品开发与利用

      三、拓展金融机构在碳交易中的参与途径

      四、完善碳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