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法庭审判话语的态度表达及其人际功能研究
0.00     定价 ¥ 12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815378
  • 作      者:
    施光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01
收藏
荐购
内容介绍
《法庭审判话语的态度表达及其人际功能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为指导,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对法庭审判话语态度表达的数量、比例、分布、特征、功能、互动进行分析,旨在全面、深刻地揭示法庭审判话语态度系统的内在逻辑与本质特性。《法庭审判话语的态度表达及其人际功能研究》结构严谨,内容丰富,除开篇的绪论与*后的结语外,主体部分依次展开:*先是法庭审判话语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现状概览,详细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演进脉络;紧接着深入解析评价理论与态度系统,为后续分析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随后,从情感、判断、鉴赏三个维度剖析法庭审判话语中的态度表达。此外,《法庭审判话语的态度表达及其人际功能研究》还创新性地探讨了微观态度、任务态度与宏观态度在法庭审判中的层次性与互动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法庭审判是司法过程的焦点,法庭审判话语备受法律语言研究者关注。国外*早的法庭审判话语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aihetoric)中有关法庭话语用词特点的论述,然而作为法律语言学分支的法庭话语研究则开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研究者*初主要关注法庭话语的生成和理解,偏重分析话语策略、话语风格、话语结构(O’Barr,1982;Levi & Walker,1990)。其后,研究者开始探讨法庭话语与权力之间的关系(Matoesian,1993;Conley & O’Barr,1998)。近年来,相关研究更加深入、细致,主要涉及男女权力不平等问题(Aldridge & Luchjenbroers,2007;Cooper,2007;Titus,2010)、律师话语(Lowndes,2007;Eades,2008;Rosulek,2009,2015)、证人话语(Ainsworth,2010)和法庭翻译(Nicholson,2009)等。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廖美珍(2003a)从语用和话语分析的视角对法庭问答及其互动进行研究,开国内法庭话语实证研究之先河。其后,法庭话语研究渐为国内学者所关注,代表著述不断问世,主要涉及法庭问答互动(廖美珍,2012;罗桂花和廖美珍,2012)、法庭话语信息(杜金榜,2009,2010,2012)、法官话语(杜金榜,2008)、律师话语(袁传有和廖泽霞,2010;袁传有和胡锦芬,2011)、公诉人话语(袁传有和胡锦芬,2012)等。
  综上,国内外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法庭话语进行了研究。然而,现有研究对法庭话语的用词、句法、修辞、话语策略的关注较多,对法庭话语的评价系统,尤其是态度系统的研究相对较少。此外,现有研究主要对法庭不同诉讼主体进行个体研究,很少把法庭诉讼主体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对不同法庭诉讼主体态度表达的全面、系统的对比分析还很少,本书将对此进行探索性尝试。
  评价系统考查人际功能和意义,即说话人的地位、态度、动机及对事物的评价(Halliday,1985,1994;Halliday & Matthiessen,2004)。在法庭审判中,控辩双方在法官的指挥下,提出诉讼主张,协商争议焦点,发表各自观点;法官则在充分听取控辩双方意见的基础上,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进行判
  决。为了实现意图,法庭审判各诉讼主体运用各种语言手段对己方或他方的言行,以及相关的事物、事件、现象等做出评价。因此,评价系统是法庭审判话语实现人际功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各种评价资源中,态度表达具有核心地位,因为法庭审判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法庭审判各诉讼主体对相关人、事、物表明态度、做出评判的活动。本书以评价理论和态度系统为基础,建构法庭审判话语态度系统分析框架,并运用该框架对不同法庭审判诉讼主体(法官、公诉人、律师、原告、被告、证人)的态度表达及其人际意义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书除了开头的绪论和*后的结语以外,共分七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背景和本书的章节安排。第1章“法庭审判话语研究综述”*先对法庭审判话语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对国内外关于法庭审判话语的研究进行述评。