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成书于一九一九年,是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整个故事,情节取材于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高更的生平。“月亮”是远大理想的象征,而“六便士”则是蝇头小利的象征。一个人是抬头望月,志存高远,还是低头看地,追逐小利,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作者通过天才艺术家与他力图逃离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深入探讨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以及艺术家与社会、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和相互作用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本书译者谷启楠,系南开大学英语系教授,多年从事英美文学、加拿大文学的翻译和研究,译有《达洛维太太》《幕间》等。本版《月亮与六便士》由译者序及《月亮与六便士》正文组成,以小开本形式排版,字号适中;正文用纸柔和护眼,质地细滑。封面精美,装帧精致,便于随身携带、轻松阅读。
说实在话,我刚结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时,一点儿都没看出他跟常人有什么不同。然而现在,谁都不会否认他的伟大。我所说的“伟大”,不是指幸运的政治家或立功的军人的那种伟大;那种伟大与其说是个人的特质,不如说是其所处地位的特质;而境况一旦改变,那种伟大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人们常常认为,下野后的首相不过是个自视甚高、善于辞令的演说家,而退役的将军不过是市镇上一个温顺的英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伟大却是真实的。你也许不喜欢他的艺术,但无论如何不能不对他的艺术产生兴趣,给予尊重。斯特里克兰既让人烦躁不安,又具有吸引力。他被人当作笑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为他辩护不再是怪癖的表现,赞扬他也不再是悖谬的表现。人们接受了他的缺点,认为是对他优点的必要补充。诚然,他的艺术地位仍可讨论,赞赏者的吹捧与贬损者的诋毁同样变化无常;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他确实有天才。在我看来,艺术中最有趣的现象就是艺术家的个性;如果艺术家个性突出,他即使有一千个缺点我都愿意原谅。我认为,委拉斯开兹委拉斯开兹(1599—1660),17世纪西班牙的主要画家,被认为是西方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是比埃尔·格列柯格列柯(1541—1614),祖籍希腊开平岛,生于威尼斯共和国的克里特岛,后来成为西班牙最伟大和最独特的画家之一。更优秀的画家,可是他的画见得多了,对他就不那么赞赏了;而那位性感的、富于悲剧性的“克里特人”格列柯,则把自己灵魂的奥秘奉献给了世人,像奉献永久的祭品一样。艺术家——画家、诗人或音乐家——用自己崇高的或美丽的作品装点生活,满足人们的审美感;但这与人的性本能相似,有其粗野的一面:艺术家也把自己作为更伟大的礼物奉献在你的面前。探寻他的秘密恰如阅读侦探小说那样让人着迷。艺术家的秘密是一个谜,具有宇宙万物的优点——没有谜底。斯特里克兰最不起眼的作品透出一种奇特、痛苦和复杂的个性;肯定是这种个性,让那些不喜欢他的画的人不能无动于衷;也正是这种个性,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对他的生平和性格才那么感兴趣。
斯特里克兰去世四年之后,莫里斯·于雷才在《法兰西信使》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挽救了这位鲜为人知的画家,使他不至于湮灭,同时也开辟了一条道路,让后来那些多少有点循规蹈矩的作者们有所遵循。在很长的时间里,法国没有一个艺术评论家像于雷那样享有无可争辩的权威地位,而且公众不可能不受他的论断的影响;尽管那些论断看似言过其实,但后人的评判证实了他的评估是正确的,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名声已经牢固地建立在于雷评论的基础上。斯特里克兰声名鹊起,成了艺术史上最浪漫的事件之一。可是我不想评论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画作,除了那些与他性格有关的。有画家傲慢地说:外行人根本不懂绘画,要想表达对画家作品的喜爱,最好的方法是保持沉默并且掏出支票簿;我不同意他们的说法。他们把艺术视为手工艺品,认为只有工匠本人才能完全理解,这是一种荒谬的误解。艺术是情感的表达,而情感的语言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可是我承认,缺乏实际绘画技法知识的评论家常常无法对绘画作品做出真正有价值的评论,而我就是一个极不懂绘画的人。幸运的是,我用不着冒风险探索,因为我的朋友爱德华·莱格特先生不仅是令人爱慕的画家,而且是能干的作家,他在一本小书《一个现代艺术家: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画作点评》,爱尔兰皇家学院会员爱德华·莱格特著,马丁·塞克尔出版社,1917年版。 ——作者原注里已经详尽地探讨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画作。这本书的文风堪称范例,总的来讲,这种文风在英国已不像在法国那样受青睐了。
莫里斯·于雷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里概括了查尔斯·斯特里克兰的生平,文章经过精心策划,目的是吊一下好奇的读者的胃口。尽管于雷怀着对艺术无偏见的热情,真心想让有识之士注意到这位最具创新精神的天才,但他是个非常精明的记者,不会不知道利用“人的兴趣”更容易达到目的。所有过去接触过斯特里克兰的人——在伦敦结识他的作家们、在蒙马特高地蒙马特高地,法国巴黎的一个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曾有多国艺术家在此聚居。的咖啡馆里遇见过他的画家们——都惊喜地发现,他们当时见到的那个普通的失意的画家,竟然是个真正的天才,与他们有过交集。于是在法国和美国的杂志上出现了一系列文章,有对斯特里克兰的回忆,也有对他的赞赏,那些文章增加了他的知名度,虽给好奇的公众提供了情况,但没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这一题材很受欢迎,因此勤于钻研的魏特布雷希特-罗特霍尔兹才得以在他那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专著《卡尔·斯特里克兰:生平与作品》,胡戈·魏特布雷希特-罗特霍尔兹博士著,莱比锡:施温格尔与哈尼施出版社,1914年版。(德语中的“卡尔”相当于英语中的“查尔斯”)——作者原注里开列出他所引用的诸多文章的清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现代作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毛姆,对于他直言不讳、毫无矫饰地讲故事的能力,我是无限钦佩的。”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
“他(毛姆)观察的广度以及乐于探索禁忌的道德领域给英文小说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发条橙》作者
“(毛姆)这个我们时代里最世故的小说家,着迷的却是那些抛弃世界的人。”
——英国评论家希瑞尔·康纳利
“毛姆的每一句话都是时代的金句。”
——作家毛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