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研究:基于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批判的视角
0.00     定价 ¥ 85.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22536330
  • 作      者:
    谭一笑,李伯聪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01
收藏
荐购
内容介绍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研究:基于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批判的视角》以“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为核心主题,聚焦于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批判西方社会进而构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过程。作者从历史语境、启蒙话语、革命话语、制度话语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的转型与话语创新。 
  在历史语境部分,作者分析了中国与西方话语体系的差异及其碰撞,揭示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在文化危机与社会变革背景下,如何通过批判西方社会的文化困境与制度缺陷,逐步确立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主体性。 
  在启蒙话语建构中,作者重点考察了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精神的传播,以及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批判西方道德危机和文化局限,推动思想解放与国民启蒙。 
  在革命话语建构部分,作者探讨了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以及他们如何通过革命话语的构建,为中国革命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向。 
  在制度话语建构方面,作者分析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以及他们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初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话语。 
  通过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的系统研究,作者指出,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深刻批判,更展现了他们对中国道路的探索与创新。全书揭示了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话语建构的历史逻辑与现实意义,为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转型提供了重要视角。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批判西方社会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发生的历史语境
  话语是通过使用语言形成的,语言是话语的载体。话语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同时话语反过来作用于环境。“话语”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而且是一种现实的社会实践,且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和价值立场。
  一、中国话语体系和西方话语体系
  中国和西方既是一个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政治概念,又是一个文明概念。中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且延续至今的文明国家。西方不仅仅是地理范围上的,还有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的概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为了探索救国真理,无数仁人志士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一个国家的话语体系不单单是几个抽象的概念词语,而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是由“核心观念、主导思想、知识框架、文化符号、话语生产机制、话语传播机制、话语支撑机制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话语体系”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话语内涵和表达形式两方面,话语内涵是指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表达形式有词汇、结构、语境等。
  (一)中国传统话语体系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和历史环境作用的历史征程中形成的文化成果。中国传统话语体系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起自己话语体系的国度,这一话语体系先后经历了诸子话语体系、儒学及其经学话语体系,具有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特征。
  1.民族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植根于古老的农耕文明,是以宗法血缘关系为机制、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庞大而复杂的文化体系,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思维习惯、价值追求产生深远影响。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话语体系,在世界语言版图中属于汉藏语系,在世界文字版图中属于象形文字。每个国家的话语体系都呈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民族性格,中国传统话语体系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土壤和文化基因,传承民族智慧、民族气魄的中国属性。在我国,无论是儒家及其经学话语体系、诸子话语体系、道家话语体系及禅宗话语体系,都来源于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生活实践。
  2.系统性
  中国传统话语体系具有强大的系统性。其系统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国传统话语的内容恒定,中国传统话语体系表达的内容深刻、稳定、规范、理性,立场、观点鲜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基本观点分别是追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和而不同”“内圣外王”。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看法与人类生存世界休戚相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包容性,既有自身自尊、自爱、自强的精神又有宽厚博爱世界情怀的文化性格。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共同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话语体系具有强大稳定的系统性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并产生巨大的实践力量。二是指中国传统话语体系的逻辑完整,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民族中唯一没有中断文明的民族,话语体系上下五千年自成系统而从未破碎。
  3.先进性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话语体系具有无限的魅力。明清之际中国社会无论在国家规模、历史文化、社会治理还是在文明水平上均远胜于欧洲社会,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中的卓越璀璨曾赢得西方思想界的广泛赞誉。德国思想界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从莱布尼茨到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都深受中国哲学影响。赫尔德曾明确指出:“中国的哲学,首先是中国的政治道德学在欧洲备受欢迎。德国的莱布尼茨、比尔芬格、沃尔夫都对它表示了关注。”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更是一枝独秀,以自身的力量创造出人类文明的新高峰。法国的狄德罗、霍尔巴赫非常欣赏中国文化,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伏尔泰称赞“……要知道世界上发生之事,就必须首先注视东方,东方是一切学术的摇篮,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来的”。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批判西方社会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发生的历史语境 1
一、中国话语体系和西方话语体系 1
二、国内语境 8
三、国际语境 15

第二章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与启蒙话语建构 2
一、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西方道德危机的批判 22
二、五四时期解放话语建构 31
三、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话语建构 40

第三章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的批判与革命话语建构 63
一、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帝国主义的批判 63
二、五四时期革命话语构建的历史经纬 74
三、五四时期革命话语建构 90

第四章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西方制度的批判与制度话语建构 115
一、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115
二、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西方社会问题的批判 137
三、五四时期中国制度话语的初步建构 154

第五章 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批判西方社会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的分析 181
一、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批判西方社会建构的特征与影响 181
二、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批判西方社会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的路径 202

结语 235

参考文献 237

后记 2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