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网络党建论:互联网时代政党的组织变革与社会适应(修订版)
0.00     定价 ¥ 120.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9502546
  • 作      者:
    薛小荣
  • 出 版 社 :
    时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2-01
收藏
荐购
作者简介

薛小荣,1977年生,陕西省安康市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共首都互联网协会委员会党建顾问、上海市党的建设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亚太智库研究员。主要从事网络党建、互联网企业党建,戈尔巴乔夫改革等研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以上课题四项。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多篇被《新华文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出版“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研究”系列丛书:《网络党建论:互联网时代政党的组织变革与社会适应》、《网络党建能力论:信息时代执政党的网络社会治理能力》(第十三届全国优秀党建读物)、《互联网企业党建:技术、资本与政治逻辑张力下的政党治理》;出版“戈尔巴乔夫改革研究”系列丛书:《来自上面的革命: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政治体制改革》《来自下面的革命:戈尔巴乔夫时期的社会民主运动》《来自内部的革命: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共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与中央委员会》《来自外部的革命: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改革与西方遏制战略》等著作十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意愿的一种表达。”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深刻影响。现代政党作为产生、形成于机械化大工业时代的特殊政治组织,在信息社会已经渐露峥嵘的新形势下,必然会对传统的政党组织结构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如何通过政党的组织重建从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不仅是中外主流政党的普遍共识,更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展开
精彩书摘
  网络党建论导论信息网络技术对执政党建设的三重影响导论
  导论信息网络技术对执政党
  建设的三重影响“每一项技术都是人类意愿的一种表达。” [美]尼古拉斯·卡尔著,刘纯毅译:《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47页。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推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对社会政治生活领域的深刻影响。“信息社会的崛起是和一种新的社会结构不可分割的,那就是网络社会。20世纪最后25年的特色是由工业主义到信息主义,由工业社会到网络社会的转型,就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而言都是如此,其过程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 [美]曼纽尔·卡斯特著,夏铸九、黄慧琦译:《千年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现代政党作为产生、形成于机械化大工业时代的特殊政治组织,在信息社会已经渐露峥嵘的新形势下,必然会对传统的政党组织结构带来巨大冲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不断发展,使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强。要传播正能量,提升传播力和引导力。要严密防范网络犯罪特别是新型网络犯罪,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发挥网络传播互动、体验、共享的优势,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凝聚社会共识。网上网下要同心聚力、齐抓共管,形成共同防范社会风险、共同构筑同心圆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人民日报》,2016年10月10日。因此,如何通过政党的组织重建从而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不仅是中外主流政党的普遍共识,更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信息网络技术主要从技术、组织和价值三个层面对当前党的建设产生了极大影响。一信息网络技术对党的建设的第一重影响主要表现在技术层面,即要求我们必须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党员党组织的信息化,提升党的党务管理能力。政党的党务管理能力直接反映了政党的组织水平,并决定着政党的战斗力。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党务管理能力更是关系到执政党执政水平的高低。因此,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党员和党组织信息的精确管理、动态管理和统一管理。具体来说,提升党务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信息存储的数字化,可以使党员党组织的信息编码实现真正的精确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传统党务管理主要是依托印刷载体而实现对党内成员和各级组织的信息管理活动。以纸质为主要代表的印刷载体具有“同一性、连续性和线条性原则” [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建基于此之上的党务信息管理由此表现出两个典型特征:其一,垂直线性特征。由于纸质类信息载体具有单一线性的信息垄断特点,这就决定了党内各级组织和成员的信息管理必然表现为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主要信息的管理具有最终的汇总权和知情权,而下级组织则只能拥有本级单元的信息知情权。上下级之间组织内部的信息流动的强烈反差带来的结果就是下级组织只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其二,分割阻隔特征。纸质信息载体除了垂直线性所带来的上级信息垄断特点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本级组织在整个政党的信息管理体系中,只是作为一个单一孤立的本级信息聚合点和提供者而存在。一般来说,在垂直孤立的线性信息管理模式中,它与其他的信息提供者之间按照系统安排是不能或者只是进行简单的信息联接。一方面,这是由纸质载体的信息容量大小所决定的。超大的纸质信息无法支持信息之间的横向流动,只能通过自下而上的单向流动方式向上级汇聚。另一方面,这也是由纸质载体的信息存储水平所决定的。纸质载体特有的易损伤性带来了信息管理的存储难度,从而也无法支持政党组织体系内部信息的有效流动。正是由于垂直线性和分割阻隔两大特征的存在,导致依托纸质载体进行信息管理的传统党务管理在对党员党组织的信息管理方面只能进行模糊化管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有力地突破了纸质化信息管理的这一缺陷,通过对党员党组织的信息编码,使政党的党务管理可以实现对党员党组织的精确化管理。