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注重理论性和可读性,说理深刻,行文流畅,是广大党员干部研究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案头书。
马克思主义是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有各自独特的内容,但在理论和实践上又是相互支撑,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的科学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全部马克思主义,可以说是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开关。
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样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因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贯穿的战略思维、总体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从哲学本质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学习哲学是深刻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开关。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必修课》:
马克思主义创立已经170年,按照有些人的说法,170年前的思想早已过时了。这种看法根本不懂思想发展的规律,不懂真理的本性。黑格尔说过:“伟大的灵魂——哲学史上的英雄们的身体,他们在时间里的生活,诚然是一去不复返了,但他们的著作(思想、原则)却并不随着他们而俱逝。”思想家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他们的思想可以通过对象化的经典著作,为后人吸收、借鉴和继承。
真正的智慧不会因时间久远而失去智慧之光,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并不会因为古老而丧失真理的力量。时间的长短不是真理的尺度,而是真理和谬误的过滤器。没有长期存在的谎言,它总会被揭穿,但可以有古老的智慧和真理。中国的孔、孟、老、庄、荀、墨、韩非,以及程朱陆王,距今少则数百年,多则千年或两千年以上,但他们思想中的精华仍然是构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然在为我们修齐治平、育德树人提供智慧。西方的文化也是如此。人们至今仍然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的著作中吸取思想智慧。
在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依然处于真理的制高点,因为它科学地回答了资本主义向何处去、人类社会向何处去这个历史之问、世纪之问、当代之问。
历史之问。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已经存在三百多年。它们反对剥削,追求公平正义的社会,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但是它们没有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存在的社会原因,更没有从社会自身发现承担社会主义理想的现实力量和实现途径。它们的历史观主要是抽象人性论和抽象人道主义,同情穷人,同情被剥削者,它们控诉不公平的社会,但寄希望于上层统治者和富人的善心。有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建立共产主义实验区,试图用示范的方式来推行自己的理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社会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思想的积累有贡献,尤其是空想社会主义,达到了社会主义思想的空前高度,但它们的积极作用与历史的发展成反比。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中说:“《莱茵报》甚至在理论上都不承认现有形式的共产主义思想的现实性,因此,更不会期望在实际上去实现它,甚至都不认为这种实现是可能的事情。”他还说:“我们坚信,构成真正危险的并不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实际试验,而是它的理论阐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贡献正在于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从而回答了历经数百年的历史之问。
世纪之问。成熟的理论与成熟的社会关系不可分。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在英国和法国以及稍后的德国的莱茵地区都得到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开始激化。法国里昂工人发动两次武装起义,英国发生工人的宪章运动,德国发生西里西亚的织工起义。19世纪上半叶提出的现实问题,是如何使处于自发阶段的工人运动,变为由科学理论指导的自觉运动。正是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开始激化,凸显了对科学理论的迫切需求。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纪之问的回答。恩格斯1845年1月20日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明确提出创立新理论的问题。他对马克思说:“目前首先需要我们做的,就是写出几本较大的著作,以便给许许多多非常愿意干但自己又干不好的一知半解的人以一个必要的支点。你的政治经济学著作,还是尽快把它写完吧,即使你自己还感到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这也没有关系,人们的情绪已经成熟了,就要趁热打铁。”正是世纪之间推动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探索,他们终其一生撰写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尤其是马克思40年殚精竭虑数易其稿从事《资本论》写作。
……
第一课 占据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课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三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贡献
第四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第五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历史深处的哲学心语
第六课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走向
第七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
第八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与文本解读
第九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境”
第十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之路
第十一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道路
第十二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文化自信
第十三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德治与法治
第十四课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性与实践性
第十五课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与当代价值
第十六课 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唯物史观
第十七课 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
第十八课 哲学与科技
第十九课 哲学与人生
第二十课 哲学与生活
温馨提示:请使用泸西县图书馆的读者帐号和密码进行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