第2章“评价理论和态度系统”*先对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及其态度系统进行介绍,然后对国内外态度系统的相关研究进行述评。第3章“法庭审判话语中的态度”*先对语料情况和转写规范进行介绍,然后对在不同类型的法庭审判中,不同诉讼主体的不同态度表达的数量、比例、分布进行整体描述。本书从第4章开始,对法庭审判话语中的情感、判断、鉴赏等态度表达及其人际功能进行分析。具体而言,第4章“法庭审判话语中的情感”对不同类型(刑事、民事、行政)法庭审判中的不同诉讼主体(法官、公诉人、律师、原告、被告、证人)的情感类态度表达及其人际功能进行系统分析。第5章“法庭审判话语中的判断”对不同类型(刑事、民事、行政)法庭审判中的不同诉讼主体(法官、公诉人、律师、原告、被告、证人)的判断类态度表达及其人际功能进行系统分析。第6章“法庭审判话语中的鉴赏”对不同类型(刑事、民事、行政)法庭审判中的不同诉讼主体(法官、公诉人、律师、原告、被告、证人)的鉴赏类态度表达及其人际功能进行分析。第7章“微观态度、任务态度、宏观态度”*先呈现三类态度的数量,然后分析三类态度之间的互动关系,*后对法庭辩论、*后陈述、法庭调解、判决结果等阶段的态度表达进行具体分析。结语部分对本书的主要发现进行总结。
  第1章法庭审判话语研究综述
  审判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定程序对来源于人民检察院的公诉案件或者自诉人自诉的案件进行审理并判决的一项活动。法庭审判话语是庭审参与人之间遵循特定的诉讼程序和规则,以建构庭审参与人的角色及其人际关系而进行的互动和对话(李诗芳,2007:5)。国外对法庭审判话语的研究较为深入,主要涉及男女权力不平等问题、律师话语、证人话语和法庭翻译等。
  1.1国外研究
  1.1.1男女权力不平等
  我们先来看男女权力不平等问题。有研究者对大量强奸案的审判案例,尤其是对在美国轰动一时的“William Kennedy Smith”(威廉?肯尼迪?史密斯)案审判的录音转写语料的分析研究表明,解决受害女子在审判中再次受害问题的答案不应从法庭审判的结构上去找,而应在权力使用的互动语言微观细节中找(Conley & O’Barr,1998)。阿尔德里奇和卢克因布鲁尔思(Aldridge & Luchjenbroers,2007)探讨了法庭审判话语中的语言操控问题。该文以英国法律体系中性侵证人(成年强奸受害者和虐待儿童受害者)的语言经历为重点,探讨了向证人提出的问题中的词汇选择如何引发人们对其证词的特殊理解。律师所提的问题将(负面)信息插入证人的证词中,表明证人应该受到指责,或在撒谎,或者可能只是误解了情况,从而削弱证人陈述的可信度。奥巴尔(O’Barr,1982)对证人、被告的权力进行了研究,发现证人在法庭上很少或几乎没有什么权力。卢克因布鲁尔思(Luchjenbroers,1997)分析了澳大利亚墨尔本*高法院对一起谋杀案为期6天审判的录音转写语料,发现在法庭上,证人给陪审团提供的信息非常少。20世纪70年代杜克大学承担的语言与法律项目曾广泛地研究了证人的语言,发现许多证人说话具有一种“无力(powerless)的风格,表现为大量使用遁词和不确定的语言(如Ithink、sortof等)、犹豫词(如uh、well)、疑问语调(回答问题时用升调)、强化语(very、surely等)。研究表明,使用这种风格的人多为女性和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者,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则用“有力”(powerful)的方式讲话。提图斯(Titus,2010)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青少年性犯罪者的司法分类与法律目标实际实现之间的关系。该文以一场在成人刑事法庭对青少年性犯罪者的庭审录音转写文字为语料,分析了判决是如何通过法庭话语进行社会建构的。在庭审期间,性侵害者和恋童癖犯罪者的身份认定从常识层面引入法庭讨论,并被赋予法律意义。这些犯罪者被以“怪物”的形象重新构建认知,并成为法官判决时考量的依据之一。
  1.1.2律师话语
  下面我们来看律师话语的研究。赫弗(Heffer,2005)以数百篇法庭审判录音转写文本为语料,对英语陪审团审判中律师和法官的语言进行详细分析,并构建了一个法律专业-非法律专业沟通的模型。除了对“法律专业-非法律专业话语”进行描述和解释以外,该书还为非专业陪审团的保留提供了语言学依据,以此反对日益增长的专业化呼声。朗兹(Lowndes,2007)探究了法庭审判中律师话语的理解与误解,发现律师话语的特点是语言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或自私自利,“知识”的传播往往受到隐藏而非揭示真相的语言工具的影响。伪附加疑问句和情态不仅可以用来识别证据中的矛盾,还可以用来制造证据中的矛盾,从而产生误解。这使得对案件事实的确定异常困难。伊兹(Eades,2008)运用批判社会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法庭话语的社会后果。研究重点是对三名澳大利亚土著男孩的盘问,他们是六名警察被指控绑架案的检方证人。该研究揭示了法庭证据规则所允许的语言机制如何使新殖民主义对土著人民的控制合法化。在从盘问中提出的主张,以及法官对这些主张的采纳中,这三名男孩的身份并不是作为被警察虐待的受害者,而是根据差异、越轨和违法行为来构建的。这项身份认同工作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即作为一名土著青年意味着什么,如何应对这一身份所带来的束缚,以及土著人可以主张的权利,同时也使警察对他们行动自由的控制合法化。罗苏莱克(Rosulek,2009)对律师在刑事审判的结案陈词中使用的指称词进行了批评性分析。通过对十份结案陈词的系统性话语分析,发现控辩双方的不同目标导致了他们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描述相同的被
