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出版时间 :
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
0.00     定价 ¥ 168.00
泸西县图书馆
此书还可采购1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ISBN:
    9787571304591
  • 作      者:
    [英]列文.比斯
  • 译      者:
    王建赟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8-01
收藏
荐购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

 

● 自然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微观昆虫的究竟之美! 

昆虫有着惊人的复杂性,却体型太小,让我们无法观察它的真正结构与形态。借助高倍光学显微镜和相机镜头的力量,将昆虫的微小形态展现在惊人的高分辨率下,每只昆虫被分成大约30个不同的部分进行拍摄,通过8000 多张独立的局部照片,合成一只昆虫的完整肖像。每只昆虫都化身为庞然大物,色彩鲜明,脉络清晰,纤毫毕现,创造出自然界中鲜明和生动的色彩!

● 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150年镇馆之宝,超微距摄影全球开创性作品!

甄选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150年间500万件珍藏的昆虫标本,其中包括达尔文等时代先驱收集的珍品,由摄影艺术家列文· 比斯通过开创性的超微距摄影技术,捕捉到昆虫前所未*的肖像。它们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节,以及意想不到的美,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观察体验,堪称自然与科学的真正奇迹。

● Ted热议话题,席卷英国、美国、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国,《连线》《自然》《卫报》一致推荐!

照片先后在英国、美国、德国、瑞士、加拿大、荷兰、丹麦、意大利、阿联酋等地进行展出,

甚至被孩子们拿来当作学习生物和美术课之用,深受人们喜爱。《连线》《自然》《卫报》都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一致推荐!列文·比斯也应邀到TED及各大学发表演讲,引起广泛关注。


展开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列文· 比斯(Levon Biss),摄影艺术家,英国皇家摄影学会高级会士(FRPS),昆虫超微距摄影技术开创者。从业20 多年,拍摄类型多样,包括新闻报道、体育运动和人物肖像等,经常见诸《时代周刊》《GQ》《纽约时报》《美国国家地理》《体育画报》等国际媒体。

列文也是“微雕”(microsculpture)项目发起人,通过开创性的超微距摄影技术,揭开昆虫令人无法想象之美!照片在世界各地展出,他也应邀到TED及各大学发表演讲,引起广泛关注。






译者简介:

王建赟,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昆虫与害虫防治。拥有熟练的半翅目昆虫鉴定技能,熟悉国内前沿的规模化繁育天敌昆虫的技术体系,并精通生态微距摄影及室内微距摄影技术, 发表过多部昆虫新物种的科学论文。 l

展开
内容介绍

自然与科学的完美结合,微观昆虫的究竟之美!

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150年镇馆之宝,超微距摄影全球开创性作品!

Ted热议话题,席卷英国、美国、德国、瑞士、加拿大等国!

中国农大昆虫学博士悉心翻译,《连线》《自然》《卫报》一致推荐!

 

《牛津大学终ji昆虫图鉴》甄选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700 多万昆虫标本,其中包括达尔文等时代先驱收集的珍品,由摄影艺术家列文· 比斯通过开创性的超微距摄影技术,捕捉到昆虫前所未*的肖像。

昆虫有着惊人的复杂性,却体型太小,让我们无法观察它的真正结构与形态。只有借助光学显微镜和照相机镜头的力量,才能揭开昆虫的隐秘世界。

使用3600万像素高清相机,在200毫米定焦镜和10 倍显微镜头下,每只昆虫被分成大约30个不同的部分进行拍摄,通过8000多张独立的局部照片,历时4周,才能合成一只昆虫的完整肖像。

它们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细节,以及意想不到的美,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观察体验,堪称自然与科学的真正奇迹。


展开
精彩书评

媒体推荐:

“你再也不会用同样的眼光去看甲虫或飞蛾了!”

——《连线》

 

“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卫报》

 

“在高分辨率下,揭开世界上古老的昆虫隐藏的惊人世界!”

——《自然》

名人推荐:

“这些照片的诞生是对大自然与摄影艺术的致敬,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如何让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谱写新的篇章!”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 昆虫馆馆长 詹姆斯·霍根


展开
精彩书摘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前 言

 

昆虫是地球生命的重要一环。它们几乎无处不在——你总能在暖暖的日子里见到勤劳的蜜蜂,也一定见过不知疲倦在觅食的蚂蚁……然而它们过着的生活却总被我们忽视。比如,昆虫作为食物链的一部分,参与了营养物质大循环,是很多其他体型较大动物的食物来源。假如没有昆虫,将会导致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坍塌,人类社会也将无法存续。

