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煮散的历代临床应用研究
0.00     定价 ¥ 150.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030821409
  • 作      者:
    朱向东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8-01
收藏
荐购
内容介绍
《煮散的历代临床应用研究》主要包括煮散的研究进展、源流研究、临床运用研究(宋代以前、宋代及宋代以后)和关于现代恢复煮散的思考四部分内容,从社会历史背景、煮散的特点、不同历史时期的制药技术工艺发展及临床应用需要等方面,系统挖掘探讨了煮散发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的历史脉络,分别以宋代以前、宋代及宋代以后为时间分割点探讨了其临床运用规律,并对恢复现代煮散提出新的思考。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煮散在节约药材、提高药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煮散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煮散的历代临床应用研究》通过梳理煮散的历史脉络和临床应用经验,旨在为现代中医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同时,也期望《煮散的历代临床应用研究》能够激发广大中医药学者和爱好者对煮散这一传统用药方式的关注与重视,共同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展开
精彩书摘
**章煮散的研究进展
  “煮散”一词始见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如“续命煮散”“茯神煮散”,以别于汤剂和细末冲服之散剂。关于煮散的概念,据《中药药剂学》记载:“中药煮散是汤剂之一种,乃药材粗颗粒与水共煮去滓*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为方便统计,将“去渣”“去滓”“去柤”统一表述为“去滓”。取汁而制成的液体药剂[1]。”方廷铁[2]认为正确的表述应当是:“煮散是将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匀而制成的粗末状内服散剂。使用时加水煎煮,去渣取汁服用。”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以“煮散”为主题,检索到研究煮散的文章527篇;以“煮散”为篇名,检索到研究煮散的文章248篇;从文献报道分析,中药煮散,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中医药学者开始进行研究和关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早从实验角度探讨了煮散能节约药材,提高疗效。从历年发表文章的数量来看,煮散越来越受医家的重视,其中,20世纪60年代,发表探讨煮散文章4篇;20世纪70年代发表探讨煮散文章5篇;20世纪80年代发表探讨煮散文章36篇;20世纪90年代发表探讨煮散文章65篇。2000年至2024年6月共发表探讨煮散文章412篇。可见,关注煮散的医家或者学者越来越多。从发表研究煮散的文章类型看,从文献角度探讨煮散的文章有104篇,从实验角度研究煮散的文章有45篇,从临床角度研究煮散的文章有29篇,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一、煮散的应用研究现状
  文献研究方面,医家和学者主要开展了煮散的文献考证、挖掘和整理,研究范围和关注的问题较多,如宋代为何盛行煮散、明清后煮散为何会衰落、煮散的适应病证、煮散的临床应用(包括煮散剂量、服量)等。很多学者结合煮散特点和优点,提倡应将煮散大力发扬,亦有部分学者提出了煮散也有很多缺点。总体来看,煮散的文献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煮散的临床运用规律研究
  1.煮散服用方法研究
  煮散,从煮服方法来看,有去滓服用和连滓服用两种,即粗末入煎去滓服用、细末煎后连滓服[3],还有空心、食前温服等方法。去滓的方法有“澄清”“绵滤去滓”等[4]。
  2.煮散服用量、服药时间及服药间隔时间研究
  方剂的服用量包括整方用量、每服量、日服量。一张处方的用量称为整方用量,患者每次服用的药量称为每服量,每日服用的总药量称为日服量(即每服量×日服次数)[5]。《伤寒杂病论》中,关于每服量,有明确说明,如有服1升、1.5升、8.3合、8合、7.5合、7合、6.7合、6合等多种情况[6];就服药时间而言,有平旦服、先食服、病发前服、昼夜服等不同情况;就服药间隔时间而言,如大建中汤“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大黄附子汤“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分温三服,半日服尽”,麻黄升麻汤“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7]。
  3.煮散煎煮液量、日服次数研究
