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经典,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论语》较全面地记录孔子(前551-前479)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及著名门徒的言行,语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迂徐含蓄,内涵丰富,用意深远。研读经典,了解传统,吸收传统的精粹,非常有价值。
此次收入“人文经典文库”,以小开本形式排版,字号适中;正文用纸柔和护眼,质地细滑。封面精美,装帧精致,便于随身携带、轻松阅读。
子禽问于子贡曰〔1〕:“夫子至于是邦也〔2〕,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3〕?”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4〕?”
【今译】
子禽问子贡:“我们老师每到一个诸侯国,一定会了解那一国的政事,是他自己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来了解政事的。〔也可以说是求来的,但是,〕老师求得的方法,大概与别人求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注释】
〔1〕子禽:姓陈,名亢(kànɡ抗),字子禽。一说,即原亢。陈国人。孔子的弟子(一说,不是孔子的弟子)。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岁,生于公元前520年,卒年不详。
〔2〕夫子:孔子的弟子敬称孔子。古代凡做过大夫官职的人,可称“夫子”(孔子曾任鲁国司寇)。邦:诸侯国。
〔3〕抑与之与:“抑”,连词,表示选择,“还是……”。“与之”,给他。最后的“与”,同“欤”,语气词。
〔4〕其诸:或者,大概。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1〕,可谓孝矣。”
【今译】
孔子说:“〔看一个人,〕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坚持的准则,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做到了孝。”
【注释】
〔1〕三年:按照周礼的规定,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这里也可指一段较长的时间,或多年以后。
有子曰:“礼之用〔1〕,和为贵。先王之道〔2〕,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3〕,亦不可行也。”
【今译】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遇事做到〕和谐为可贵。古代贤王治理国家的方法,可贵之处就在于此。小事大事,都依着这个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不用礼来调节和约束,那也是不可以的。”
【注释】
〔1〕礼:指周礼。周代先王留下的仪礼制度。
〔2〕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的贤王。
〔3〕节:节制,约束。
有子曰:“信近于义〔1〕,言可复也〔2〕。恭近于礼,远耻辱也〔3〕。因不失其亲〔4〕,亦可宗也〔5〕。”
【今译】
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这种符合于义的信约诺言,才能去实践、兑现。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做,〕就能避免耻辱。所依靠的,应当是亲近自己的人,〔只有这些人〕才是可尊崇而靠得住的。”
【注释】
〔1〕近:符合,接近。义:合理的,有道理的,符合于周礼的。
〔2〕复:实践,实行。
〔3〕远:避免,免去。
〔4〕因:依靠,凭借。
〔5〕宗:尊奉,尊崇,可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1〕,可谓好学也已。”
【今译】
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享受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向有道德的人看齐,时时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这样做,〕就可以说是一个好学的人了。”
【注释】
〔1〕就:靠近,接近。
言
学而篇第一
为政篇第二
八佾篇第三
里仁篇第四
公冶长篇第五
雍也篇第六
述而篇第七
泰伯篇第八
子罕篇第九
乡党篇第十
先进篇第十一
颜渊篇第十二
子路篇第十三
宪问篇第十四
卫灵公篇第十五
季氏篇第十六
阳货篇第十七
微子篇第十八
子张篇第十九
尧曰篇第二十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论语》,愈看愈见滋味出。
孔子言语一似没紧要说出来,自是包含无限道理,无些渗漏。
——朱熹
《论语》主要特点则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媒体及专业机构推荐:
“阅读《论语》推荐扩展书单十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