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之眼》:
曾雁湘说:“当时的张家界很穷,环境监测工作技术上很落后,思想意识上更跟不上。面对这种状况,工作要做得比经济发达的地方更先进,不是一般的难,好在我是一个不怕难不怕死的人。”
他一手加强严格管理,一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监测站拥有离子色谱仪、极谱仪、分光光度计、电子天平等先进仪器设备,及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农业环保、环境监测等专业技术人员7人,他们分别是曾雁湘、王立新、李中文、董清富、黄学锋、吴文晖、张华丽。1993年春,湖南省环境保护局为大庸市环境监测站下拨3万元资金。监测站便用这笔资金首次从长沙购买了监测用的试剂药品、试管以及其他瓶瓶罐罐等实验用品。
从此,曾雁湘带领这支“七彩团队”,正式开展常规监测分析,从而开启了大庸市环境监测工作的新纪元。
古人说:“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监测站团队为了节约成本,很多工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比如搅拌药剂的杯子,将1米左右的玻璃泵,用石英刀裁出多个长短不一的试剂杯,然后用酒精喷烧枪将杯口烧光滑,以免划伤;用木头做采样管架;将进货的包装箱修改成工具箱;还用废塑料瓢安上长把,用来舀污水。出外采样,将药剂、试剂瓶、大气监测仪、采样管等,用木箱装着,抬到汽车站搭乘公共汽车或中巴车,到两区两县以及景区采样;下车后,抬的抬,挑的挑,像娶亲前一天到女方家“圆礼”的土家族婚俗礼节那样热闹。
1994年,吴鹏和邱克明分别从中南民族学院、武汉大学毕业,分配到监测站,为监测站再添三位生力军,至此,监测站的10名编制满员,下设办公室、综合室、环境影响评价室、监测分析室(包括现场采样)四个股室。监测实验除常规监测外,开始涉及水、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源监测有偿服务等项目。当时资金紧缺,条件艰苦,没有像样的交通工具,全站仅靠一辆板车拉着实验器材走南闯北,完成各项监测任务。外出采样,几个后生拖着板车风风火火、激情澎湃。采样回来,以吴鹏为骨干力量,在百余平方米的实验室里把各类监测分析做得井井有条、规范精准。
城区采样还好,如果到桑植、慈利、武陵源采样,每次都是两头黑。早上赶最早的一班车去,晚上搭最后一班车回。慈利县太远,坐火车或汽车来回要两天。
李中文说:“第一次拖板车的经历,有点惊心动魄,我差点连人带板车栽到田里去了。”
那天上午,他们三人用板车拖着水桶、仪器箱等工具,到阳湖坪独子岩采样点采集水样品。来自沅古坪大山里的李中文自觉争当板车“司机”,董清富和黄学锋两人在后面推。三个年轻人高调出发,揣着自信和轻松,一路喜笑颜开、意气风发,在7月的酷暑里,在砂石公路上,把板车拖得像飞驰的马车。半个多小时,他们就到达目的地,做完采样还不到中午。
回程中,板车被拖到宝塔岗,这里有一个较长的下坡,坡下两边都是稻田。三人没有拉板车的经验,遇上下坡麻烦就来了,下坡时掌握不了方向,也无法控制速度。板车加器具几百斤重,刚一下坡,速度猛增,李中文在前面,模仿板车师傅的样子身体后倾,企图使车后那根“刹车棒”着地,谁知板车向后一撅,像跷跷板一样使他身体腾空,车把左摇右摆,险些甩掉李中文。板车越来越快,早把黄学锋和董清富甩得老远。眼看板车就要掉下稻田,为了不让仪器和瓶瓶罐罐摔坏,李中文急忙转身扑在板车上,叉开双腿前弓后绷狠狠蹬地,拼尽全力用身体死死顶住板车。因为惯性太大,他力单势薄,将双膝着地当刹车,被板车推滑几米远,慌乱中双脚蹬到路边一块大石头,终于在田坎边缘停了下来。
……
展开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家界市作协主席 石绍河
★震撼人心的故事……它细腻的叙说、真挚的情感、深刻的内涵和灵动的言辞,把读者带回到那个年代和那个地方。《环保之眼》使人想起《雪域丰碑》。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生态文学作家 黄亮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