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双碳”目标与绿色低碳发展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202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人类经历的新冠病毒大流行(COVID-19)、全球气温屡创新高等危机表明,人类对地球施加的压力已经****。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前沿课题是与自然和谐共生。因此,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能否在21世纪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性命题。这需要从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性出发,从系统论、认识论、时空观的哲学高度提出一个全新的科学理念。
1.1“双碳”目标与内涵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借助科技手段开发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升,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破坏。马克思指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毫无疑问,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累及到人类自身,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以及近年来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都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改善生态环境、降低碳排放势在必行。
1.1.1“双碳”目标国内外背景
20世纪40年代开始,伴随着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主导产业,取代了第二产业(工业)的主导地位,世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基本上处于后工业化阶段,以美国、欧盟为例,二者分别于2005年和199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而以中国为*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尚处于经济发展的中高速阶段,也是碳排放量逐年上升的爬坡阶段。如果我国不积极主动降低碳排放,以后高碳排放产品会在美、欧等发达国家碳关税的层层加码下逐渐失去竞争力。另外,降低碳排放带来碳金融市场的兴起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碳货币也是新兴的蓝海市场,中国同样不能缺席[1]。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的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碳排放削减幅度,不断强化中国自主贡献目标,以*大努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力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1.国内背景
1)全球*大的能源消费国
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能源需求日益攀升。特别是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较快,能源消费的增长也较快。过去,我国是粗放式的能源生产方式,再加上没有能源消费的“天花板”,导致能源消费成为一种无节制、无序的消费模式。也就是说,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绩的同时,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量也相当突出。党的十八大以后,为了确保国家能源的稳定供应并迈向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策略,对能源战略做了调整,逐步改变了过去粗放式的能源生产方式,同时采取坚决措施改变了敞口式的能源消费模式,不仅成功抑制了能源消费总量急剧上升,而且在调整能源消费构成上取得了突破性成就,所以,从2011年到2019年的能源消费年均增速明显下降了。
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我国的能源消费长期以煤为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力度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于2019年*次降到60%以下,同时清洁能源和相对效率较高的石油、天然气的比重有所增加。这一变化不仅是数字上的降低,更意味着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取得历史性突破,彰显了中央将调整能源结构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关键举措的决策智慧。
2)全球*大的能源生产国
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能源消费的85%左右都是自产的,只有15%左右是进口的。我国生产能源的*大特征是,化石能源产量巨大,同时发电水平较高,发电量较大,电气化程度较高。以2023年为例,我国发电量高达88391亿kW.h,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其次是美国,发电量42969亿kW.h,印度排行第三,发电量18380亿kW.h。我国电力生产以燃煤发电为主,2023年煤电发电量占总发电量比重接近六成,是当前我国电力供应的*主要电源。
新时代以来,我国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持续推进。2013~2023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0.2%提高到17.9%。并网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合计装机规模2023年底达到10.5亿kW,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为36%。2023年,重点调查企业电源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0.1%,其中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
31.5%,占电源投资的比重达89.2%。在2024年6月20日国新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介绍了我国作为全球*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国煤炭高质量发展的情况。他指出,到2023年底,我国95%以上煤电机组实现了超低排放,我国已建成了全球*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煤制油气技术装备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运行指标不断优化。过去十年来,我国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持续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煤矿建设,合理增加先进产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煤炭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3)全球*大的能源进口国
我国进口能源消费占总能源消费的15%左右,原油、天然气、煤炭等3个化石能源品种进口量都是全球*大。2023年,我国进口原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产品11.58亿t,同比增加27.2%。其中,全年原油累计进口56399.40万t,同比增长11.00%,相当于每日进口1128万桶,打破此前在2020年创下的每日进口1081万桶的历史纪录。天然气进口11997.10万t,同比增长9.90%,这是仅次于2021年进口12140万t之后的第二高纪录。煤及褐煤进口47441.60万t,同比增长61.80%,创历史新高。根据预测推算,到2035年,我国的能源进口依存度将从15%升至23%。
