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广西海洋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压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等重要论述,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并对广西发挥向海优势、发展向海经济念兹在兹、关怀备至,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强调“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要“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对广西建设海洋强区寄予殷切期望。近年来,广西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突出抓好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而掌握海洋生态各项优势、了解环境压力,是建设海洋强区的基本前提。本章重点从广西总体海洋环境、广西各美丽海湾等生态环境来阐述广西海洋生态环境优势,分析目前生态环境压力的来源和对于向海经济的困境。
1.1广西海洋环境基本情况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有16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是唯一同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近年来广西向海经济发展迅速,并逐步开展美丽海湾建设。
1.1.1广西近岸海域总体情况
1.广西近岸海域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广西近岸海域位于北部湾以北,北临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西部与越南接壤,东部毗邻广东省英罗港,东南与海南省隔海相望。广西大陆海岸线长约1628.59千米,海域面积约6.28万千米2(黎树式等,2016)。广西近岸海域面积较小,仅比天津市和上海市大,位于我国沿海省区的倒数第三。浅滩发育较广,水深20米以浅的海域6488千米2,约占广西近岸管辖海域面积的93%。广西近岸海域优良水质的比例常年在90%左右,海洋环境质量常年位于我国沿海省区的前列,被誉为中国*后一片“洁海”。
(2)气候特征
广西沿海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日照长、气温高、雨水多、夏热冬暖。*大风速达36米/秒,台风时阵风可达40米/秒以上。沿海年平均气温22.0~22.4℃,*冷月平均气温10~15℃,日照时间较长,年均日照时数1561~2253小时。年均降雨量1100~2800毫米,降雨量多集中在4~10月。自然蒸发量1000~14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80%。
广西沿海自然灾害主要有热带气旋(台风)、大范围降雨、寒害、海洋灾害四个方面。夏秋季在沿海发生台风年平均为2.8~2.9个。冬春季多低温阴雨天气,水温可降至10℃以下,易造成寒害影响。海洋灾害发生的次数相对较少。
(3)地形特征
广西海岸带整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陆上地势,海岸的东西两侧有着不同的地貌特征,大致以大风江口为界,东部地区的地势平坦,略向南倾斜,西部地区主要由丘陵台地组成。海岸带岩浆岩不太发育,出露面积共160千米2,岩浆活动时代有华力西晚期、燕山早期、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类。侵入岩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都有分布,面积约82千米2;喷出岩分布于东部新圩一带,面积约26.82千米2。
(4)水文特征
广西沿海地区以全日潮为主,约占全年的60%~70%,非正规全日潮主要分布在铁山港湾和钦州湾海域,全日潮潮差一般大于半日潮潮差。潮汐现象显著,潮差大,有宽阔的潮间带,有利于沿岸海湾水质的交换和改善。海流主要受风场影响,冬春季呈逆时针方向环流,夏秋季则以顺时针方向为主,除个别区域外,沿岸潮流的运动形式基本为往复流。在河口和海湾,潮流一般与岸线、港湾水道趋势一致,主要是南北方向;在浅海区,主要是东北-西南方向。潮汐通道附近的潮流流速*大,一般为20~45厘米/秒,*大流速出现在钦州湾口,流速可达73厘米/秒。河口区落潮时大于涨潮时,沿岸区涨潮时大于落潮时。波浪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盛行南向风浪,冬季盛行北向风浪,波浪与风速、风向关系*为密切。多年平均波高为0.3~0.6米,*大波高为5.0米,出现在涠洲岛。海水表层水温范围为10~33℃,底层水温范围为10~32℃,年平均水温为23.0℃。水温夏秋高、冬春低,夏季温跃层消失是广西海区的一个显著特征(广西大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2008)。
(5)海洋资源
根据《广西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广西大陆海岸线长约1628.59千米,东起桂粤交界处的洗米河口,西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海域面积约6.28万千米2,滨海湿地面积约2590千米2。沿岸岛屿众多,现有海岛646个,其中有居民海岛14个,无居民海岛632个。沿海岸线*折,*折比高达11.2∶1,岬角、海湾交替,形成众多港口岸线资源,受外海波浪的影响较小,潮差大,深水条件较好,台风影响相对较轻,港口建设条件良好,发展潜力大(刘洋,2012)。沿海滩涂面积约10.05万公顷,主要是沙滩、沙泥滩、淤泥滩、红树林滩涂、沙砾滩和珊瑚滩等,多样性的海域滩涂资源为鱼、虾、蟹、贝等各种不同的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和生长环境。海洋生物资源繁多,北部湾渔场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各类海洋生物达1000多种,其中栖息鱼类402种,虾类35种,蟹类191种,贝类321种,头足类17种,是南海具有高度物种多样性的代表性海域之一,是儒艮、布氏鲸、中华白海豚、玳瑁和大珠母贝等珍稀濒危动物的栖息地,是马氏珠母贝、近江巨牡蛎、二长棘犁齿鲷、长毛明对虾等重要经济动物的种质资源分布区。此外,广西近岸海域是中国乃至东南亚海洋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主要有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
(6)入海河流