  告、被害人和证人。律师在辩护中运用的两个核心理论分别是个性化和功能化。如被告虽然被辩方个性化,但被控方功能化,这实际上抹去了他们作为受审者以外的*特身份。总之,通过使用这些微妙的语言工具,控辩双方的律师塑造出相同指称对象的不同身份,从而为其诉讼目的服务。
  1.1.3证人话语
  下面我们来看证人话语的研究。索兰(Solan,1998)考察了在美国法庭中语言学家作为专家证人在法律纠纷中就法律、法规、合同、录音记录和其他重要法律文本的解释作证的现象,并得出如下结论:语言学家在庭审中扮演着类似于“导游”的重要角色。这表明,如果语言学家的证词能受到适当限制,法官就不必担心语言学家会篡夺法官和陪审团作为*终解释者的传统角色。汤普森(Thompson,2002)质疑杜克大学研究提出的证人在法庭上使用的“无力”语言会对陪审员对其可信度的评估产生不利影响的主张,并进一步建议,为了让法律语言学家成为司法从业人员和参与者的“顾问”,必须更严格地定义语言学家对其“客户”所负有的“注意义务”。安斯沃思(Ainsworth,2010)从律师的视角探讨了语言学专家证人出庭作证的伦理、技术和实践考量。受雇于律师的语言学专家证人有时会发现他们作为证人的经历令人困惑和沮丧。在某种程度上,这可能是当事人主义司法制度的必然结果,但也可能反映出语言学家对规范法律实践的道德规则所规定的义务的误解。这些规则可能会让律师对语言学家的专业知识和分析产生怀疑。
  1.1.4法庭翻译
  下面我们来看法庭翻译的研究。《法律翻译》(Tramlating Law)(Cao,
  2007)是一本指导人们研究法律翻译理论和技巧的力作。该书从语言学、翻译学和法学三个维度,对法律语言的词汇、语用、文体、文化等诸多特征,译者**的知识技能,翻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事项等做了全面深入的阐释,并且从语言和文化对比的角度,对法律翻译理论进行了一定的诠释。尼科尔森(Nicholson,2009)对一个关于刑事诉讼中某些程序性权利的欧盟理事会框架决定的提案(Proposal for a Council Framework Decision,PCFD)进行了研究。PCFD的一个重点是为不讲所在法院/法律系统语言的个人提供语言服务(口译和笔译)。尼科尔森追溯了PCFD从2004年引入到2007年消亡的过程,相关议题包括《欧洲人权公约》《里斯本条约》以及语言服务领域的其他进展,*
  后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立法。奥尔森等(Olsen et al.,2009)探讨了法律翻译中出现的语言和法律问题。该书各章由相关领域的杰出学者、教师和从业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撰写,探讨了诸如法律文化之间更深层次差异的翻译困难,欧盟等特定跨文化环境下提供的翻译解决方案对法律体系的影响,处理两种具体语言之间的具体翻译问题的务实建议等重要议题。
  1.2国内研究
  国内对法庭审判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代表学者有廖美珍(2002a,2002b,2003a,2003b,2004a,2004b,2004c,20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绪论 1
第1章 法庭审判话语研究综述 3
1.1 国外研究 3
1.1.1 男女权力不平等 3
1.1.2 律师话语 4
1.1.3 证人话语 5
1.1.4 法庭翻译 5
1.2 国内研究 6
第2章 评价理论和态度系统 8
2.1 评价理论概述 8
2.1.1 评价理论的缘起和发展 8
2.1.2 评价理论的相关研究 9
2.1.3 评价理论与其他理论的结合 12
2.2 评价理论在国内的发展 13
2.2.1 评价理论的评介 13
2.2.2 评价理论的应用研究 15
2.3 态度系统及其相关研究 18
2.3.1 新闻语篇 19
2.3.2 文学作品 20
2.3.3 翻译 21
2.3.4 科技语篇 21
2.3.5 音乐歌词 21
2.3.6 多模态语篇 22
2.3.7 法律语言 22
第3章 法庭审判话语中的态度 24
3.1 语料及转写 24
3.2 态度表达的数量、比例、分布 26
第4章 法庭审判话语中的情感 36
4.1 倾向 36
4.2 高兴 46
4.3 安全 50
4.4 满意 56
第5章 法庭审判话语中的判断 63
5.1 社会许可 65
5.1.1 合法 65
5.1.2 诚信 68
5.1.3 妥当 72
5.2 社会尊严 74
5.2.1 常态 75
5.2.2 能力 78
5.2.3 韧性 81
第6章 法庭审判话语中的鉴赏 85
6.1 判断引发型鉴赏 87
6.2 非判断引发型鉴赏 89
第7章 微观态度、任务态度、宏观态度 94
7.1 三类态度的数量 94
7.2 任务态度 95
7.3 宏观态度 98
7.4 法庭辩论中的态度 99
7.4.1 刑事审判法庭辩论中的态度 99
7.4.2 民事审判法庭辩论中的态度 110
7.4.3 行政审判法庭辩论中的态度 118
7.5 *后陈述中的态度 128
7.5.1 刑事审判*后陈述中的态度 129
7.5.2 民事审判*后陈述中的态度 134
7.5.3 行政审判*后陈述中的态度 139
7.6 法庭调解中的态度 146
7.7 判决结果中的态度 151
7.7.1 刑事审判判决结果中的态度 151
7.7.2 民事审判判决结果中的态度 156
7.7.3 行政审判判决结果中的态度 164
结语 172
参考文献 174
附录一 181
附录二 206
附录三 23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