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精装 百年百部文学经典:红石山(塑封)
0.00     定价 ¥ 85.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6262216
  • 作      者:
    杨朔
  • 出 版 社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8-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本书由四篇作品组成,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革命历史的重要文本。 《红石山》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生动讲述河北宣化铁矿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反抗日寇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展现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与革命力量成长,体现了左翼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导向。 《望南山》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以华北地区军事斗争为背景,描绘了人民解放军联合群众与国民党军队激战并取得胜利的故事。它延续杨朔“以现实为基、以人民为本”的理念,语言质朴且富有感染力,兼具战争紧张感与革命理想主义抒情性。 本书通过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原型,具有鲜明时代特色与阶级意识,值得读者深入品味,从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与伟大精神。
展开
作者简介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当代著名作家。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常设书记处书记,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
1950年12月,杨朔以《人民日报》特约记者身份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写出大量战地报道,创作了反映抗美援朝生活的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
代表作品有《荔枝蜜》《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花赋》《海市》《铁骑兵》等,大多出自《杨朔散文选》。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朔的散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像诗一般精确、凝练、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由四篇作品组成,包括《红石山》《北线》《望南山》《风暴》,以《红石山》为书名。《红石山》以抗日战争时期为背景,主要讲述了河北宣化一带铁矿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日本侵略者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艰苦斗争。小说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原型,展现了工人阶级的觉醒与革命力量的成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阶级意识。《红石山》不仅记录了工人阶级的抗日贡献,也反映了左翼文学“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导向,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与革命历史的重要文本。《望南山》创作于解放战争时期,是反映军事斗争和军民团结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华北地区的解放战争为背景,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军在党的领导下,联合当地群众,与国民党军队展开激烈斗争,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望南山》延续了杨朔“以现实为基、以人民为本”的创作理念,语言质朴而富有感染力,兼具战争叙事的紧张感与革命理想主义的抒情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红石山
帽子
察哈尔龙关西南二十里有座高山,原名黄泉岭,俗话讹做黄草梁。山头是古时的战争要塞锁阳关。察哈尔南部一带的人民,一提起锁阳关,就会津津有味地讲着樊梨花等人的故事。关底涌出一条黑沙河,向西流过一带黄土小平原,一直流入宣化的洋河。黑沙河的南北两岸全是拔海八百到一千米的高山,山头一起一伏的,像是浪头。先前这些山荒凉透了,密密丛丛的尽是一人多高的荆条,难得见到人烟。春三月间,遍山热热闹闹地开着野芍药,野蔷薇,紫丁香……一到秋风落叶的季节,霜雪来得早,深山里只有风吼、狼嗥,连砍柴放羊的人也不见了。
一九一二年,龙关当地的农民忽然在山上寻到一种宝贝。乍看来是些红石头,拿到手里,碰到衣裳上,可就染得赤红,洗都洗不净。于是动手挖掘这些红石头,做成颜料,贩到市上去卖。一九一四年,一个瑞典人在北京市上看见了说:“这是铁呀!”从此,龙烟铁矿的宝藏才被发现。首先由段祺瑞经营开采,经过二十多年的变迁,“七七事变”后落到日寇手里,红石山一时热闹起来。
这座山坐落在黑沙河的南岸,从地质上说,是由太古代、原生代和第四纪层所组成。矿床躺在原生代的岩石中间,有葡萄状、鱼卵状等矿层,质量强,产量更富。一条铁路支线从宣化直修到山半腰。山上更修起变电所、风机房、马机道、电车道、高线架子、水泵房等电气装备。火车整天轰隆轰隆地开走,又轰隆轰隆地开来。开走的装满“红”(矿石),开来的装满工人。这不是人,简直是一群一群要宰的牲口,火车也就像装满牲口的屠车,送到屠宰场来。
现在,又有一列屠车开上山了。……
一 屠车
正是一九四一年十月的一天,夜来落过头一场霜,满山的野草打得垂头丧气的,骤然老了。傍晌,霜一化,地面冒着热腾腾的湿气。从宣化开来的火车到了红石山脚时,车头掉到后尾,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慢慢地推着车爬上山来。赶到停在半山腰,满寿山顶正拉着歇晌工的汽笛。
车上走下个四十来岁的人,头戴青礼帽,身上穿着件古铜色线春小棉袄,敞着前胸。这人叫杜老五,是日本大工头清水的心腹,性子挺阴。他长着一张驴脸,眉毛挺淡,眼角耷拉着,从来不正眼看人,只从眼角哨来哨去。笑的时候一咧嘴,皮笑肉不笑,露出当门的两颗大金牙。清水坐在北京,从来不上山,组里大权都操在组长杜老五手里。在矿山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组,每组都有自己的工头,到处设法骗取工人上山,由组长向矿方包活做,从中剥削工人的劳力和工资。这回是杜老五从山下招工刚回来。
杜老五走到一辆铁闷子车前,打开锁,嘎啷啷地推开车门,里面冒出一股熏人的屎尿气味。车里塞满了人,每人前襟上都挂着个黄布条,写着龙烟铁矿多少多少号。遇到暑天,车里闷热,锁得又严,曾经有一次,一车人全在半路上活活憋死。现在天凉了,不过闷得个个人也是半死不活的。
杜老五朝着车里催道:“下车吧,别等人请了!”
车里就爬出许多人,乍一见亮,眼睛都刺得睁不开。当中有个老头,快五十了,高眉棱骨,方嘴巴子,走路摇摇晃晃的,精神挺坏。旁边一个二十几岁的高大汉子搀着他的手,又回头关照后边一个妇女说:“大婶,庆儿兄弟下来没有?”
P1-3
展开
目录
红石山
北线
望南山
风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