广西沿海有多条河流汇入(表1-1),流域面积较大的主要有南流江、茅岭江、钦江、大风江、北仑河、防城江、白沙河、西门江和南康江。广西入海河流一般流程较短,中、下游坡降平缓,河床宽浅,岸坡低平,洪水期漫滩较宽,易受洪涝灾害。各大河流入海的海湾处,饵料充足,咸淡水质相宜,适合鱼虾贝类及各种暖水性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广西沿海经济发展概况
(1)总体经济发展概况
2017~2021年广西沿海三市生产总值稳步增长,2021年达3968.14亿元,其中,北海市1504.43亿元,防城港市815.88亿元,钦州市1647.83亿元;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生产总值相比于2020年增长了570.46亿元,增长率为16.8%,总体表现为增量大、增速快(图1-1)。2017~2021年广西沿海三市经济结构有所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2022)。
图1-1沿海三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2016~2021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逐年增加,每年增长4%以上。2021年广西海洋生产总值为1828.2亿元,与2020年相比增长14.4%,对广西经济增长贡献率为8.8%。海洋生产总值占广西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4%,占沿海三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1%(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局,2022)。
(3)产业发展布局
根据《广西沿海三市工业园基本情况及其环保设施建设情况调查报告》,广西沿海有21个规模以上工业聚集区,其中北海市有8个,钦州市有7个,防城港市有6个。
北海市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铁山港湾西港的北海市铁山港(临海)工业区、东港的龙港新区北海铁山东港产业园,以及廉州湾的北海工业园区和合浦工业园区,形成了“3+4”的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三大主导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化工、电子信息、临港新材料,四大重点产业主要包括海洋产业、林纸与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和高端服务业。
钦州市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钦州湾东部钦州港及金鼓江两岸的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通过引进华谊、恒逸、中石化等石化龙头项目,建设成以石油化工等一体化产业基地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钦州工业园石化产业加快集聚升级。钦州市全力打造全国*有的“油、煤、气、盐”齐头并进的多元化石化产业体系,中海油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补齐了化工型“油头”;华谊钦州化工新材料一体化基地一期工业气体岛项目开工建设,填补了“煤头”产业空白;华谊二期75万吨/年丙烯及下游深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广投乙烷制乙烯项目加快推进,开辟了“气头”新格局;华谊氯碱项目开工建设,新增了“盐头”板块。
防城港市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防城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东兴边境经济合作区等,以“大项目—产业链—集群化”的方向全力推进结构性改革,以钢铁、有色金属、化工、能源、粮油食品、装备制造为六大支柱产业。其中金属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防城港市严格按照“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发展思路,不断推进以钢铜铝为核心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围绕“高、精、尖、深、专”钢材产品的研发应用,加快引进社会资本及大型民营企业,围绕关键节点项目,做好铜冶炼的下游链条延伸;加快推进广西生态铝工业基地防城港项目建设,引进布局中铝集团现有规划的铝合金、氧化铝、高纯铝等产业项目入园。
目前入驻各工业园区的较大规模企业有铁山港(临海)工业区的中国石化北海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斯道拉恩索(广西)浆纸有限公司等;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石化分公司等;防城港主要企业有盛隆冶金、金川铜镍、大海粮油、中铝集团、广钢集团等龙头企业。此外,还有位于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半岛东侧的广西防城港核电站。广西沿海规模以上工业聚集区具体见表1-2。
(4)重大战略部署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中国沿海西南端,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唯一的沿海区域,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是我国**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以及“一带一路”有机衔接重要门户,区位优势凸显,战略地位重要。根据2021年发布的《广西“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与任务研究报告》,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有利于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引领广西经济发展和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建成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经济的大力发展促进多领域交流合作,有利于海洋保护工作进一步深入推动,但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压力。因此,广西沿海的重大战略部署对广西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而言既是动力也是挑战。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