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党建论导论信息网络技术对执政党建设的三重影响导论
导论信息网络技术对执政党
建设的三重影响“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意愿的一种表达。” [美]尼古拉斯·卡尔著,刘纯毅译:《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深刻影响。“信息社会的崛起是和一种新的社会结构不可分割的,那就是网络社会。20世纪最后25年的特色是由工业主义到信息主义,由工业社会到网络社会的转型,就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而言都是如此,其过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 [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黄慧琦译:《千年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现代政党作为产生、形成于机械化大工业时代的特殊政治组织,在信息社会已经渐露峥嵘的新形势下,必然会对传统的政党组织结构带来巨大冲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强。要传播正能量,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要严密防范网络犯罪特别是新型网络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共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网上网下要同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会风险、共同构筑同心圆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0日。因此,如何通过政党的组织重建从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不仅是中外主流政党的普遍共识,更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信息网络技术主要从技术、组织和价值三个层面对当前党的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信息网络技术对党的建设的第一重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层面,即要求我们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党员党组织的信息化,提升党的党务管理能力。政党的党务管理能力直接反映了政党的组织水平,并决定着政党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务管理能力更是关系到执政党执政水平的高低。因此,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党员和党组织信息的精确管理、动态管理和统一管理。具体来说,提升党务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可以使党员党组织的信息编码实现真正的精确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党务管理主要是依托印刷载体而实现对党内成员和各级组织的信息管理活动。以纸质为主要代表的印刷载体具有“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性原则”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建基于此之上的党务信息管理由此表现出两个典型特征:其一,垂直线性特征。由于纸质类信息载体具有单一线性的信息垄断特点,这就决定了党内各级组织和成员的信息管理必然表现为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主要信息的管理具有最终的汇总权和知情权,而下级组织则只能拥有本级单元的信息知情权。上下级之间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的强烈反差带来的结果就是下级组织只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其二,分割阻隔特征。纸质信息载体除了垂直线性所带来的上级信息垄断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本级组织在整个政党的信息管理体系中,只是作为一个单一孤立的本级信息聚合点和提供者而存在。一般来说,在垂直孤立的线性信息管理模式中,它与其他的信息提供者之间按照系统安排是不能或者只是进行简单的信息联接。一方面,这是由纸质载体的信息容量大小所决定的。超大的纸质信息无法支持信息之间的横向流动,只能通过自下而上的单向流动方式向上级汇聚。另一方面,这也是由纸质载体的信息存储水平所决定的。纸质载体特有的易损伤性带来了信息管理的存储难度,从而也无法支持政党组织体系内部信息的有效流动。正是由于垂直线性和分割阻隔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依托纸质载体进行信息管理的传统党务管理在对党员党组织的信息管理方面只能进行模糊化管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有力地突破了纸质化信息管理的这一缺陷,通过对党员党组织的信息编码,使政党的党务管理可以实现对党员党组织的精确化管理。这是因为依托信息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管理有效克服了纸质信息载体容量小、存储难的问题,能够促进信息的交互流动,从而为精确管理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当然,“一个王朝首先只能是‘纸张王国’,然后才成为信息王国以及信息控制王国。从近代直至20世纪末的社会变迁证明了这一事实,尤其在最发达的国家。社会职能的拓展深入关注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切依靠的就是被认为呈指数增长的社会群体资料库,若没有这些堆积如山的文件的激增” [法]弗雷德里克·巴尔比耶、卡特琳娜·贝尔托·拉维尼尔著,施婉丽、徐艳、俞佳乐译:《从狄德罗到因特网:法国传媒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国家模式的运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不过,信息网络条件下党务信息管理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在精确化的党务管理中,党员党组织的个体信息不再只是纸质材料上的刻板平面印象,而是具有了鲜活立体的感觉;党员党组织不再只是数据统计中一连串的数字符号,而是信息交互图景中一幅幅生动的形象。二是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信息流动的瞬时化,可以使党员党组织的信息管理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原来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国社会结构日益呈现出分层化、碎片化的趋向,使“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转变,特别是由于大量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流动,而且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问题,集中表现为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使个体越来越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传统党务依靠相应的行政组织体制来进行管理的渠道,已经因为部分党员个体脱离国家行政体制而无法实施有效管理,从而出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空巢”现象的出现。其二,现有党务管理中遵循的属地原则已经无法适应流动性增强的当今社会。部分党员在生存发展的驱动下,逐渐脱离原来的组织关系所在地,到达新的工作地方之后又没有相应渠道转入当地党组织,从而出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空转”现象的出现。其三,以纸质载体为主要特征的现有党务管理体制,在面对迅速变化的流动社会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流动党员问题时,往往囿于信息管理的高成本和现行组织关系转接的复杂性,而无法对流动党员实行有效的实时动态管理,从而导致组织对党员管理出现暂时性的“失声”现象。信息……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