能源进口量持续增高反映了国家经济发展的旺盛需求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选择。我国不仅是当前全球*大的能源进口国,而且在未来的能源进口趋势中,预计将继续保持这一地位。
2.国际背景
1)新一轮能源革命浪潮正在兴起
从人类发展史来看,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与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相生相成。新一轮能源革命以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为主要标志,其特征是高效化、清洁化、低碳化、智能化。新一轮能源革命发生以来,很多颠覆性的技术成果出现,如太阳能光伏技术的转换效率不断提高,使太阳能发电成本逐渐降低,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同时,风能发电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发电效率显著提升等等。
在新一轮能源革命浪潮推动下,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经济体)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不断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推动建设清洁可持续能源供应体系。《巴黎协定》的签订和生效,表明全球对绿色和低碳转型达成了广泛的共识,许多国家宣布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实现碳中和。G20、APEC等框架下的全球能源治理改革也在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和《巴黎协定》的落实。
2)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明显加快
由于气候问题越来越突出,气候变化与经济、贸易、投资等领域的联系愈发紧密。虽然气候风险倒逼经济领域结构性调整、绿色规则重塑贸易体系竞争格局、气候金融驱动产业革命等做法或趋势有一定的不公平性,但是在迫切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还是获得了国际社会的一些认可。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经济、地缘政治、国际外交等方面也将受其深刻影响。
3)发达国家低碳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低碳发展治理体系。他们不断在总量、结构和能效上制定深度减碳长期目标,同时把节能提效、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目标不断具体化,加快完善碳交易机制、经济激励机制,比如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的引领者,欧盟早在2018年就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零碳愿景,以低碳促转型,重振欧洲经济的同时开展气候行动等等。
4)全球能源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趋势
目前,全球能源行业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展现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发展趋势。这些趋势不仅重塑着能源产业本身,也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结构、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①可再生能源迅猛发展,尤其是风能和太阳能。②电动汽车的兴起正在改变传统石油依赖型的交通模式。随着电池技术的突破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电动汽车不仅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逐步占领传统汽车市场份额。③能源效率提升已成为全球共识。无论是在工业生产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节能减排已成为一种普遍实践。智能电网、智能家居等技术的发展,使能源的使用更加高效和智能化。④能源存储技术突破为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大规模储能系统的建设,使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能够更稳定地供应电力,提高了其在能源市场中的竞争力。总之,全球能源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些新发展趋势将对能源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径。
1.1.2“双碳”目标的提出和内涵
碳中和*早是一个生态学意义的概念,在生物碳循环中,碳循环包括地球化学循环和生物循环。整个地球化学大循环非常缓慢,而碳的生物循环则相对比较活跃。动植物所含的碳在整个生物碳循环过程中是中性的。碳中和概念在实践中不断演变和传播,目前已上升为全球和国家目标,并日益深入人心。
1.减缓气候变化全球目标的演进
(1)《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提出稳定温室气体浓度目标。为应对气候变化,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气候公约》),其中第2条规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终目标,“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但如何确定危险浓度水平,一直是国际气候政治谈判的一个焦点和难题。为了21世纪地球免受气候变暖的威胁,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京都召开《气候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排放的CO2等6种温室气体的数量,要比1990年减少5.2%,这是人类历史上*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2)《坎昆协议》明确2℃温控目标。1996年6月,欧盟委员会卢森堡会议*次提出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2℃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2006年,《斯特恩报告》论证了2℃的经济学含义。2009年7月,G8集团峰会就2℃目标达成政治共识。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谈判未达成具有法律地位的法律文件。在面临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挑战时,国际社会于2010年齐聚墨西哥坎昆,一致通过了明确温升目标的《坎昆协议》。《坎昆协议》以法律形式规定“控制全球平均温升相比工业革命之前低于2℃”,标志着全球目标由浓度目标向温升目标的历史性转变。
(3)《巴黎协定》提出碳中和目标。2015年12月,《气候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196个缔约方签署通过《巴黎协定》。《巴黎协定》对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进行了制度性安排,主要确立了“自下而上”的减排路径,强调减排差异性与自主性,通过所有缔约方“自主贡献”达到控制全球气温上升的长期目标。《巴黎协定》确定了控制全球温升不超过2℃,并努力实现1.5℃的全球长期目标,并在第4.1条提出“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人为排放源与吸收汇之间的平衡”,这是气候大会法律文件中*次出现类似碳中和的“温室气体平衡”的概念,标志全球目标在进一步强化温升目标的同时向碳中和目标转变。
随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对1.5℃目标进行评估。2018年10月,IPCC发布的《1.5℃特别报告》指出,要实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