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无库存
视觉文化面面观
0.00     定价 ¥ 59.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68914901
  • 作      者:
    [加]玛格丽特·迪科维茨卡娅
  • 译      者:
    李芳 肖伟胜
  • 出 版 社 :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迪科维茨卡娅(Margaret Dikovitskaya),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艺术史系教授。其主要作品有《视觉文化面面观》(Visual Culture:The study of the Visual after the Cultural turn)、《从艺术史到视觉文化》(From Art History to Visual Culture:The Study of the Visual after the Cultural Turn)等。

 

 

译者简介

李芳,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国文学与文化研究。

 

肖伟胜,男,1970年生,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西方美学与视觉文化研究。主持“‘文化转向’与视觉文化研究”、“‘语言学转向’与视觉方法论研究”、“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课题。撰有《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视觉文化与当代文化批评》、《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等学术专著。曾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二十一世纪》(香港)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被全文复印或转载。

 


展开
内容介绍

近年来,视觉文化已经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跨学科研究领域。视觉文化认为图像在表征世界中的意义上占据中心地位。它不认为所谓的“高级”文化的地位更高。但是,尽管目前视觉文化研究和项目的数量激增,但该领域本身似乎没有就其范围、目标、定义和方法达成共识。在本书中,迪科维茨卡娅概述了这一新的研究领域,以便调和不同的理论立场,并了解其进一步研究的潜力。她的目的是说明视觉文化如何避免她所谓的威胁它的斯库拉(Scylla)和卡律布狄斯(Charybids):前者指的是因为它偏离了传统的艺术史层面,所以缺乏特定研究对象;后者指的是因为它似乎包含了与文化和视觉有关的一切,所以将这一领域扩展到不相干的田地。

 

迪科维茨卡娅对视觉文化进行了考古学的追踪,研究了艺术史的“文化转向”和视觉研究的兴起。基于问卷调查、口述史以及对这一领域主要学者的访谈,她首先讨论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理论框架及研究方法,然后研究了视觉文化的四个项目课程,它们分别位于罗切斯特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纽约大学石溪分校。通过对这些项目的理论和实践的分析,迪科维茨卡娅描绘了视觉文化项目在21世纪的未来。


展开
精彩书评

迪科维茨卡娅的作品对视觉文化这一脱胎于艺术史的视觉文化领域进行了耐心、睿智的解读。本书详尽地介绍了这一领域的课程设置何教学方法,对文化研究的视觉维度感兴趣的所有人而言,本书都是不可或缺的。

——约翰•弗劳,悉尼大学

 

 

本书对美国视觉文化学科的发展历程、学科建设、重要文献、代表人物以及大学项目做了丰富的历史回顾。在这部雄心勃勃、引人入胜的作品中,通过对众多跨学科的学者的深入访谈,迪科维茨卡娅对影响视觉文化研究对象的各种理论观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睿智的解读。对于视觉研究这一新领域的学生,以及纠结于“什么是视觉文化”这一问题的学者而言,本书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指南。

——雷福德•吉恩斯,西英格兰大学

 

 

迪科维茨卡娅对美国视觉文化领域的制度、学科实践和个性的研究,说明了这个新兴领域的历史编撰学应该达到何等精确的程度。她的研究对于想要理解当今文化中的视觉的人而言,不啻一项宝贵的财富。

——马克•A.奇塔姆,多伦多大学

 

 

迪科维茨卡娅关于视觉文化这一交叉学科的微观史,对于想要了解20世纪后期西方智识生活中的重大发展的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读物。本书以对该领域的代表人物的生动访谈为基础,阐明了艺术、历史、文化及视觉性之间日益密切的联系。

——鲁斯•B.菲利普斯,卡尔顿大学


展开
精彩书摘

 

