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姚氏学》以史料丰富、体例整饬、观点鲜明著称,被同时期学者誉为“百年后,当独为学《易》者宗矣”。今人研读汉《易》,由此书入手,可事半功倍。
《周易姚氏学(外二种)》是清代姚配中《周易姚氏学》《周易通论月令》《一经庐文钞》三书的整理合刊。其中,《周易姚氏学》十六卷,该书注释《周易》,先选取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载汉易诸家之说,称为“注”;之后加以发挥阐释,称为“案”;其间有大量夹注,姚氏以申己意所自出,补《集解》之不详。姚氏解《易》的主要特点是以汉儒郑玄为主,郑学未备者,则取荀爽、虞翻诸家以补之,由卦象以求义理,一洗附会穿凿之陋。《周易通论月令》是用《周易》解释《月令》,用天地消息之气和王者顺时布政验证《周易》之精微无间。《一经庐文钞》是姚配中研治经学的短札,内容涉及《周易》《毛诗》《尚书》《周礼》《春秋》《四书》《老子》等,可以看出姚氏治学以《周易》会通诸经的特点。
版本方面,《周易姚氏学》以道光二十五年《一经庐丛书》木活字本为底本,以光绪三年湖北崇文书局木刻本、清光绪十四年江阴南菁书院木刻本等为校本。《周易通论月令》以《一经庐丛书》本为底本,以《聚学轩丛书》本为校本。《一经庐文钞》以《一经庐丛书》本为底本,以曹元弼《周易学》为参考本。各版本有关重要序跋和整理者编订的《姚配中年谱》附在书末。
《周易姚氏学》十六卷,《周易通论月令》二卷,《一经庐文钞》无卷数,清姚配中撰。姚配中(一七九二—一八四四),字仲虞,安徽旌德人,嘉、道间诸生。弱冠之年,已博览经史,旁通百家,尤嗜《易》学。平生治《易》之余,又喜琴、书之学,著有《一经庐琴学》二卷、《书学拾遗》四千余言。卒年五十三。
嘉庆十九年(一八一四),仲虞年二十三,于金陵(今南京市)尊经书院得识包世荣。包氏劝之曰:“《易》者,五常之原,而寡过之要。学之,达足以善天下,穷亦足以善其身。学以专成,以广废,慎毋泛骛为也。”仲虞深以为然,遂立志专心治《易》。此前惠栋学宗汉《易》,作《周易述》、《易汉学》。张惠言踵继其业,专据虞翻注作《周易虞氏义》。惠、张二人张汉《易》之帜,开风气之先,一时为乾嘉《易》学之巨擘。仲虞始善张惠言之学,然意犹未足,遂精研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尤注意于郑玄、荀爽、虞翻三家之注,以为郑注优于荀、虞,乃以郑学为主,参以汉魏经师旧说,作《周易参象》十四卷。又为论十篇,说其通义,附于编后。孙星衍见之,叹为绝学复明。包世臣读后,亦叹为绝业。
嘉庆二十二年,仲虞年二十六,乃游学扬州,常与刘文淇、包世臣、包世荣、包慎言、刘宝楠、薛传均、梅植之、柳兴宗等十余名学者相互切磋,获益良多。于是约烦就简,改其体例,更《周易参象》十四卷为《周易疏证》十六卷。“每卷脱稿,必与孟瞻校之,诸友讨论之”。自嘉庆十九年至道光元年(一八二一),“稿凡四易,时经七载,风雨寒暑无间而书成”。包世荣曰:“仲虞书行于今世,自不及张先生之盛。百年后,当独为学《易》者宗矣。”遂为之序。可见此书有集思广益之美,非闭门独造而成。
道光二年,仲虞年三十一,乃自扬州归籍,以教授乡里为生。此后二十年间,复修润原书,精益求精,删削至什之七八。又删《说通义》之十篇为三,移冠编首,以为序。更书名曰《周易姚氏学》,是为定本。其体例先以前儒之注,其义未备者附加案语。道光二十四年,仲虞卒。次年,其弟子汪守成始醵金刊行。是知《周易姚氏学》乃仲虞毕生之作。宋翔凤称为“绝去依傍,独探本元,百里一贤,下观千古”。
通观《周易姚氏学》全书,约有如下特点:
一、取法汉《易》,以郑为主。仲虞深受乾嘉学风熏陶,讲究实事求是之旨,不喜宋、明儒者言《易》尚义理、黜象数之习,故其解《易》惟参以汉、魏、隋、唐及清乾嘉以来诸经师旧说,不取宋、元、明儒者一句一字。所用《易》例,皆取法汉、魏,以郑玄为主,兼及荀爽、虞翻、京房、马融、陆绩、宋衷、干宝、蜀才等十余家之言,以郑、荀、虞三家为最多。虽尚郑学,独不取其爻辰之说。偶引京房故训,亦不及其八宫、世应、游归之例。分判之严,取舍之精,于此可见。
二、象数义理,融为一炉。该书于《易》溯本追源,极重汉《易》象数之例,然非即象言象,即数言数,乃由卦象以求义理,即以天地阴阳消息之象数,明道德性命中正之义理,而一归于修齐治平之践履。理气象数,融会贯通,自成体系,而无穿凿附会之迹。宋、明儒者所言之义理,实亦含摄其中,特为说不同,而渊源有自,直接文、孔,故无空虚、偏失之弊。
