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0.00     定价 ¥ 5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0883410
  • 作      者:
    孙宜学
  • 出 版 社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3-01
收藏
内容介绍
  汉传天下!
  “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国经济、文化走向沿线国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与经济不同步的问题日益明显,不但表现为中华文化与中国经济的步伐无法一致,而且中国与沿线国家、沿线国家之间经济与文化不同步的现象也日益明显,且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不解决这个问题,民心相通之路就会艰难很多。披荆斩棘,方能阡陌相通;心心交流,才能同一律动。
  路多艰,事才大!筚路蓝缕,中华民族为了实现“世界大同”,已不知把多少无人走过的路变成了通途。
  要实现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日用而不觉”的传播目标,需要聚全国之力、全民之力,需要每个中国人都自觉“我是一枚小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使者、文化传播的志愿者。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并存,交流为主流,但碰撞和摩擦不断。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所面对的阻力和障碍显然是客观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其中既有文化的因素、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我们对世界“中国热”的判断与世界对“中国热”的直接感知并不一致,还有较大的落差。“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首先要找到这些落差,并推动消除这些落差,包括因我们长期疏于向世界主动表达而形成的误解,进而加大加深中华文化在所在国的融入广度和深度,加快世界了解中国的进程。
  优秀文化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包容、兼容、易容,即都能以开放的胸怀不断汲取异质文化的精髓而不断创新、创造、延续自身的文化。“一带一路”沿线所能见到的不是一条条冷冰冰的铁轨,而是一条条以温暖的文化作轨的“心灵高,铁”,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自觉的经济、文化双向运输、交流。中国作为运输总站的总调度,有责任保证条条运输线都通畅、高效。为此,就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舆情、民情、政体、经济、文化等事关运输软硬环境的基础条件进行详细、差别化的调研和理解,基于科学规划、种子落地的原则,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并找到“一带一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路径,全面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文化之间的多轨多向交流与传播。
  “一带一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之一是中国主导、广泛借力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助力沿线国家文化的世界化。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系,是新时代中国面对沿线国家和世界必须说清楚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国际国内大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科学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不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需求,而且是世界对中国智慧走向世界的主动诉求。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破解“一带一路”谁为,为谁;何为,为何;独行,众行;短行,长行;暂行,久行等核心问题,而且才能确保“一带一路”的方向正确、路线正确、目标准确,既为中国,更为世界。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带一路”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文化基础,中华民族离伟大复兴的梦想越来越近,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前所未有地得到强化,而文化软实力在其中已经而且将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中国的全面崛起和世界文化的多元多极也产生了激烈冲突,要求我们在向世界说明中国时要讲清中华民族的历史、特点、精神特质,以文化的、柔性的、和平的方式诠释中国崛起的世界意义,以中国精神的感召力获得世界的理解和认可,以对世界共同价值的追求和传播来获得普遍的文化认同,实现以德服人、以文化人的诉求。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华文化在世界的传播越来越广,中华民族的文化重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世界范围内正掀起学习中华文化的热潮。
  当前,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卓有成效,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大幅提升,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凸显,孔子学院、海外华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更加明显,中国软实力日益成为世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不自觉的存在,中华文化的世界性价值已得到更广泛的认知。
  目前,从政策层面,中国政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对中华文化的本土传播能保持一定的一致性,但重视程度差异巨大。不但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重视程度有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重视程度差异也巨大,甚至出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出现了国国解读、国国误读;层层解读、层层误读的现象,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仍局限于历史偏见,或只是浅层印象阶段,缺乏科学研究和系统分析,这对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无疑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导致中国与沿线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内外热度不一致。长此以往,不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会受到影响,也会迟滞“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使之切实解决。
  目前,国内关于中华文化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体系,关于中华文化的内涵尚无标准文本,关于中华文化的传播手段和效果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效果评估体系。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一般将中华文化纳入中国国情范围,基本没有赋予中华文化独立的传播地位。这对沿线国家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造成了不少负面的影响,若不及时修正,势必影响“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质量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实际效果。
  信息时代,也是“视觉霸权”时代,信息传播方式正从文字传播转向视觉传播。生活在视觉文化语境中的受众,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身份认识会逐渐减弱,已有传统道德观和文化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会不断降低,语言表达、文字书写、历史常识等方面的能力会越来越差。
  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的信息传播技术发展水平虽然参差不一,但新的信息传播技术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应用,并且不断追求技术的快速更新。“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必须充分利用信息传播技术.并不断更新。
  目前,西方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仍居强势地位,并以语言、科技、娱乐等形式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对一些年轻人的文化和人生观产生了消极影响。他们吃薯片,看好莱坞、宝莱坞大片,痴迷于“圣诞节”“愚人节”“狂欢节”“情人节”,而淡化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是发展中国家,西方文化的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本国文化对国民的影响,这对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传播构成了直接的威胁,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这不但事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质量,而且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科学措施。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涵
第一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第二节 “一带一路”要传播什么样的中华文化
第三节 构建“十位一体”多元化文化传播支撑体系
第四节 “一带一路”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与问题
第五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华文化缺乏普遍认知
第六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应内外兼工、粗中有细、细中有异
第七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是“话语言说”系统工程
第八节 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应以“传”促“引”

第二章 国情舆情:中华文化生存的地利与人和
第一节 舆情认知特征与受众认知态度
第二节 历史、人文地理特征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区域模式建构
第三节 文化生态与中华文化融入的角度和速度
第四节 内政体制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政策的制定
第五节 外交政策影响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路径
第六节 发挥跨境语言文化优势
第七节 妥善应对宗教风险
第八节 提升沿线国家教育水平并趋于平衡是中国的责任

第三章 专门人才:中华文化国际化的助推器
第一节 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栋梁
第二节 “象牙塔”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
第三节 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是瓶颈
第四节 政策沟通人才影响顶层设计
第五节 复合型技术人才是文化前线的“哨兵”
第六节 创新型商贸人才引领文化传播方向
第七节 人才培养模式要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第八节 “政府一高校一企业”自循环培养模式
……

第四章 传播途径与方法:行稳致远
第五章 文化泛在传播与文化共生共兴
第六章 散叶撷翠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