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绪论
1.1学术虚拟社区相关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虚拟社区悄然兴起,作为一种新兴的社区形态,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一群志趣相投、具有某种信息需求的人聚集在一起,构建了复杂的交流网络。在人们对知识共享和学术交流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下,面向科研学者的学术虚拟社区应运而生,该平台营造了更加开放、自由、平等的学术交流氛围,能够弥补传统的学术交流在互动性和时效性上的不足。同时,其交流过程具有主题丰富、内容专业、互动即时、形式多样等特点,能满足科研工作者多样化的学术需求,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重视,并逐渐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早在2000年,SCI-Links、ScientistSolutions等网站就尝试专门为研究人员的在线交流提供基本服务,随着在线知识交流的需求日益旺盛,Twitter、Facebook等面向大众的社交网站也开始尝试为研究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但其学术服务的专业性受到不少质疑。直到2008年,以ResearchGate、Mendeley为代表的学术虚拟社区开始出现,使得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学术交流的专业性得以有效融合,各领域科研人员的联系日益紧密。目前,国内外已形成一批功能完善且使用广泛的学术虚拟社区,具体包括:用于发布专业领域内学术成果、研究心得并支持观点交流的学术博客,如科学网—博客;提供意见发表、信息获取、问题讨论等功能的学术论坛,如小木虫论坛;以推送学术内容为主要服务形式的微信公众号平台;支持获取免费学术资讯,强调建立人际关系的学术虚拟社区,如ResearchGate。
虽然学术虚拟社区具有*特的优势,但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许多学者分享意愿较低,在社区中只愿充当知识接收者的角色,而不愿贡献自己的学术知识,导致社区内高质量学术成果缺失;也有部分成员参与度较低,因信任问题或社区本身问题(如氛围不足或功能不完善等),较少登录或使用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交流的门槛较低,导致社区内知识的质量难以保证,长此以往,无法吸引用户持续参与等。上述问题的存在会严重影响社区的知识交流和分享效果,进而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的发展情况。因此,判断哪些因素会对学术虚拟社区的知识交流效果产生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究多个前因条件如何协同作用以及解决用户参与性不足、信息质量差等,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知识交流需求,是社区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2学术虚拟社区研究回顾
1.2.1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研究进展
学术虚拟社区现已成为科研工作者获取学术资源、进行知识交流的重要平台,其相关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用户行为研究,包括学术资源传播和共享行为、平台使用习惯、使用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等;第二,学术合作研究,包括学者间的合作网络研究、跨学科的知识**研究、学术群组研究等;第三,平台功能设计研究,包括系统功能的类型划分、功能设计对使用行为的影响及平台改进策略等。由上述研究可知,当前学术虚拟社区已在用户行为、科研合作和平台自身设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相较而言,以知识交流效果为主题的学术虚拟社区研究正处于初级阶段。知识交流效果不仅影响研究人员当下的平台使用体验,而且对于其未来的持续使用意愿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知识交流效果对于提高用户满意度和用户黏性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全面了解近年来国内外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的研究动向,本节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并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帮助学界同仁全面系统地把握当前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1.研究现状分析
1)知识交流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与知识共享和交流行为有关的影响因素、与科研合作行为有关的影响因素和与平台管理能力及功能设计有关的影响因素。
学术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和交流行为对知识交流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知识需求者在平台上提问,其他用户分享相关经历和科研成果帮助其解决问题,而用户借助学术虚拟社区形成的长期有效互动是保证知识交流效果的重要前提。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知识共享和交流行为的影响因素:在知识共享研究中,Lee等提出由娱乐、声誉、学习、自我效能、互惠、信任等18个因素构成的影响因素模型。聚焦到具体方面,张鼐等从结构资本、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三方面构建了基于社会资本的影响因素模型,其中关系资本和认知资本都对知识共享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社会联系对成员的共同语言和共享意愿也具有正面意义。进一步地,蔡小筱探究了基于熟人关系的知识共享行为,提出认同感、信任和自我效能等个人心理因素产生积极影响,人情互惠规范、个人形象和声誉、风险等外在环境因素则产生阻碍作用。