三、群经互证,经史合参。该书广引《诗》、《书》、《礼》、《春秋>诸经及《四书》之言,相互印证,以求该洽。所引尤以《四书》为多,《四书》又以《中庸》为最多。又援引文王与纣之事及汉、魏、六朝之史籍,经史合参,以史证经。皆随文称义而引,故要而不繁,精而不杂。
四、兼采诸子,不涉占验。该书亦重周、秦诸子百家之说,下及两汉诸儒之著,即《易纬》、《周易参同契》诸书,无不博征广引,以证经旨。惟征之博而择之精,用之慎而辨之明,是在读者自识。仲虞俨然以《周易》经传为文王、孔子诫勉垂教之作,以为“学《易》所以学为圣也”,故解《易》惟以象数义理为要,不涉占验之说。其释《系辞传》所言“玩其占”,亦以极数知来、至诚前知为本,其意乃谓先事为后事之师,观诸往事,而知来事。读是书者,尤当注意于此。
自《易》学史观之,此书乃乾嘉汉《易》集大成之作,其创获甚夥,略陈大端如下:
一、归宗易元。《易传》所谓“易有太极”及“乾元”、“坤元”,惠栋、张惠言已有贯通之说。至仲虞,尤力求精微通达,云:“太极者,一阴一阳之道也。”又云:“太极者,阴阳合德,合和之气,生万物者也。”此承汉儒之说,谓太极即道即气、能生万物。又云:“太极,元也。”“元者,二气之始,万物之元也。”又云:“元者,一也。一者,易也。”“元即易也。”“易者,天地之心,万物之原,而卦爻之主极也。”“太极分为乾坤,则乾得其阳,坤得其阴,皆太极之元也。”此贯通太极、易元、乾坤之说。仲虞不满张惠言“乾即太极,乾有元,坤无元”之说,而云:“合乾坤之元,谓之太极。”“太极函三为一,是曰元;分为二,乾得其阳,坤得其阴,故乾坤皆有元也。”进而又云:“元者,易之原也。”“六十四卦,皆自元来。三百八十四爻,阴阳各半,而元用之。”故仲虞解《易》,一卦一爻,一象一数,皆归宗易元,而无支离芜杂之失。有此一元整体观为统,使读者于大《易》哲理知有所归,而不必泥于象数。
二、严辨变化。仲虞以为“变、化之义各殊,变者九、六,化则阴阳。《易》注家以变为化之几,故总谓之变,后儒直以变为化,不复知有变之义”,故云:“《易》爻言变,故称九、六。九、六者,七、八之变,画之动者耳,非九即为阴、六即为阳也。”又云:“画者七、八,由七、八而变为九、六,是之谓变。由变而通阴阳,《易》乃谓为化。”又云:“既有现在之变,必有将来之化。由变推化,则九化为阴。”以例推之,亦当“六化为阳”。是谓变与化不可混同,“变”谓变动、渐变、量变,如少阳渐变可至太阳,虽有变动,而仍为阳;少阴渐变可至太阴,虽有变动,而仍为阴,故爻亦不化。若以数言之,则所谓变者,阳进由七而九,仍为阳;阴退由八而六,仍为阴,“非阴变阳、阳变阴之谓”。而“化”谓转化、突变、质变,如阳极于九则转化为阴、阴极于六则转化为阳,故阳爻化阴爻、阴爻化阳爻。爻不化,则卦亦不变;爻化则卦亦变。基于此变与化之分辨,仲虞以为“卦画者,元之象也。爻者,言乎变。九、六者,画之变也。”“元发为画,画变成爻,爻极乃化”。是将一画所象征之义,区别为本初、变动、转化三种阶段或状态。此在解释卦爻辞时,必当先审画之所象征之义为何种阶段或状态,而后可确知辞之所指。此诚发前人所未发,而千古聚讼之疑可得一朝冰释。
三、卦成既济。李鼎祚《周易集解》间录有虞翻所言“成既济定”之例,千余年来为学者所忽,直至惠栋、张惠言始昌明其义。仲虞则大申其说,以为“既济者,太极之象,溯其始曰太极,言其终曰既济”。“乾坤相通,成既济,一阴一阳,阴阳和,六爻正,故‘利贞’”。是谓“利贞”乃“利成既济”。故云:“六十四卦极于既济,天地人之极也。”“每卦必成既济,反之正也。”又云:“阴阳会合往来,成六十四卦,卦皆成既济,一阴一阳乃一定之位。”是知爻之当位、失位及之正诸例,皆由既济而来。故仲虞解六十四卦,无一不用成既济定之例,以为“卦成既济,礼之一定,事之终也”。“卦之必成既济,动之必归典礼也”。是亦大有裨益于贯通经旨、以明政教者。
《周易通论月令》乃仲虞据《周易》解《月令》。初成于道光七年,名曰《月令笺》,凡五卷。后复绎其纲领,名曰《周易通论月令》,凡二卷。该书合天象人事而通论之,实则以天地消息之气及王者顺时布政,以验《易》之精微无间,汉孟喜《六日七分卦气图》,至此而获大明。《一经庐文钞》乃仲虞平生治经之散文集,其《赞道》、《通德》、《中庸说》、《释才》诸篇,皆以《易》会通诸经,足见其学一以贯之之旨。
