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领导者、教育者和父母的新的世界观、教育观。
◆ 在这个瞬息万变和信息饱和的时代,我们要想成功,就意味需要培养三种不同类型的思维——冠军型思维、学习型思维、创意型思维。
◆ 澳大利亚具影响力的思想家、艺术家、企业家大卫•詹富安和布莱恩•卡斯威尔,为全世界35万多人讲授、培训和演讲有关高效学习策略、父母养育方式、文学和创造力方面的内容。其领导下的迈杰思幼儿园引起独有的研究和课程开发体系,成为新加坡高端幼儿园。
◆本书的创作背景是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极度丰富,获取信息极度快捷简单的时代。而这场信息的革命又重写了有关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规则。基于此,两位作者提供给读者在这个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特别是孩子们)应该具备的能力——培养冠军型思维、学习型思维和创意型思维,得以在瞬息万变和信息饱和的未来不断成长。
本书的创作背景是目前我们所处的这个信息极度丰富,获取信息极度快捷简单的时代。而这场信息的革命,又重写了有关学习方法和学习目的规则。本书作者詹富安和布莱恩•卡斯威尔对信息革命、教育、思维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通过他们在创意艺术方面的背景及突破性创造力方面的研究,给读者分别介绍了人类应该具备的适合现在社会的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冠军型思维、学习型思维和创意型思维,给所有家长、教育家等提供了崭新的观点,引发教育者和父母新的思考。
冠军型思维
查理•布朗 VS 莱纳斯
查尔斯•M•舒尔茨(Charles M. Schultz)创作了著名的《花生》(Peanuts)系列漫画,他深刻洞察到了这部漫画对于人类的意义,并因此闻名于世。正是由于这一点,他的作品才能广受欢迎,经久不衰。
在《花生》漫画系列的第一集中,查理•布朗、露西和莱纳斯躺在山顶上,仰望天空。
“云朵真漂亮啊!”露西说,“它们看起来像大团大团的棉花。我会整天躺在这儿,看着它们飘过天空。如果发挥想象力, 想象一下,你会看见云朵能变成很多其他东西的形状。莱纳斯, 你看到的云朵像什么?”
莱纳斯回答道:“嗯,在我看来,那边的云朵像地图上位于加勒比海的英属洪都拉斯的形状……那朵云看起来有点像托马斯•艾金斯——著名画家、雕塑家——的侧影……还有那一团让我想起了被石头砸死的圣斯蒂芬,我还能看到使徒保罗站在一边呢!a”
接着轮到查理•布朗了,但是当露西问“查理•布朗, 你看到的云朵像什么”时,他犹豫了片刻。
“这个……”最后他说,“我本来想说看到了一只鸭子和一匹类似马的东西,但我现在改主意了。”
显然,莱纳斯具有主动想象力——后文中我们还会提到—— 但让我们看看查理•布朗的反应吧,这是否是冠军的反应呢?
也许不是。
根据悉尼大学才智中心的理论,冠军是那些能果断表达个性的人。这些人能发掘自身独特的力量,并为之所用,即使这意味着违反公认的智慧,即使这样做使他们引人注目、暴露于批评或嘲讽之下。
莱纳斯自信地表达了个人想象,不管别人看到了什么。因此, 他展现了冠军型思维的关键特征。
至于查理•布朗……
也许一只鸭子和一匹似马的想象并不如莱纳斯的想象丰富多彩,但它们也是符合逻辑的。露西的问题并无对错之分——仅仅是云朵在头顶上飘浮,就像棉絮代替了罗夏试验a中的墨迹。
查理•布朗缺乏冠军气质,不仅是因为他的回答简单,还因为他拒绝投入并自信地将想法公之于众。他不具备冠军型思维,缺乏的关键要素是:对自己独特想象力的自信。
与众不同:解析冠军型思维
冠军型思维指的是一种使个体在心理上做好成功准备的思考方式。
它由以下同等重要的几部分组成:
1. 情商
2. 交流技巧
3. 自我意识
4. 自信
英国皇家学会艾伦•斯奈德b 教授的名字,与“冠军型思维” 这个词紧密相连——实际上,正是斯奈德教授创造了这个词。他创立了悉尼大学思维才智中心,并且经常同我们一起在创造和冠军领域开展研究。
斯奈德教授的突破性发现在于,冠军型思维并非是只有少数幸运儿才拥有的神秘潜质。他的研究证明,人们可以学到冠军型思维的核心要素。
通过许多重大活动(包括 2000 年悉尼奥运会和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行的“冠军论坛”),斯奈德教授研究了全世界的冠军。通过研究,他得出了一项突破性发现——这项发现既简单又深奥。
想要理解冠军型人才,首先必须将励志演说家的修辞—成功的欲望、积极思考和设想的能力、求胜的意志和决心—抛到一边。这些要点显而易见,没有它们,你永远无法在当今世界成功地实现目标。