在知识交流行为研究中,Yan和Zhang提出不同学术影响力机构中的用户有不同的表现,高学术影响力机构的用户在交流过程中具备优势且更受欢迎,中等学术影响力机构的用户积极寻求信息,低学术影响力机构的用户则相对不活跃。相较而言,周鼎等构建的多维模型涵盖的影响因素则更加全面,在技术、社交、用户和在线知识交流四维模型中,社区环境、学习环境和社会效用会对知识交流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也有学者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程度划分,如孙富杰将用户满意度和激励因素视为主要因素,有用性、信任度和愉悦性为次要因素,个人动机、社会影响和易用性则为相关因素。上述研究均从正面探索促进知识共享和交流的因素,而发掘阻碍因素对于提升知识交流效果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张帅等通过内容分析梳理出学术虚拟社区中用户社交不足的关键影响因素:个体意向因素包括学术资本、主观规范、分享意识和时间精力;平台客观条件包括学术声誉机制和后发劣势;信息因素包括信息效益、隐私信息和专业知识。另外,知识隐藏意愿、版权问题、信息规避行为等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知识交流效果的提升。
科研人员在学术虚拟社区的合作成为激发思维、创新研究的重要来源,对提升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对科研合作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如谭春辉等通过分析质性访谈数据构建影响因素模型,其中自我效能、群体认同、社群影响、互惠均正向影响合作意愿,合作意愿与合作行为正向相关,激励机制和系统易用性对合作行为同样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利用深度访谈数据,王仙雅对影响因素进行了区分,指出社区吸引力是外部驱动因素,求助型互动和研讨型互动是社区互动因素,体验感提升是内部驱动因素。外部驱动因素既可以直接促进合作形成,也可以通过影响社区互动和内部驱动因素间接促进合作形成。聚焦于更细致的内容,Rodrigues等指出研究兴趣的存在和预期生产率的提高是研究人员积极与他人进行科研合作的重要原因,同时学者们通过交流合作习得新技术,合作也使其更易获得基金支持。Mohdeb等则关注合作者间的连接强度,通过构建并验证连接强度模型得出,合作者间的学术亲密程度和其在合作中的科学贡献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其科学协作关系。以上研究忽略了科研人员间合作关系网络的影响作用,王文秀等则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深入挖掘用户评论和回复数据,并构建科研人员关系图谱。网络度数、平均路径长度、中心性等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平台关键用户是促进知识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人员间强弱关系的合理开发是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重要条件,用户关系网络的紧密和完善是知识交流效率得以提升的重要保证。此外,Jiang等利用ResearchGate平台上学者间的关系网络构建了学术虚拟社区信息传播模型,通过分析信息在网络中的流动趋势和传播概率可以充分挖掘平台上的知识交流规律。考虑到科研协作过程中的学科交叉与地域交叉,叶光辉等融合了学科交叉和地域交叉测度指标,分析其对科研协作知识交流网络特征形成的复杂影响过程。结果表明,在科研协作知识交流网络中,地域交叉在科研协作早期发挥着关键作用,而在交流网络的发展阶段,学科交叉逐渐成为网络的核心纽带。
学术虚拟社区平台自身的管理能力和功能设计是知识交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备易用的功能设计和便捷高效的操作流程不仅为用户的知识交流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还有利于改善用户知识交流效果和持续使用意愿,因而学者也针对影响知识交流效果的平台管理能力与功能设计进行了研究。皇甫军从平台整体功能出发,分析了信息功能、合作功能、凝聚功能和管理功能对知识交流行为(即关注、互动、学术分享和科研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信息功能利于增强学术分享,合作功能对各种行为的影响较小,凝聚功能对学术分享与科研合作的作用较大,管理功能同样有助于增强学术交流。更进一步地,Kumar通过比较分析ResearchGate、Academia.edu、Mendeley和Zotero四大主流网站的功能,发现服务性能、输出功能、隐私设置、文本显示、书目特征的可用性等均会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进而影响整体知识交流效果。聚焦于平台的激励政策,施涛和姜亦珂指出外在激励有助于提高知识交流的外在收益,使得复制型知识贡献数量显著增加;内在激励则有利于提高成就感、自主感等内在收益,从而增加创作型知识贡献行为,提升平台知识质量和交流效果。从平台满足科研需求出发,韩文等将科研活动中的需求归纳为自我推广、学术成果管理、科研人员交互、科研动态实时推送,指出资源聚合能力、交流时效性和推动学术合作的能力、学术资源管理功能、学者能力评价指标等均对知识交流效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上述研究不同的是,龚花萍等从平台的知识交流服务能力评价出发,构建了在线学术社区知识交流服务能力成熟度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型囊括了知识检索能力、资源评价能力、知识保护能力和社区运营能力4项一级指标和19项二级指标,较为全面地纳入影响学术虚拟社区知识交流的各项功能。也有学者针对具体平台进行分析,如许林玉和杨建林分析“经管之家”的用户行为数据后得出,平台用户访问量、论坛币、活跃度以及好友数量对知识共享数量有正向影响,而论坛币、活跃度以及好友数量对知识共享质量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另外,ResearchGate平台自身构建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指标RG指数也受到了关注,学者们针对指标间关系、评价结果准确性等问题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RG指数可以有效反映用户的参与程度,平台开发合理的指标有利于激励用户上传学术成果、分享学术资源,增加其学术影响力的同时提升知识交流效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