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1 外贸运输
知识目标
熟悉国际货物运输方式。
理解国际货物运输与国际贸易的相互依存关系;掌握贸易术语及其责任、风险分担以及在运输中的体现。
基于运输要求,掌握货物的分类。
理解国际货物运输的参与方;掌握贸易合同与运输合同当事人的关联。
能力目标
能够根据货物特点选择运输方式。
能够将贸易双方的权利义务延伸至国际运输。
能够根据运输装卸的要求对货物分类。
能够根据贸易合同或运输合同处理业务问题。
素质目标
培养尊重市场规律、遵约守法的职业道德。
培养立足民族、走向世界的开放精神。
培养全局视野和国际视野。
培养事物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任务1.1 运输方式
情境导入
金星公司拟从广州出口4000箱拉链到德国汉堡,总价值为8万美元,信用证支付,采用海运方式。
贸易合同签订后,客户来函表示急需其中500箱,要求改用空运方式提前装运,并提出这部分货款在收到货后采用电汇方式(T/T)汇至金星公司。
作为金星公司的业务员,请考虑应如何应对。
业务知识
运输作为人类社会的一项基本活动,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政治角度来看,高效的交通网络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重要基石,它不仅能够加强中央政府与地方之间的联系,还能增强国家的防御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国家安全层面,强大的运输体系对于保障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无论是快速调动军队还是物资供应,都依赖于一个可靠且高效的运输网络。在和平时期,良好的交通设施同样可以作为威慑力量的一部分,提高国家的安全水平。在社会文化交流方面,随着运输技术的进步,人们跨越地理障碍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有利于促进不同地域间人口的迁移与交流。这种社会文化方面的交流不限于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乃至精神信仰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因此,运输的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生活的便利,还深刻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稳定、安全防御以及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1.1.1 运输的作用
运输(transport)是指将物品或人员从一个地点运送到另一个地点的过程。当货物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而增加价值时,运输就创造了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则是指运输在需要的时候发生。当货物在需要的时间从始发地到达了目的地,运输就创造了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
1.运输有利于开拓市场
早期的商品交易往往被选择在人口相对密集交通比较便利的地方进行。在依靠人力和畜力进行运输的年代,市场位置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和货物可及性的影响。一般来说,交通相对便利、人和货物比较容易到达的地方会被视为较好的商品交换场所。久而久之,这个地方就会变成一个相对固定的市场。当市场交换达到一定规模后,人们就会对相关的运输条件进行改进,使运输费用不断降低。运输费用降低,有利于市场区域范围扩大。因此,运输系统的改善,既扩大了市场区域范围,又加大了市场本身的交换规模,运输经济学称之为“空间效应”。铁路经济学家拉德纳(D.Lardner)归纳出了运输与贸易的平方定律(即拉德纳定律):运输系统的改善,可以扩大货物运送距离,从而扩大市场范围,并且市场范围扩大的比率是运输距离增加比率的平方。A地生产的产品,在人力运输条件下,只能在本地销售;用畜力运输时,可在半径为100km的C1范围内销售;因交通运输条件改善,如用蒸汽机车运输,就可运到距A地200km的C2范围内销售。当运输距离增加1倍,其市场范围增至原来的4倍。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