  煮散在《薛氏医案》中占一定比例,为其常用临床剂型之一,用量大多恒定在6~15克[8],且与方中药味数多寡无关,但与疾病有一定相关性,即病重则量大,病轻则量小[9]。方药的整方用量、每服量与日服量是不同的,一剂药可以一日服,也可以二日服,甚至多日服[10]。另外,一日可以服一剂药,也可以服两剂药,甚至服多剂药。此外,整方用量与每服量也不同,一剂药可以一次服完,也可分多次服。以《伤寒杂病论》为例,就汤剂日服次数而言,有日一服、日二服、日三服、顿服、日夜连服、日五服、日六服、日十服、少少含咽等多种情况[11]。
  4.煮散方剂量单位研究
  煮散方剂量单位有两、升、三指撮、方寸匕、刀圭等[12]。
  5.煮散的溶媒选择研究
  煮散的溶媒涉及水、酒、醋、米饮、茶、盐水等,这些主要是根据中医理论进行选择,还应该结合制剂学和化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13]。
  6.煮散的制备工艺方法研究
  粉碎加工方法包括捣、锉、碾、切、槌、研、杵、捣罗为散、捣研为末、捣筛为粗散、捣细罗为散等[14]。
  7.煮散所用药材颗粒度
  傅延龄团队考证认为煮散所用药材颗粒度以2~4毫米*理想[12]。
  8.煮散与病症的相关性研究
  对宋代以前医籍中的煮散剂进行整理,发现此剂型多用于急证、发作性疾病和病程较长的慢性病[4]。古人在治疗如剧烈疼痛、脑卒中等急性病证时多用煮散以救急救险;在治疗如癫痫发作、精神性疾病发作、疟疾发作等发作性疾病时用煮散以备不时之需,便于随发随用。而对于治疗病程较长、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用煮散不仅可方便取用,提高患者的依从性,而且能大大减少药量,节约成本[15]。
  9.煮散剂的储存研究
  煮散剂的储存可分为阴凉通风处储存、分隔*立包装储存。药物加工成末后需要储存以备用,尤其是病程较长的慢性病或发作性疾病,需要经常定时或不定时服药,因此更需良好储存条件以方便随用随取。其储存方式多为放在皮囊、韦囊或绛囊等囊类之中,置于高凉处存放,类似于干燥通风之处[8]。
  10.适用于煮散使用的药物种类研究
  矿石、介类等质地较硬,不容易煎煮的药物适合制散,而虫类药、名贵中药材更适合制散,以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节约药材[16]。
  11.煮散的煎煮程度、火候及方法研究
  《元亨疗马集》记载有煎服、煎三沸、煎三五沸、煮服、煮粥、煨服、加引药同煎、煎后冲引药服、另包冲服、引药后下、研兑、酒水同煎等[17]。
  12.煮散在临床应用的宜忌
  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中注明不能作煮散的汤方有干姜附子汤、升麻汤等16*,但未阐明不能采用之原因;酌情而定者,有大陷胸汤、小承气汤、抵当汤等,一是考虑患者之病情、体质等诸因素,若体质弱、病情较轻,可取煮散,以利用其用药量少、药力较缓等特点,避免药力大且性猛,减少有误正气甚酿不良后果之忧[18];二是为考虑节省药物所致,如《伤寒总病论》中的小承气汤、抵当汤、大陷胸汤。
  (二)煮散的优点研究
  学者和医家从多个角度对煮散的优点进行了研究,并大力倡导开发应用及推广使用煮散,其主要观点如下。
  1.方便使用和交流
  煮散采用顿服、煎煮时间短、方便快捷取药,而且大多数为固定处方,可供大量生产,临时取用,实属成药范畴,非常适用于急症[19],《圣济总录》则认为临证遇“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久病痼疾,须散以渐渍”,煮散制作简便,只需把药物制成粗末或细粉,混合均匀,分装成袋即得[20]。煮散用量小,包装体积小,便于携带与服用,从而可保证治疗的连续性,亦适宜小儿服药。
  2.节省药材和能源
  煮散简化了有效成分的浸出条件,易于煮出或浸出有效成分。中药磨粉应用,简单方便,而且小颗粒状的药物和水接触面大,受热均匀,其有效成分容易释出,可提高药物的利用率,药效也好,同时药物的用量相应减少,有利于节省中药资源,缓解药材供应紧张局面,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21]。方廷轶认为,以银翘散治疗感冒为例,其用量仅为全方饮片量的1/5左右。吴玉成等[22]则认为采用煮散可节省药材1/3~1/2量,并可达到或超过原方全量汤剂的治疗效果。有人对四物汤、泻心汤和四逆汤3方,以饮片全量与1/3饮片量的煮散作比较,发现煮散剂较汤剂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中四物汤总糖量提高1.11倍,泻心汤总蒽醌量提高1.47倍,四逆汤总生物碱量提高1.27倍[23]。以上研究均发现煮散有效成分溶出率高,能节省药材。煮散保留了汤方特色,而较之汤剂,在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节省药材、降低成本等方面又具有极大的优越性,故值得开发利用。而庞安时在《伤寒总病论》卷六中则提出,煮散的省药程度并非完全一致,其用量大致相当于汤剂的1/5~1/2。名老中医蒲辅周曾感触良深地说:“药味多,用量大,花钱多,疗效就好的说法是一种偏见,疗效并不一定与用药量的大小因素成正比。”他认为,药量超过身体承受的限度则伤害人的正气(抗病能力)和胃气(消化功能),倘若用得适当,药量小亦甚为有效。因而,蒲辅周在治疗慢性病甚至某些危急或疑难病症时均竭力提倡煮散剂型。临床与实验研究证明,煮散的推广使用,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率、节约药材、降低成本和方便患者,皆具有极大的优越性。