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伟峰,1961 年 4 月出生于浙江余姚,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现为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苏州科技城医院)麻醉学部首席专家、名誉主任、特聘教授,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全军临床麻醉中心主任医师,南方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1979 年应征入伍,1984 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毕业后入职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麻醉科从事一线临床麻醉、疼痛诊疗、危重患者救治工作。承蒙麻醉医学泰斗李德馨教授及麻醉科诸位老师的亲自带教和培养,获得了临床医学硕士(1991 年,导师为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林桂芳教授和麻醉科沈健藩教授)、博士(1997 年,导师为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黎介寿院士)学位,并于 1997 年 11 月考入第三军医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指导老师为第三军医大学全军烧伤研究所黎鳌院士、肖光夏教授)。博士后研究工作结束后,于1999 年 12 月以高端医学人才引进广州军区,入职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218 年改名为南部战区总医院)麻醉科、全军临床麻醉中心工作,任中心主任。学术任职包括:中国未来研究会医学创新研究分会会长,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麻醉与围术期科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医院装备创新转化分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院协会麻醉与围术期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麻醉与复苏专业委员会第七、八、九届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九、十届副主任委员、疼痛分会第七届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科医师分会第三届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临床输血学分会常委,广州市医学会血液保护分会第一、二、三届副主任委员等。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实用医学杂志》等杂志编委、通讯编委、常委、特邀编委等。先后获“中国杰出麻醉医师”“中国十醉新星”等称号。无偿献血 39 次,献血量 15 6 ml,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银奖、金奖等荣誉。长期从事临床麻醉和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军队省市级课题 26项,其中第一研究者 18 项。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专利 5 项、实用新型专利 18 项。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二等奖 5 项。主编《麻醉相关并发症处理学》《癌症疼痛治疗学》等专著 6 部,参编《中华创伤休克学》《心血管手术麻醉学》《神经性疼痛诊疗学》等专著 16 部。培养研究生 63 人,其中博士 18 人,硕士 44 人,培养博士后 1 人。发表学术论文 4 余篇,其中 SCI 收录论文 51 篇,获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全国中青年学术会议优秀论文一等奖、三等奖等各 1 项。赵高峰,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医证候全国重点实验室固定成员,国际气道管理学会创始会员,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现任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血液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市医学会血液保护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从事临床麻醉工作近三十年。擅长老年、婴幼儿及危重病患者麻醉管理,熟练掌握经食管超声、麻醉深度监测、漂浮导管、脑氧监测等技术。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药围术期器官保护(胃肠功能)、慢性疼痛与睡眠障碍共病机制、围术期患者血液管理等。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等十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等著名期刊发表论文 3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1 余篇。参编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1 部,主编、副主编专著4 部,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主审简介刘恒意(Henry Liu),医学博士(MD)。本科毕业于同济医学院医学系(1978 — 1983),在同济医学院获外科硕士研究生学位(1983—1986)。毕业后在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外科工作,历任住院总医师、讲师、主治医师(1986—199)。于1991 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任研究学者(1991—1993),其间通过 USMLE(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然后开始临床工作。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完成外科麻醉学住院医师训练(1994—1998)。住院医师训练结束后接受了美国犹他大学麻醉学助理教授的职位(1998—2)。在亚特兰大 EMORY 大学从事心血管麻醉和经食管超声培训后于 21 加入新奥尔良西杰弗逊医学中心麻醉科,任医务主管。29 年开始担任 TULANE大学心胸血管外科麻醉主任、麻醉学副教授、科研副主任(主管临床和实验研究)、国际交流主管(29—215)。215 年 8 月升任 Drexel 大学麻醉学教授、麻醉科副主任,后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麻醉和重症医学系教授至今。曾任美国华人麻醉医学会(CASA)主席(213)、咨询委员会主席(214)、大费城地区华人医师协会主席(223)、Mallinckrodt公司产品发言人(214—221)和 EKR Therapeutics产品发言人(212—219)。曾任同济医科大学北美校友会主席、美国犹他州华人联谊会副主席、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华人联合会主席、美国亚太协会(APAS)执行理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主席(2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海外校友总会董事长等。曾任业余 NBA 记者,并担任过 PGA 职业高尔夫球赛的兼职医师。现任 CASA国际交流委员会主席(214 年至今)、CASA 理事(23 年至今)及国际华人麻醉学院(ICAA)理事(214 年至今)。现任 Hemaxon Enterprises 首席执行官(28 年至今)、大费城地区华人医师协会(ACAPGP)理事(218 年至今)、美国华人麻醉医学会基金会理事(221 年至今)。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湖北省妇女儿童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湖北文理学院临床医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麻醉专业工作,对临床血液管理及血液代用品有浓厚的兴趣和广泛的经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