但是光靠欲望和设想是走不远的。没有冠军的思维模式, 无论你参加过多少励志课程,你将永远停留在“庸才”的行列。由于冠军的概念并不仅限于体育界,才智中心研究了世界各地、来自不同领域的冠军。他们中有科学家、商界领袖和企业巨子、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精神领袖、艺术家、外交官、作家、慈善家、政治家,其中不乏奥斯卡奖和诺贝尔奖得主。
研究对象中包括的名人如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已故的埃德蒙•希拉里爵士(Sir Edmund Hillary)、理查德•布兰森爵士(Richard Branson),以及奥利弗•萨克斯(Oliver Sacks),等等a。
研究结果列出了以下三项使冠军脱颖而出的潜质:
1) 冠军不甘于平庸。他们有意识地决定要标新立异,并且公之于众。这样,他们做所的每一件事都烙下了自己独特的印记。
2) 冠军勇于超越传统的智慧。如果旧的方法无效,他们会迅速找出一种新的方法。
3)冠军也要培养从挫折中获取经验的能力。这就是我们时常说的“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
得到冠军意味着,下定决心突破社会加之于我们的约束。我们的学校体系自上而下,组织严密,要求纪律严明、行动一致,坚定地鼓励集体意识和统一性。
但当孩子们走出校门、踏入现实世界时,我们却期望他们在一夜之间拥有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准备,我们又怎能有这样的要求呢?
许多学校强调统一性,不仅在行为举止方面,还包括学习方式。于是便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们与其冒险尝试不同的方法而导致不及格,还不如保险起见,安安分分地获得一个及格分数。
从逆境中获取经验
21世纪的公民需要以一种崭新的态度去对待失败和挫折。我们应当帮助孩子们(也要使自己重新接受教育),培养他们的思维和能力,使他们像接受宝贵经验一般接受错误,甚至是接受灾祸。
如果为孩子们这么做了, 他们会从中——不靠我们的帮助—— 获得成长;如果为我们自己这么做了,我们也会获益良多。学这门基础课永远也不晚。
斯奈德教授指出,只有通过面对挫折和失败,才能形成冠军型思维。
小心求稳、照本宣科可能会得高分,但在一个快速进化的世界中,这是不能为生活做好充足准备的。毕竟,正确地应变以及积极应对困难的能力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斯奈德教授写道: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以前顶多是成绩中等的学生…… 而那些年轻时拼命学习的人也许(在以后的生活中)并不善于处理一些表面上看起来无法解决的问题。
有太多学校心照不宣地维护统一性,对于孩子们执着地或主动地跳出窠臼的思考方式,校方既不大加鼓励,也不做奖赏。下图中的话来自某个你可能熟知的人的老师,他正告知一对父母他们的孩子潜力如何。你能猜到这个“不可救药”的孩子是谁吗?(答案在本章末尾。)
以下内容发人深省……
问:除了同是男性和家喻户晓的人物,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理查德•布兰森爵士以及苹果公司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呢?
答:他们每个人在上学时的表现都不怎么出色,尽管他们后来功成名就。
这些成功人士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点没人会否认, 那么,为什么他们在学校中的表现不那么突出呢?
看看他们后来的生活吧:
• 他们是否都拥有冠军型思维?——大多数都有。
• 他们是否都拥有学习型思维?——很明显都有。
• 他们是否都拥有创造性思维?——绝对如此。
• 教育系统是否承认并提倡他们的冠军素质、智力和创造力呢?——显然没有。
第53页问题的答案: 那个“不可救药”的学生正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这个历史上最缺乏远见的评价必须要记录在案。1895年,这名老师在家长会上正是如此向爱因斯坦的父亲评论这位后来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和数学天才的学生的。
第一章 两场革命是如何持续改变世界的 // 1
第二章 “前奔腾”环境下的教育 // 13
第三章 在“后奔腾”世界中应对信息技术的发展 // 17
第四章 为未来世界做好准备 // 37
第五章 冠军型思维 // 47
第六章 学习型思维 // 57
第七章 创意型思维 // 71
第八章 三位一体的思维革命 // 85
关于作者 // 89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