特别是当今药材资源紧缺,开发利用煮散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仝小林教授团队考证:煮散可有效地节省药材1/3以上,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药物实验、临床观察及蒲辅周老先生的用药经验上,都表明煮散较传统饮片节省药材,若以煮散代替汤剂应用可节省1/3以上的饮片用量。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国中药饮片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22年中药饮片市场规模已达到较高水平,接近2000亿元,并实现了显著的同比增长;2024年,中药饮片市场规模已进一步增长至2764亿元。 以此计算每年至少可节省药材120多亿元,同时也能为我国的医疗保险节约开支。尽快地推广使用中药煮散剂,使之成为临床的常用剂型之一,可大大地缓解中药材的紧缺,让古老的煮散在现代中医临床上发挥新的作用。目前,我国有效耕地面积有减少趋势,而中药材的产量与耕地面积密切相关。受强劲需求的影响,中药材及饮片的需求大幅增长,如能按1/3~1/2有效节省药材,至2035年可节省1200亿~1900亿元。另外,制备煮散简便迅速,可节省3/4能源[24]。中药煎煮需要时间和热源,应用煮散可以大大减少煎煮时间,不仅方便了患者而且大大节省了能源[25]。
  3.煮散较饮片汤剂有特殊优势
  中药传统制剂——饮片汤剂,提取方式粗糙简单,煎煮过程中药材有效成分溶出率较低,有些煎煮不透的中药渣还含有不少药用成分被生生丢弃,一些医疗科研部门实地考察发现,饮片汤剂煎煮后废弃的残渣中,如茯苓、葛根等中心部分还是干的,党参、大枣等还有甜味,深感浪费之严重。所以饮片汤剂虽然有其优势,但严重浪费有限的中药材资源问题,值得重视。所有这些,都促使我们相关医疗科研单位对中药剂型改革加以探索和研究,煮散剂型的研究也应该受到重视。煮散的疗效与饮片汤剂相比,在某些程度上较饮片汤剂为好,如有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煎出;能较好地保留中药饮片挥发性成分;缩短煎煮时间,节省能源和煎药成本;携带方便,利于慢性病的急性期治疗;有利于某些疾病对赋型剂的选择。其性能稳定,副作用低微,剂量小而疗效显著,简便经济;较之袋泡剂,组方空间大,更能发挥传统汤剂灵活多变、适用范围广的特点[26];如与冲剂、口服液等现代新型口服制剂相比较,煮散则有制剂简便、生产成本低廉、不含任何辅料和添加剂等优越性。因此,煮散是一个具有很大开发利用前途的剂型[27]。尤其是所需设备条件不高,更适合医院制剂和中小型药厂生产。另外,与饮片汤剂比较,煮散能较好地保留挥发性成分、能够缩短煎煮的时间、有利于某些疾病对赋型剂的选择(传统剂型蜜丸以蜂蜜为赋型剂,糖尿病患者不宜服用,改成煮散则可广泛使用)[28]。煮散与饮片汤剂一样皆可以用于煎煮,能够同饮片汤剂一样辨证论治、三因制宜、加减方药用量,散的制备工艺和设备相对饮片、颗粒、胶囊、注射剂简单。以现今技术而言,汤剂亦很难制成成药市售,而煮散却可在固定处方的前提下利用现代技术制为成药[29]。
  4.煮散可促进中医药的规范化使用
  煮散能按剂分装,便于保管,可提高药房发药效率。散剂可实现工业化、机械化生产[30],药房发药可对处方即发,提高发药效率,又可从药材的净选、加工成饮片、保管等费工、费时、费力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煮散能促进医药的规范化,有利于中医临床疗效的总结、提高[31]。将质地坚硬、组织致密的根茎、木质类药材粉碎成能通过直径2~4毫米的铁筛的散剂。花、草、叶类及含淀粉、黏液质较多的药材则无须粉碎。
  5.煮散能充分体现中医个体化用药的特点
  煮散既保留饮片汤剂的特性又保证了质量,同时又体现了个体化用药的特色。煮散保持了传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煮散的研究进展 001
一、煮散的应用研究现状 002
二、煮散的实验研究概况 007
三、煮散的临床研究概况 010
四、煮散的现代开发研究 012
第二章 煮散的源流研究 019
一、煮散的起源 019
二、煮散的兴盛 022
三、煮散的衰落及饮片汤剂的回归 026
四、结论 030
第三章 宋代以前煮散的临床运用研究 033
一、研究方法 033
二、宋代以前煮散代表性典籍或方书选择 033
三、相关概念说明 034
四、煮散方的纳入依据 036
五、煮散方各时期的度量衡 040
六、宋代以前煮散的运用规律研究 041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煮散的运用规律分析 051
八、隋唐时期煮散的运用规律分析 060
九、讨论 069
十、结论 076
第四章 宋代煮散的临床运用研究 080
一、宋代煮散代表性典籍或方书选择 080
二、研究方法 083
三、宋代代表性典籍或方书中煮散的运用规律分析 084
四、宋代代表性典籍或方书分析 126
五、讨论 133
六、结论 141
第五章 宋代以后煮散的临床运用研究 144
一、宋代以后煮散代表性典籍选择 144
二、研究方法 147
三、宋代以后煮散的概况 147
四、宋代以后代表性典籍中煮散的运用规律分析 149
五、讨论 178
六、结论 183
第六章 关于现代恢复煮散的思考 186
一、历史上煮散经验可以借鉴 186
二、现代应大力倡导并恢复煮散剂型 186
三、煮散具有饮片和配方颗粒不具备的优势 186
四、煮散剂型应和饮片、配方颗粒并存 187
五、科技进步可有效解决煮散的弊端 187
后记 188
附表 18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