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汉语进修教育研究.第二辑
0.00     定价 ¥ 5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10880018
  • 作      者:
    邢红兵,牟世荣
  • 出 版 社 :
    九州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5-01
收藏
编辑推荐
本论文集的论文内容涵盖范围广,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价值,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研究,它们来自于教学实践,又以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具有一定应用性和实践性,这样的研究对于汉语进修教育的一线教学具有直接的指导和启示作用,将会有力地促进汉语进修教育的发展。
展开
作者简介
邢红兵,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认知与学习,发表论文70余篇,出版和主编著作12部,代表作品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研究》等。曾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曾获美国第24届认知科学年会MarrPrize的提名奖,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牟世荣,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进修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重点慕课“初级汉语微课程2”项目主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课堂教学、虚词教学,代表作品有《外国留学生“反而”使用情况考察及教学策略》等,并分别作为独立作者与di一作者出版汉语教材《成功之路·进步篇》一册、三册,承担科研项目有“短文阶段虚词研究与教学的接口”“初级阶段语段教学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论文集为第2辑,共收录了16篇论文。这16篇论文均为汉语进修学院第14届科研报告会的参会论文。为庆祝北京语言大学成立55周年,全面展示学院师生的研究成果和科研水平,汉语进修学院举办了第14届科研报告会,入选报告会的论文均经过学院学术委员会的匿名评审,现从中择优录用16篇,以飨读者。论文内容涵盖语言本体研究、语言与文化教学研究、语言习得研究、文学与文化研究等。
展开
精彩书摘
语言本体研究

现代汉语移动类位移事件结构及相关介词研究
孟艳华

提要 本文在分析行为事件与位移事件两种不同事件类型、事件结构、事件图式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从、向、到、在”四个介词介引位移“起点/路径、方向、终点”等事件成分时的前位表达结构和后位表达结构,提出两种表达的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分别激活了行为事件图式与位移事件图式。文章最后结合语言类型学的观点和汉语构词的特点,从概念化的角度分析了移动类位移事件中主要动词的词汇化模式。

关键词 行为事件位移事件事件结构词汇化介词结构

一、引言
现代汉语位移事件中,“在”和“向”介引处所或方向时,存在着前位与后位两种表达方式,有些可以换位,如下例(1)(2);有些不能,如下例(3)(4)(崔希亮,2004):

(1)a. 你在床上睡吧。
b. 你睡在床上吧。
(2)a. 水向低处流。
b. 水流向低处。
(3)*a. 武器在地上丢了。
b. 武器丢在地上。
(4)*a. 这有利于世界向多极化走。
b. 这有利于世界走向多极化。

上例中a为前位表达,b为后位表达。本文拟从移动类位移事件的事件结构角度来考察前后位表达的差异以及换位的条件。
二、事件类型、位移事件、移动类位移事件
2.1事件类型
在语言学中,人们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事件。
根据事件图式的不同,有研究者提出了七类重要的事件图式,即存在(Being)、进行(Happening)、行为(Doing)、经历(Experiencing)、拥有(Having)、位移(Moving)、转移(Transferring)(Talmy,2000;李福印,2006)。
2.2行为事件与位移事件
行为事件是回答“某人正在做什么”“某人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其中的个体被看作能量的来源,导致某行为的发生。施事常常由人充当,如下例(5)(6):

(5)John got up early.
(约翰起得很早。)
(6)He painted all the morning
(他一上午都在涂来画去。)

位移事件图式是行为图式结合“起点——路径——终点”图式构成的复杂图式。如下例(7)(8):

(7)The apple fell from the tree into the grass.
(苹果从树上掉到了草丛里。)
(8)I climbed from my room up the ladder onto the roof.
(我从屋里顺着梯子爬上了屋顶。)

行为事件与位移事件作为两种不同的事件类型,其主要区别如下:
首先,处所成分的地位不同。在位移事件中,受事为必有论元,施事为可有论元,“起点—路径—终点”等处所成分所提供的是位移框架的内部参照成分(Laura Carlson & Emile van der Zee,2005;陈忠,2007),它们在位移事件中是必有成分。如下例所示:

(9)从遥远的山下传来几声悠长而苍凉的驴叫。(尤凤伟《石门夜话》)(起点)
(10)他想,她坐的飞机是去加州的,正是飞向西面,那么,此时此刻,她也定会沐浴在这金红的光辉里吧。(田小菲《哈得逊河上的落日》)(方向)
(11)我站起来,走到大衣柜的镜子前怜惜地看着自己,“瞧瞧你都成了什么样子。”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终点)
(12)钢琴摆在优美的葡萄园中,葡萄园中的葡萄,胖嘟嘟的,个个含着清晨的露珠。(刘震云《土塬鼓点后》)(终点)

上例(9)中“从”介引“起点”成分,例(10)中“向”介引“路径”成分,例(11)中“到”介引终点成分,例(12)中“在”介引终点成分,它们都是必有成分。而在行为事件中,施事为必有论元,受事为可有论元。处所为外部论元,表示行为存在、发生的场所。如下例:

(13)陈乞从车里挑开窗帘问:“这就到了晋国了吗?”(冯向光《三晋春秋》)(行为发生的场所)
(14)“花瓶可是好端端地在大立柜上放着,你抹灰尘给抹碎了,你倒有资格说我了!”(刘震云《一地鸡毛》)(存在场所)

上例(13)中“从车里”表示行为发生的场所,例(14)“在大立柜上”表示存在场所,它们都是外部论元。
其次,两者的事件图式不同,分别如下(15)(16)所示:

(15)位移事件:位移主体 + 起点 /路径 /方向 + V + 终点
位移主体 + 起点 / 路径 + V + 方向 / 终点
(16)行为事件:施事 + (处所) + V + (受事)

当位移主体为有生命的人或动物,且动力来源为自动力的时候,位移主体与施事的某些特点重合,需要仔细辨别处所成分是表示动作发生或存在的“处所”还是表示位移的“起点 /路径 /方向/终点”。例(1)—(4)中的a式均为行为事件图式,b式为位移事件图式,这是前位句与后位句的本质区别。当然,处所成分能否换位受语义、构词等因素制约,如例(3b)表示的是武器的移动终点,而不是场所; 例(4b)中“走向”已经词汇化了,单音节“走”不符合“韵律词”(冯胜利,2005)的要求,不能自由使用。
展开
目录
目录
语言本体研究
现代汉语移动类位移事件结构及相关介词研究 孟艳华003
北京人对声母/w/及其变体/v/使用情况的调查 邱彤村025
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句法差异探因——以HSK甲级词为例 张卓034
探究量词重叠在句子中成立与否的原因——基于“量词重叠+都”的格式 冯程046
会意字的多维表义性——以“委”为例 张熙昌061

语言与文化教学研究
非汉语环境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以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的汉语教学为例 牟世荣075
浅谈听力测试命题原则及实例分析 王磊086
浅谈听说法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 于淼101
从法语母语者的语言偏误看汉语的名词谓语句和法语相应句式的对比 甘宗铭110
美国大华府地区中国文化认知调查实验报告 李婷121

语言习得研究
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了”习得过程纵向个案研究 杜卡135
基于用法的汉语动宾搭配习得研究——以“吃+N”的搭配为例 吴佩153
基于语料库的“挂”类动词习得研究杨彩影 石高峰168

文学与文化研究
贫病老丑背后的赤子之心 何阿珺183
论嘉靖本和通行本《三国演义》中曹操形象的变化 吴丁香197
《新中国出土墓志·北京》释文校订二则 徐秀兵20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