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特色发展路径研究
0.00     定价 ¥ 7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50457584
  • 作      者:
    罗春秋,陈江
  • 出 版 社 :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2-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罗春秋,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攀枝花市第三类高层次人才(省部级领军人才),攀枝花名师,攀枝花市青技人才,攀枝花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攀枝花市委宣传部理论宣讲团成员,四川省政治学会理事,四川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党建、民族学的研究。
  
  陈江,四川大学经济学博士,攀枝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与政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黑龙江省社科成果奖三等奖1项,获绥化市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特色发展路径研究》从资源环境基础、地理开发条件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对乡村振兴的影响,评价攀西地区乡村振兴资源环境开发条件对人口、经济要素集聚及康养小镇建设的作用机制,揭示影响攀西地区产业振兴的关键制约要素,为探索产业振兴合理的发展路径。首先,分析攀西地区产业振兴面临的困难。全面分析当前阶段造成攀西地区产业振兴的困难之处。从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转化动力、人力资源供给、社会发育程度低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分析攀西地区产业振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其次,结合攀西地区农业产业基础情况,制定农业产业发展策略,巩固优势、发展适合攀西地区特色种养业,确定主导产业,整合优势资源,为特色种养产业发展开路;探索引导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实现双赢、共同进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新型服务行业等,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同时,发展新农村经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与经营体系,从而构成多元化的规模经营模式。再次,对攀西地区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压力的测算,确定攀西地区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及总体特征,以此判断未来攀西地区资源环境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走向与乡村振兴的目标选择。最后,探索攀西地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特色发展路径的设定,从优格局、调方式、落空间和保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优格局即通过构建合理的城乡区域空间格局,从地理空间上总体布局攀西地区农业农村发展大格局,以康养小镇为抓手,构建“康养小镇农村新型社区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调方式即通过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扶持培育新型农地经营主体优化现有农业规模化经营方式;落空间即运用空间规划的手段,构建攀西地区乡村振兴特色发展基本格局,引导农村人口、产业集聚发展。保制度即以农村土地交易制度改革为根本路径,建立攀西地区农业农村空间发展的制度保障。
展开
精彩书摘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特色发展路径研究》:
  一、生态农业路径
  生态农业路径是指农业生产得以实现,同时生态环境得以控制、保护和融合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农业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按照生态学规律组织农业生产、销售,是实现资源节约、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统一的农业经营新模式。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现代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生态化时代。其核心要求是发展生态农业,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外学者已将目光集中到生态农业这一领域,但是关于如何开展生态农业的研究还较少。
  现代农业的发展已被各国视为重要的战略任务之一,其中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关键之一。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雷什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即按照生态学、经济学和现代科技原理进行管理,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现代高效农业。国际上将这种综合运用多种学科技术措施的农业生产称为生态农业。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态农业这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模式已被逐步接受和应用。国内外对生态农业系统的研究已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微观层面,而关于生态农业系统的生态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则是其最基本、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增加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分析和判断一个区域或城市的环境状况,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并保护自然环境。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学者提出了生态适应性理论,并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社会经济系统。国内外的部分学者也从不同的视角扩展和创新了农业生态理论。例如,戈德斯恰克和帕克在研究“承载力”时提出了环境承载力理论,后来被应用于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农业环境承载力理论。这些研究表明,生态农业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能够通过自身调节来适应环境变化。虽然这些理论强调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但它们揭示的生态环境问题各有不同,因此需要重新审视生态农业建设及相关理论。  二、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分析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在现代科学技术支持下按照生态学规律组织起来的整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攀西民族地区,生态友好型农业的发展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生态友好型农业不仅要求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还强调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这不仅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还有助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
  除了环境保护外,生态友好型农业还注重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摆脱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追求无毒、高质量的农产品,是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同时,生态友好型农业也追求经济效益,要求农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相结合,通过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资源,实现生态友好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探讨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特色发展路径时,我们需要从生态理念出发,培育和发展该地区特色农业的生态生产主体和生态消费主体。这包括建立产业化经营模式,如“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以及建立严格的生态制度和生态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工作。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构建生态农业园和种植园,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培育生态龙头企业,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
  总体而言,攀西民族地区特色生态农业路径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按照生产标准化、发展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和产品特色化的总体规划,攀西民族地区将逐步实现生态优势向农业发展的生态资本和生态竞争力的转变。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国外学者对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而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对有限。本节旨在总结攀西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开发的生态路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一)培育生态意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培育生态意识成为当务之急。生态意识的培育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加强环境教育、推进环境知识的普及以及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等。在攀西民族地区,政府可加强对学校和社会组织的环境教育,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从而使其深刻认识到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同时,政府应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使违法者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加强攀西民族地区政企合作
  在培养生态意识方面,攀西民族地区的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发挥作用。政府可通过政策性措施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推动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也应将环境保护视为自身的责任,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为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做出应有的贡献。攀西民族地区的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将有助于促进生态意识的培育,并推动整个社会朝着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走特色发展路径的必要性、优势和策略
第一节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走特色发展路径的必要性
第二节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走特色发展路径的优势
第三节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走特色发展路径的策略

第二章 特色农业发展路径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比较优势理论与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第二节 要素禀赋理论与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第三节 特色经济理论与特色农业发展路径
第四节 路径依赖下的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选择:理论基础与探讨

第三章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发展路径
第一节 生态农业概述
第二节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的优势
第三节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的劣势
第四节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发展路径选择

第四章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路径
第一节 休闲观光农业的含义、发展条件和发展路径
第二节 攀西民族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和劣势
第三节 攀西民族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路径选择

第五章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旅居康养业发展路径
第一节 旅居康养的含义
第二节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旅居康养业的必要性及优势
第三节 攀西民族地区发展旅居康养业的机制分析
第四节 攀西民族地区发展旅居康养业的路径选择

第六章 攀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第一节 攀西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第二节 攀西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选择

第七章 攀西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路径
第一节 攀西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路径的优势
第二节 攀西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路径的劣势
第三节 攀西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品牌发展路径的选择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