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中国书法史(1-7)
0.00     定价 ¥ 280.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34386602
  • 作      者:
    刘恒
  • 出 版 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中国书法史(1-7)》是“中国文库”之《中国书法史 》,全书系统论述了四项内容:一,探讨书法史与书法艺术的传统为三千年书法史的发展寻找活的灵魂。二,总结、评价古人对书法的理解和阐释,充分利用古代书论,帮助我们复原或接近历史的真实。三,以书体演进的线索系挂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概括说明前期书法史。四,以书家和书法传承系挂作品,证以时代风尚及流变,系统梳理书法史。 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展开
作者简介
    刘恒(1959-  ),北京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br>    《中国书法史(1-7)》从书学理论和创作流派两主面阐述清代书法的发展历程。清代书法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和风气——以张照、刘塘为代表的尊尚法帖墨迹的“帖学”,以赵之谦、吴大溦、吴昌硕为代表的推崇碑版刻的“碑学”。在作者看来,清代书法的发展趋势是帖学逐渐衰落,碑学迅速崛起并取代帖学:清初为帖学昌盛阶段,到亁嘉时期发展到极盛,同时碑派初兴;道咸以后,帖学盛极而衰,碑派书法取代帖学;至清末民初,碑派一统天下。《中国书法史(1-7)》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br>    《中国书法史(1-7)》以大量传世文物、考古资料中所见古文字为基础,叙述自殷商至秦代的书体演变过程--以象形为基调,从殷商甲骨文的古朴状态,经两周金文、六国古文,到秦代小篆的高度图案化;阐述这个过程中因时代、地域(各诸侯国)、用途不同,书法所体现的不同的艺术特点及成就。作者认为,自殷商至秦代,书法以字形的装饰美、书体的规范美为主,这与当时文字以社会功能和教化功能为主、书体和美感尚不能提供足够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有关。《中国书法史(1-7)》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br>    《中国书法史·清代卷》<br>    《中国书法史(1-7)》从书学理论和创作流派两方面阐述清代书法的发展历程。清代书法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倾向和风气--以张照、刘墉为代表的尊尚法帖墨迹的“帖学”,以赵之谦、吴大澂、吴昌硕为代表的推崇碑版刻石的“碑学”。在作者看来,清代书法的发展趋势是帖学逐渐衰落,碑学迅速崛起并取代帖学:清初为帖学昌盛阶段,到乾嘉时期发展到极盛,同时碑派初兴;道咸以后,帖学盛极而衰,碑派书法取代帖学;至清末民初,碑派一统天下。《中国书法史(1-7)》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br>    《中国书法史·元明卷》<br>    《中国书法史(1-7)》分别叙述元代和明代的书法发展史。元代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书法与文火画紧密结合,尤以赵孟頫为代表,他的书法遒丽秀逸、清新脱俗,开启一代新风,成为元代书法主流。明代书法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为洪武至成化(1368-1487),书风大体平庸无味,是为低潮期;中期为弘治至隆庆(1488-1572),以文徵明、祝允明为代表的吴门书派影响巨大;晚期为万历以后(1573-1644),书风发生了深刻变革,以徐渭、董其昌、王铎为代表。明代书法的特征一是书法家集中干苏州一带;二是前期和中期对书法的认识重形质过于重神采,个性解放思潮直到晚期才影响书法艺术;三是书法的装裱艺术有了空前的发展。《中国书法史(1-7)》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br>    《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br>    《中国书法史(1-7)》集中阐述两宋书法风格的演变及对书法史的贡献,对辽金则着墨不多。作者认为,虽然北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开创了注重抒发意趣和宣泄个人感情的“尚意”书风,影响深远;南宋四家(陆游、范成大、朱熹、张孝祥)也各具造诣,但总体而言,宋代书法艺术的成就远不能与唐代相比。对中国书法史而言,宋代的贡献主要在于系统的书学著作的问世、刻帖的盛行和流布、民间收藏的流行,以及著录书籍的应运而生,这些对后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书法史(1-7)》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br>    《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br>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新体的草书、行书、楷书为土族所接受,不仅成为他们私人间书写交流的主调,而且已经列入官吏考核的书法系统;“书家”已成为社会性角色,受到人们的尊重;真正具有学术意义的书法理论著作也已经出现。《中国书法史(1-7)》从中国书法风格的转向的角度,系统阐述了魏晋南北朝的书体样式、技法手段、书法流派及历史影响等。