昆虫生活在一个比我们小得多的微观世界中。在它们那个迷你小天地里,隐藏着我们有限的视野中无法分辨的生命律动。这些微小的生命活动现象如今几乎已是自然常识,然而在光学影像镜头和显微镜尚未诞生的过去,这一切都是未知。1665 年,罗伯特·胡克(Robert Hooke)在他的《显微图志》中首次将日常细碎的物品以前所未有的放大倍率细致地展现给世人,引起了相当的轰动。其中,最引人注目和代表性的图片是一些昆虫及其错综复杂的内部解剖插图。

自从《显微图志》畅销以后,科学绘图就成为生物学描述和记录自然的必备技能和表述工具,而如今先进的数码照片技术又为我们提供了令人兴奋的新可能。在这本《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中,列文·比斯(Levon Biss)使用独创的摄影技法,以巨大的画幅和惊人的分辨率为昆虫拍摄了精美的肖像。

用超显微摄影技术给昆虫拍摄照片当然不是什么新鲜事——扫描电子显微镜拍出的照片,细节丰度能轻松超越目前所有的相机,然而电镜照片看上去都很刻板呆滞,黑白灰的画面,也毫无美学上的考量。

本书中的昆虫种类是从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馆藏的至少500万枚标本中精挑细选出来的。像这样的每一枚标本藏品,都是一座物种多样性信息的巨大数据库,这在高速变化的当今社会甚为珍贵。通常这些馆藏标本是被珍藏起来的,其大多数标本既不起眼又脆弱不堪,因此也不适合向公众展览。但在这里的半亩方塘中,我们将向大家打开一扇窗,窥觑一下这繁华和奇妙的物种世界。入选本书的标本来自全球各地,有的采自英格兰的一处后庭花园,也有的采自位于南极洲附近的一尾偏远小岛;有些标本已历经 150 多年的沧桑,也有些是新近的收藏——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一枚由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本人在小猎犬号航行期间采集的标本。这些标本很好地展现了昆虫类群丰富的多样性:各具别致风格的外形,纷繁复杂的体色,还有他们体表的细节特征。在我们眼里,昆虫的体表无非就是质感光滑一些,往往平淡无奇,但通过列文的摄影技艺,您在本书中将会看到远不止这些。在高倍显微放大后,昆虫的体表好像经过了精加工改造 :耸立的山脊,凹陷的深坑,密密麻麻的刻点顿时映入眼帘,时常还会覆盖着些像绒毛和鳞片般的其他微小结构。

这些微小的结构应该对应多种不同的用途。昆虫体表的特化结构赋予其特殊的物理性状,可具备防水性,减少摩擦,或是反射光线。精细特化的体毛结构可以使昆虫携带花粉颗粒,或在光滑如镜的表面攀爬,或是感知气流的细微变化。像蝴蝶、蛾子、甲虫以及其他昆虫可能会被细小的鳞片覆盖,在我们眼中这鳞片不过是小小一粒尘埃,但却赋予了昆虫伪装、隔热等功能,还有一些类型的鳞片能反射、散射光线,创造出自然界中最鲜明和生动的色彩。

可是,很多情况下这样微小结构的具体功能我们是不甚清楚的。如本书中所涉及的步甲种类中,多数的全身都具有极细密的网纹状微观结构,外观呈现出磨砂或绸缎质感。这种纹理变化似乎与这些步甲种类的分布地有某种关联 :来自湿润地带的种类多具有横纹,而栖息在荒漠盐碱地环境中的种类则有略微隆凸的纹路。目前认为这种纹络有减少摩擦或是具有疏水功能,又或者有助于降低昆虫体表的泥垢附着。

就算我们无法将这些古怪玲珑的微观构造探究得一清二楚,至少来说,大致应是一种对自然的适应,属于自然选择和生物演化的结果。这本书告诉我们,对这些结构的研究,其实不仅仅只是在钻研学术,还能实践应用于新型高效材料的仿生研发。尽管本书中有一大堆讲解剖学和生理功能方面知识的理论,但并不代表这只是一本科学照片的图册。列文的摄影技术带来的照片有令人惊叹的深度和美感。他巧妙地运用光影制造出别样的情调和氛围 :背景光细化了特征性的结构,强光穿过标本半透明的外骨骼,晕出一片暖暖的琥珀色调。列文将一件件沉寂的藏品重新注入了活力,看起来真令人赏心悦目。

这些照片的诞生是对大自然与摄影艺术的致敬,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如何让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谱写新的篇章!

詹姆斯·霍根

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  昆虫馆馆长


展开
目录

目录:

 

前言   /  4

肖像   /  6

索引   /  142

拍摄过程   /   14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