这是因为依托信息网络为载体的信息管理有效克服了纸质信息载体容量小、存储难的问题,能够促进信息的交互流动,从而为精确管理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当然,“一个王朝首先只能是‘纸张王国’,然后才成为信息王国以及信息控制王国。从近代直至20世纪末的社会变迁证明了这一事实,尤其在最发达的国家。社会职能的拓展深入关注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一切依靠的就是被认为呈指数增长的社会群体资料库,若没有这些堆积如山的文件的激增” [法]弗雷德里克·巴尔比耶、卡特琳娜·贝尔托·拉维尼尔著,施婉丽、徐艳、俞佳乐译:《从狄德罗到因特网:法国传媒史》,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国家模式的运作将无法正常进行。不过,信息网络条件下党务信息管理更为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在精确化的党务管理中,党员党组织的个体信息不再只是纸质材料上的刻板平面印象,而是具有了鲜活立体的感觉;党员党组织不再只是数据统计中一连串的数字符号,而是信息交互图景中一幅幅生动的形象。二是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信息流动的瞬时化,可以使党员党组织的信息管理实现真正的动态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原来高度集中统一的中国社会结构日益呈现出分层化、碎片化的趋向,使“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转变,特别是由于大量新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出现,不仅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流动,而且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问题,集中表现为流动党员的管理问题。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一,中国社会的持续发展使个体越来越成为独立的社会单元,传统党务依靠相应的行政组织体制来进行管理的渠道,已经因为部分党员个体脱离国家行政体制而无法实施有效管理,从而出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空巢”现象的出现。其二,现有党务管理中遵循的属地原则已经无法适应流动性增强的当今社会。部分党员在生存发展的驱动下,逐渐脱离原来的组织关系所在地,到达新的工作地方之后又没有相应渠道转入当地党组织,从而出现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空转”现象的出现。其三,以纸质载体为主要特征的现有党务管理体制,在面对迅速变化的流动社会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流动党员问题时,往往囿于信息管理的高成本和现行组织关系转接的复杂性,而无法对流动党员实行有效的实时动态管理,从而导致组织对党员管理出现暂时性的“失声”现象。信息……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网络党建的基本问题(13)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13)
一、网络党建的必要性(14)
二、网络党建的可能性(21)
三、网络党建的实践性(27)
第二节概念与内涵(34)
一、网络党建的概念(34)
二、网络党建的内涵(38)
三、网络党建的理论(43)
第三节价值与功能(46)
一、网络党建的价值(47)
二、网络党建的功能(52)
第二章网络党建的目标任务(58)
第一节政党与政党声誉管理(58)
一、政党声誉:政党的人格化(59)
二、政党声誉管理:政党形象(63)
第二节身体在场:物理空间领域的政党声誉管理(64)
一、实在的空间:传统政党声誉管理的路径依赖(65)
二、消失的地域:传统政党声誉管理的现实困境(71)
三、重置的资源:传统政党声誉管理的自我调适(80)
第三节身体缺场:网络空间领域的政党声誉管理(86)
一、流动的时空:政党网络声誉管理的总体态势(86)
二、隐匿的身份:政党网络声誉管理的特征规律(92)
三、喧嚣的声音:政党网络声誉管理的治理原则(94)
第三章网络党建的组织主体(98)
第一节网络党组织的概念(99)
一、报纸—电台时代的政党组织(100)
二、网络—微博时代的政党组织(108)
第二节网络党组织的类型(120)
一、网站型网络党组织(120)
二、论坛型网络党组织(123)
三、博客型网络党组织(125)
四、手机型网络党组织(128)
五、平台型网络党组织(133)
第三节网络党组织的特征(139)
一、政党的“代言者”(140)
二、网络的“志愿者”(141)
三、市场的“竞争者”(143)
四、规则的“服从者”(145)
五、技术的“失控者”(147)
第四章网络党建的活动平台(149)
第一节党建网基本运行情况的调查(149)
一、党建网的建设情况(149)
二、党建网的管理情况(150)
三、党建网的使用情况(153)
第二节党建网基本功能的认知调查(156)
一、调查对象的性别比例分布(157)
二、调查对象的年龄比例分布(159)
三、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比例分布(160)
四、调查对象的职业比例分布(161)
五、调查对象的党龄比例分布(163)
第三节党建网基本功能的理论分析(163)
一、信息发布的传递工具(164)
二、党务开展的活动平台(166)
三、党群互动的沟通渠道(168)
四、主流声音的“聚集地”(171)
第四节党建网功能发挥的效用困境(174)
一、科学定位与组织管理的关系(174)
二、搭建平台与平等空间的关系(175)
三、优化结构与完善功能的关系(176)
四、资源整合与人才培养的关系(176)
第五章网络党建的基本功能(178)
第一节组织的信息化:建立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178)
一、党员党组织信息管理系统(179)
二、基层党建工作手机信息系统(181)
三、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182)
第二节党务的网络化:实现党的工作对社会的全覆盖(183)
一、党建信息发布的网络化(184)
二、基层党务活动的网络化(184)
三、党员学习教育的网络化(187)
四、党员组织管理的网络化(187)
第三节网络舆情治理:发挥网络党组织思想引导作用(191)
一、“大众麦克风”时代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192)
二、“众声喧哗”:“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作为(198)
三、政府舆情治理的成功经验:汶川地震时期的网络舆情(204)
四、“站在凳子上演讲的人”:网络党组织舆情治理的方式(210)
五、“伍皓微博”:网络党组织舆情治理的实践探索(213)
第六章网络党建的主要能力(215)
第一节组织凝聚能力(215)
一、把握组织凝聚能力的内涵(216)
二、增强组织凝聚能力的意义(219)
三、提升组织凝聚能力的途径(226)
第二节媒介交流能力(237)
一、把握媒介交流能力的内涵(237)
二、增强媒介交流能力的意义(243)
三、提升媒介交流能力的途径(246)
第三节意见表达能力(252)
一、把握意见表达能力的内涵(252)
二、增强意见表达能力的意义(256)
三、拓展意见表达能力的途径(263)
结束语网络党建:信息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创新发展(269)
附录(273)
一、浦东新区基层党建网负责人员管理情况调查(273)
二、浦东新区基层党建网支部书记使用情况调查(276)
三、浦东党建网社会认知效果调查问卷(277)
四、第四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互联网+党建”(281)
参考文献(28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