《中国书法史(1-7)》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br>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br>    唐代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高峰,书法盛行,名家辈出。《中国书法史(1-7)》以唐代为重点,按时代序列分为隋、初唐、盛中唐、晚唐、五代五个阶段,从书体演变、书法与文化、名家风格与成就、书法理论、书法的域外传播等方面,阐述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作者认为,唐代帝王重视书法,君臣论书,有力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初唐,唐太宗推崇王羲之,注重骨力,以真、行为胜,以欧阳询、褚遂良为代表;盛中唐,唐玄宗推重隶书,宽博华丽,行、楷、篆、草都趋于厚重,以颜真卿为代表,晚唐,书法由厚硕趋向瘦劲,以柳公权为代表。《中国书法史(1-7)》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br>    《中国书法史·两汉卷》<br>    两汉四百多年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是各种书体(篆隶行草)孕育、产生和演变的时期。两汉政府重视书法教育,书法与仕途挂钩,文字学与书法理论已经初步形成,纸墨笔砚已经得到初步发展。作者依据大量两汉简犊、碑碣、墓志、石阙、石经、画像题字等资料,从简牍、碑刻、书法家与书学、书法用具等方面,系统阐述两汉书法的发展史。《中国书法史(1-7)》版本采用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二节  傅山与遗民书家<br>    在满族进入中原并征服汉族建立起清朝统治的过程中,大多数汉族士大夫面对明朝覆灭、清朝取而代之这一残酷的现实,或出于自身的需要,或出于无奈的选择,采取了改换门庭、投靠新主的做法。然而,也有少部分民族感情强烈的汉族知识分子,积极参与抗清活动,力图恢复朱明王朝。即使是在清朝政权稳固下来,反清复明已毫无可能的形势下,他们依然对新朝廷采取拒不合作的态度,隐居不仕,甘为遗民。在全国形势逐渐稳定,武力抵抗清军的活动纷纷失败,清朝取代明朝已成不可扭转的事实以后,那些不甘承认异族统治的遗民,只得把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诗文著述和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领域中。通过保持和发捞文化传统来维持汉民族的自尊和优越感。由于遗民群体在心理上普遍对现实感到失望和保持距离,因此他们在从事自己所沉醉于其中的文化艺术活动时,能够集中全部才智,而且不必考虑世俗审美趣味的摆布和统治者文化需要的干扰。正因为如此,清初的遗民群体中产生了一批特立独行、个性强烈的艺术家。这些遗民艺术家以其峭拔孤傲的人格力量和瑰丽奇异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傅山(1607—1684,图1—2.1), 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名山,字青主,别号青主,别号甚多,常见者有公之它、石道人、啬庐。
展开
目录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br>中国书法史总论<br>引言<br>第一节 书法史与书法艺术的传统<br>第二节 古代书法理论的基本结构<br>第三节 前期书法史<br>第四节 后期书法史<br>概述<br>第一章 汉字形体与书法美<br>第一节 远古刻画符号与汉字的产生<br>第二节 汉字形体的构成方式<br>第三节 书法美的字形基础<br>第四节 书体演进与书法的发展<br>第二章 商代书法<br>第一节 商代宗教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br>第二节 象形装饰文字<br>第三节 甲骨文书法<br>第四节 墨迹、铭功金文及其他<br>第三章 西周书法<br>第一节 周文化和礼乐秩序<br>第二节 “篆引”形式的发现与大篆书体的形成<br>第三节 大篆书体的典范美<br>第四节 王者之雅与四方之风<br>第五节 西周甲骨文与墨迹<br>第四章 春秋战国时期东南各诸侯国书法<br>第一节 平王东迁与礼崩乐坏<br>第二节 楚风与长江流域的书体革新<br>第三节 齐风与黄河下游各诸侯国的书体革新<br>第四节 中原及北地各诸侯国的书体革新<br>第五节 东南文化与鸟凤龙虫书<br>第六节 古文蝌斗<br>第七节 刻款金文草体及其他<br>第五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书法乃<br>第一节 《史籀篇》与金文大篆<br>第二节 刻石大篆书法<br>第三节 草体篆文书法<br>第四节 简牍墨迹与秦文隶变<br>第六章 秦代书法<br>第一节 秦代文化与“书同文字”<br>第二节 秦书八体<br>第三节 秦代书家与刻石书法<br>第四节 秦代权量诏铭书法及其他<br>第七章 先秦文字与书法教育<br>第一节 先秦学校与教育略说<br>第二节 从《周礼》的“道艺”之教到孔子私学的“游于艺”<br>第三节 《史籀篇》与《仓颉篇》等字书所反映的周秦文字教育措施<br>第四节 先秦职业技能教育<br>第五节 先秦书法用具<br>附录<br>先秦·秦代书法史大事年表<br>主要参考文献<br>……<br>《中国书法史·清代卷》<br>《中国书法史·元明卷》<br>《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br>《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br>《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br>《中国书法史·两汉卷》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