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在世界的地位几乎不可动摇。虽然马克思的辞世不为主流媒 体所关注,然而在他辞世后不久,他即声名远播,其历史声望几乎无人 能及。正如加尔各答的第一批印度社会主义者对马克思的大力宣传,马 克思的名字很快在底特律和芝加哥的工人们中传开了。在俄国革命之 后,作为旗帜的马克思成为了莫斯科布尔什维克第一次大会的背景。马 克思的思想推动了所有工人运动政治联合团体的纲领和章程的制定,其 影响从欧洲大陆一直蔓延至中国上海。马克思思想改变了哲学、历史学 和经济学———不可逆转。 然而,不久后,马克思理论被转变成僵化的意识形态。尽管马克思 的思想有时被定性为决定论,并与19世纪欧洲晚期的文化氛围相悖, 但无可争议的是,其思想具有相当的批判性和开放性。一种流行的体系 概念———最为重要的是达尔文主义的文化,为了响应这种文化,“正统 马克思主义”的提法在卡尔·考茨基的评论 《新时 代》一文中因运而生,并与这种文化模式一拍即合。 促使马克思著作集转向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于大众阅读本。优先采用节选、总结和删减纲略的原则,正如我们所知的那样,从马克思的主 要著作中选取一些章节装订成册。正统主义者们用一些乏味的意识形态 工具性用词和文献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改写。马克思辞世后的一段时间 内许多文稿毫无意义说明了这一迹象,当时的审查制度加剧了这一改写 行动。这些文稿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马克思思想的世界性传播,但 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导致了对复杂的马克思思想的曲解。尤其是实证主义 的影响,使得马克思思想的原初理论贫乏化了。 [ 1] 对马克思思想的改写引起了一种诡秘的教条说,一种吸收了经济决 定论的革命论———第二国际 ( 1889—1914)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历史自 主发展和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信条过于僵化、稚化,因此第二 国际的马克思主义无法全面理解亦无法突破实际发展和革命实践之间的 必然联系,这导致一种有利于巩固现存秩序的消极宿命论的产生。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