《周易姚氏学》初刊本为道光二十五年《一经庐丛书》本,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及三年湖北崇文书局又先后重刻,光绪十四年江阴南菁书院又重刻,收入《皇清经解续编》。光绪十五年上海蜚英馆据南菁书院刻本出版石印本。至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商务印书馆又据南菁书院刻本出版铅印句读本。二○一七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儒藏》精华编第十一册所收周玉山点校本。《周易通论月令》初刊本为道光十四年《一经庐丛书》本,后光绪间贵池刘世珩又重新校刊,收入《聚学轩丛书》。此外,光绪八年蛟川张寿荣将《周易姚氏学序》之三篇即《赞元》、《释数》、《定名》单独刻印,名曰《姚氏易学阐元》,收入《花雨楼丛书》。此书与前二书初刊本后皆收入《续修四库全书》。《一经庐文钞》初刊本亦为道光间《一经庐丛书》本,二○一○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收入《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出版。此次将《周易通论月令》、《一经庐文钞》附于《周易姚氏学》之后一并点校出版,以飨学林。《姚氏易学阐元》仅录其跋,以免重复。
点校期间,汕头林正焕先生慷慨捐资五万以助搜购古籍资料之费,在此谨致谢忱。舛讹疏漏之处,诚望方家教正。
癸卯八月,镇原何伯勤识于潜夫阁。
周易姚氏学
清故文学旌德姚君传
宋题辞
包序
朱序
醵刊一经庐丛书记
周易姚氏学序
赞元第一
释数第二
定名第三
周易姚氏学卷第一
周易上经彖上传象上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二
周易文言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三
周易上经彖上传象上传文言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四
周易上经彖上传象上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五
周易上经彖上传象上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六
周易上经彖上传象上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七
周易上经彖上传象上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八
周易上经彖上传象上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九
周易下经彖下传象下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十
周易下经彖下传象下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十一
周易下经彖下传象下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十二
周易下经彖下传象下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十三
周易下经彖下传象下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十四
周易系辞上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十五
周易系辞下传
周易姚氏学卷第十六
周易说卦传
周易序卦传
周易杂卦传
周易通论月令
叙
陈序
宋序
周易通论月令序
周易通论月令卷第一
周易通论月令卷第二
跋
跋
一经庐文钞
赞道
通德
中庸说
释才
诗序说
包氏诗学序
关雎说
关雎传说
毛郑昏期戏难包季怀
六宗议
荥波郑义
与柳宾叔论坤元为冢宰书
答柳宾叔论鼎卦亨饪也书
再答柳宾叔
与凌晓楼论公羊诸侯亲迎越竟书
与柳宾叔论诸侯亲迎越竟书
韩信论
读老子
书老子体道章后
跋包慎伯先生艺舟双楫述书后
汪期揲古鉴铭
砚说
唯我知我图序
画竹说
四子书道德仁义说
附录
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论姚氏易学例
复礼堂述学诗卷一述易节录
易学阐元跋
姚仲虞梅藴生合传
姚配中先生年谱
编纂年谱参考文献
编后记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