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精装 百年百部文学经典:咆哮了土地(塑封)
0.00     定价 ¥ 85.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6262209
  • 作      者:
    蒋光慈
  • 出 版 社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8-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咆哮了的土地》是蒋光慈的小说代表作,同时也是“红色文学经典”的开山之作。作品以大革命前后农村社会尖锐剧烈的阶级斗争为背景,以长篇小说的形式热情地表现农民的觉醒,再现了农民革命运动的过程,并预示着革命风暴之后的胜利前景。 本书讲述了在大革命的疾风暴雨中,共产党员、矿工张进德和出身地主家庭的革命知识分子李杰相继回到故乡,把新思想带给农民,在农村撒下反抗的火种,在沉睡的田野上掀起了一股革命风暴的故事。
展开
作者简介
蒋光慈(1901-1931),原名蒋如恒,又名蒋光赤、蒋侠生,字号侠僧,安徽霍邱人。1917年,蒋光慈进入芜湖省立五中学习,受早期革命者高语罕、刘希平等教师的启迪,阅读了《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书刊,接受了新思想。
但是,蒋光慈在读了无政府主义运动最高精神领袖和理论家的苏联克鲁泡特金、巴枯宁等人的著作后,又产生了无政府主义思想,他与许多同学组织了无政府主义团体“安社”,编印社刊《自由之花》,抨击军阀统治,鼓吹无政府主义。他还积极领导芜湖地区学生运动,任芜湖学生联合会副会长。
1920年,蒋光慈去上海,成为上海外国语学社首批学员,结识了陈独秀、陈望道等早期革命家,加入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他与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被派赴苏联学习。他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两次见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
1924年1月列宁病逝时,他专门写下了《哭列宁》的诗和散文,并在《新青年》发表《列宁年谱》,是较早宣传列宁著作的人。
1924年夏天,蒋光慈回国,任教于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倡导革命文学,先后发表《无产阶级革命与文化》《现代中国社会与革命文学》等文章。1925年冬,他写了一首歌颂五卅时期烈士的悼歌《在黑夜里——致刘华同志之灵》,歌颂工人运动领导人,控诉反动派暴行。1928年初,他与后来成为著名文学理论家阿英等人组织了“太阳社”,编辑《太阳月刊》《海风周报》《拓荒者》等杂志。
1925年,蒋光慈出版了描述贫苦农民少年经过曲折道路参加革命的《少年飘泊者》等中长篇小说,发表了革命文学的新诗《新梦》和谴责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赞颂革命人民的《哀中国》。1927年春,他完成了反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纪实小说《短裤党》,1930年11月发表了描述贫苦农民开展斗争的《咆哮了的土地》,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为长篇小说。《咆哮了的士地》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湖南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觉醒并反抗地主压迫的过程。这一时期正值士地革命兴起,农民运动与阶级斗争成为社会焦点,该作品通过对激烈的阶级矛盾描写,呈现了农民从自发反抗到自觉革命的转变,揭示了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尖锐对立,强调士地重新分配的社会正义性;通过李杰的形象,探讨知识分子改造自我、融入群众斗争的意义;通过武装斗争推翻旧秩序,呼应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需求。
展开
精彩书摘

这乡间依旧是旧日的乡间。
靠着山丘,傍着河湾,零星散布着的小的茅屋、大的村庄,在金黄色的夕阳的光辉中,依旧是没有改变一年以前的形象。炊烟随着牧歌的声浪而慢慢地飞腾起来,仿佛是从土地中所发泄出来的伟大的怨气一样,那怨气一年复一年地,一日复一日地,总是毫无声息地消散于广漠的太空里。乌鸦成群地翱翔着,叫鸣着,宛然如报告黄昏的来临,或是留恋那夕阳的西落。那树林葳蕤的处所,隐隐地露出一座楼阁的屋顶,那景象仿佛是这乡间的圣地,而在它周围的这些小的茅屋、大的村庄,不过是穷苦的窝巢而已。
一切都仍旧,一切都没有改变……
但是,这乡间又不是旧日的乡间了。
在什么隐隐的深处,开始潜流着不稳的水浪。在偶尔的,最近差不多是寻常的居民的谈话中,飞动着一些生疏的,然而同时又是使大家感觉异常有兴趣的字句:“革命军”……“减租”……“打倒土豪劣绅”……这些字句是从离此乡间不远的城市中带来的,在那里听说革命军快要到来,或者革命军已经到来了。
年老的乡人们听到了这些消息,也很对之注意,然而是别种想法: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世道又大变了!……年轻的乡人们却与他们的前辈正相反。这些消息好像有什么魔力也似的,使他们不但暗暗地活跃起来,而且很迫切地希望着,似乎他们将要从“革命军”的身上得到一些什么东西,又似乎他们快要赶赴欢娱的筵席——在这筵席上,他们将痛痛快快地卸下自己肩上的历年积着的重担,而畅饮那一种为他们所渴望的,然而为他们所尚不知道是什么滋味的美酒。
他们,年轻的人们,相互地询问道:
“快了罢?”
“快了,快要到了……”
从问话的人口中冒出“快了罢?”几个字来,这可听得出他是怎样热烈地希望着那一种所谓“快了”的东西。从回答者的口中冒出“快要到了……”的声音,令人又可以感觉到他是在怎样地得意。大家说完了话,或是在继续的谈话中,如果谈话的场所是在田野里,那他们便免不了地要向那树林葳蕤的处所,那高耸的楼房的屋顶默默地望着,或是很带仇意地溜几眼。
在那里住着这一乡间的主人,这一乡间的田地大半都是属于他的。在不久以前,乡人们,其间年轻的当然也在内,经过那一座伟大的楼房时,总不禁都要生起一种羡慕而敬佩的心情:“住着这一种房子才是有福气的,才不愧为人一世呵!……”但是在这一年来,他们的这种心情逐渐地减少了,好像有一种什么力量在主宰着也似的。尤其是在最近,青年人的心理变化得异常快,对于那座巍然的楼房不但不加敬慕,而且仇恨了。他们在田野间所受着的风雨的欺凌,在家庭中所过着的穷苦的生活,仿佛这些,他们很模糊地意识到,都是不公道的、不合理的,而这些罪源都来自那树林葳蕤的处所……
在最近的半月内,自从矿工张进德回到乡间之后,这一种不稳的空气更加激荡了。他随身带回来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言语,在青年们中间偷偷地传布着,大部分的青年们都受了他的鼓动。他所说的一切,就好像兴奋的药剂一样,让青年们都兴奋起来了。他说,现在是革命的时代了,农民们应当起来……他说,地主的,例如李敬斋的钱财、田地,都是农民为他挣出来的,现在农民应当将自己的东西收回转来……这是一种如何骇人听闻的思想!然而青年们却庆幸地将它接受了。
P1-2
展开
目录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