本书是基于包括访谈、口述史以及对问卷的书面回答的研究结果。我对这些材料进行了阅读、分析与阐释,并根据其内容进行了分类。全文中相当多的篇幅引用了受访者的话语。汉斯·贝尔廷(Hans Belting)注意到,我们整个文化都 采用了通过引用来陈述观点的策略(1987 [1983],p.51)。然而,本书中使用这些引文的目的并非藉“说出更具权威性话语的另一个人”,进而来掩饰我的立场,而是避免遗漏一些我在设计访谈问题时力图把握的观点,这种访谈设计旨在产生一 种分析报告,此报告要非常贴近受访者最初的概念描述。这些引语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多元对话”,其间各种思想交流碰撞,各种立场得到平衡,各种意义得以产生。我召集了这一虚拟的专家小组,希望不仅能使视觉研究所倡导的观点和方法 中隐性的差异变得明确,也希望能说明他们的思想和论点怎样 才可能相得益彰,换言之,也就是要找出其共通点和富有成效 的差异之处。因此,我的研究设计与其说是要达成一致,不如说是允许将这一复杂争辩和思想潮流的精微部分表现出来,并形成一个该领域议程上各方意见进行交流的展演空间。

 

我的这一尝试间接地受到雅克·德里达的激励,他在《意指中的真理复归》(1978)一文中假想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和艺术史学家迈耶·夏皮罗(Meyer Schapiro)之间的一段辩论给了我启发。戴维·卡里尔(David Carrier)在《艺术史写作原则》(1991)中将那些针对同样艺术对象或问题,而撰写于不同时期的艺术史文本放置在一起,这种做法同样也给予我灵感。然而,与上述研究不同,本书通过对了解我课题 研究目的的对话伙伴,也就是我的同时代人进行访谈而搜集材料。他们也了解其他的受访对象,因此他们能预见、处理并积极参与到适当的评论中。基于其对话性质,访谈过程往往花费时间较短从而确保了反馈的同步性。本书是一种开拓性尝试,它旨在对视觉研究进行编年史撰述,以及展现当前有关它在未来发展方向上的争辩。我们往往用三个标准界定一个学术领域:研究对象、支撑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之基本前提和学科本身的历史。由于本研究有两个维度——学科的和制度的——它被安排在两个篇章里。第1章提供历史的概述,讨论视觉研究的对象、前提和方法,并让美国大学的师生对这一新领域的地位进行评估。通过多方面的反思,本书将理论领域(研究领域的方法论)和实践(视觉领域的经验)汇聚在一起。

 

本书另一个创新在于,它回应了对教育实践进行讨论的要求,而在视觉和文化研究的当代文献中,这一问题往往受到忽视(Striphas,1998)。有关视觉文化和视觉研究的大学项 目的出现引发了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项目的付诸实施是否暗示着一种从艺术到视觉和从历史到文化的转向?它是一种反映象牙塔之外所发生情况的潮流吗?抑或,它是一种通过将学术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企图激活专业的内在动力?我们能从这些项目经验中学到什么呢?尽管这些问题通过实践正在得到解答,我们对美国大学里最早设置和实施的四门已有课程和项目进行仔细考察,将有助于揭示这些问题的复杂性。

 

第2章将通过纽约罗切斯特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尔湾校区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本科生课程和研究生项目的讨论,揭示并详细说明目前高等教育政策和实践发展中相关理论挑战的意义。通过考查和比较两种本科生课程的对象与内容,强化了两个研究生对视觉研究项目的目标、组织及课程的分析,这有利于阐明视觉研究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否则它将处于晦暗不明状态。本书将这些课程教学法上的不同与它们的创立者和讲授者理论立场上的不同,以及与它们所处的制度特性联系起来。我的研究让各种理论观点以及相应的课程倡议公之于众,并开始探寻在21世纪如何设计视觉文化这一门跨学科项目的标准。


展开
目录

总序        

致谢               

导论        

关于本书        

视觉文化研究:文献介绍     

1 理论框架   

视觉研究的谱系和对象        

艺术史与文化研究之间:视觉研究方法     

2 制度和教学实践      

本科教学        

研究生项目     

结语      

附录        

与托马斯·康利的访谈        

与道格拉斯·克里姆普的访谈     

与乔治·迪莫克的访谈        

与保罗·杜罗的访谈     

与安妮·弗里德伯格的访谈

与布莱恩·戈德法布的访谈        

与托马斯·甘宁的访谈        

与詹姆斯·D.赫伯特的访谈

与迈克尔·安·霍莉的访谈        

与马丁·杰伊的访谈          

与大卫·约瑟里特的访谈     

与劳拉·U.马克斯的访谈     

与尼古拉斯·米尔佐夫的访谈     

与W.J. T.米歇尔的访谈        

与大卫·N.罗德维克的访谈

与霍华德·辛格曼的访谈     

与珍妮特·沃尔夫的访谈   

注释

参考文献

索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