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让许多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词作,就是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这首词,从渲染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加以更多的景象铺垫,让人流连忘返。临安城热闹的场景,也恰恰衬托出了词尾要寻找的“那人”,是一个与众不同、孤独而立、超然群俗的理想佳人。
这首《青玉案? 元夕》,是辛弃疾从金朝统治下的山东济南府投奔到南宋后,在南宋都城临安任司农寺主簿时所写。当时,宋朝的半壁江山,都在金朝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之下,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从词的表面上来看,是辛弃疾为他的情人所写。而在古代文学作品里面,男女情爱也常常用来比喻政治上的际遇。洞察时局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于是,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这幅元夕求索图。
辛弃疾的一生,一直都在力主抗金,收复旧山河。他是一个有胆有识有为的爱国志士,却空有满腔救国热忱而不被重用。
在辛弃疾出生的13 年前,也就是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 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3000 余人,并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被掠之一空,大宋王朝遭遇了“靖康之难”,中原被金人占领,直接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由于辛弃疾是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济南府长大的,亲眼目睹了汉人被金人奴役欺凌的悲惨景象。正是因为辛弃疾的先辈与金人有着不共戴天之仇,辛弃疾又深受祖父的熏陶,从小就立下了收复中原、报仇雪耻的志向。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正月,辛弃疾力劝山东义军归附南宋,抗击金兵。辛弃疾归附南宋朝廷后,不甘在歌舞升平中消磨意志。由于心中收复中原的抗金理想无法实现,辛弃疾感到非常失落和无奈。
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 年),担任右承务郎一职的辛弃疾,不为自身官职低微,独抒所见,进奏了著名的《美芹十论》,但没得到朝廷的重视。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 年),虞允文上任宰相后,辛弃疾又呈上九篇关于恢复大计的建议,即《九议》,陈述战守之策,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辛弃疾的建议虽然没被采纳和实施,但他被调到南宋都城临安内,任司农寺主簿,成为主管文字工作的事务官。然而,一直怀有光复中原大志的辛弃疾,却渴望能在疆场上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
辛弃疾是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但可惜身处南宋朝代,英雄无用武之地。尤其是他刚拙自信的英雄性格和豪杰作风,成为他不受重用的重要原因。他敢说敢做,从不情愿迎合别人。为了实现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的夙愿,他可以不拘小节,不守规则,更不理会各种各样的潜规则。他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以后,自号稼轩居士。如果把历史上对辛弃疾的基本评价进行归纳,即: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南宋最伟大的词人。
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 年)五月十一,辛弃疾生于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宋钦宗靖康二年(1126 年)前,历城属于北宋领土,后因“靖康之难”被金朝侵占。金人不仅大量掠夺汉人的土地,还强迫汉人为奴。面对金人的严苛压榨、百般欺辱,抗金起义始终不断。辛弃疾就生长在这样的环境当中。
辛弃疾早年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虽说是金朝的官吏,但心中难以忘怀的,却是对宋朝的怀念和对金朝的仇恨。他常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点江山,对他进行抗金复地、洗雪宋耻的爱国教育。
在祖父辛赞的教导之下,辛弃疾从小就喜欢练习武艺,并阅读汉室书籍,尤其读了许多《孙子兵法》之类的兵书。14 岁和17 岁时,辛弃疾曾先后两次参加金朝燕京的科举考试,但两次不中。20 岁那年,他率领2000 多人起义抗金,并投奔以耿京为首的北方忠义军,成为耿京手下的节度掌书记。
后来,耿京被忠义军内部叛徒张安国杀害后,辛弃疾集结50 多名义士突袭金人营帐,在金人猝不及防的情况下,生擒叛徒张安国,并策动上万士兵一起投奔南宋。这段戎马生涯,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基础。
辛弃疾归附南宋后,随之踏上了仕途之路。他开始辗转于江淮两湖一带任地方官,是一生中的游宦时期。由签判到知州,由提点刑狱到安抚使,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的荒陋之气就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创置飞虎军,致使军威雄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他每得到一次为朝廷效力的机会,都特别珍惜,并非常执着地去工作。当时,辛弃疾无疑是一个有清醒政治头脑并忧国忧民的好官。
游宦时期的辛弃疾,一直是雄心勃勃、壮志凌云。他先后上了一系列奏疏,力陈抗金复国方略。他的意见虽然未被当朝采纳,但没有影响他的尽忠报国。
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总是恪尽职守,仿佛没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他。
由此来看,辛弃疾果断决绝的做事态度,容易使他陷入授人以柄的尴尬境地,最终导致不是被贬官,就是被弹劾,从而在仕途上起伏不定。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 年),已经64 岁的辛弃疾,被起用为知绍兴府
兼浙东安抚使,不久又被宋宁宗面见,被差之镇江府一职。这时,太师韩侂胄积极倡导北伐,但辛弃疾觉得北伐的时机尚未成熟,反对太师韩侂胄草草从事。由于南宋王朝内部出现矛盾,难以达成共识,辛弃疾因此受到排挤,
并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 年),再次被罢免。最终,这次北伐因计划不周而失败。
辛弃疾做南宋官吏长达40 余年,但断断续续有近20 年时间闲置一边。
在时断时续被启用的20 年中,出现了多达37 次频繁调动,任职最长的一次,也没超过一年半。虽然后两年都是被召任职,但无奈已年老多病,身体衰弱,最终在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 年)九月初十病逝,享年68 岁。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武文兼备,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尤其是“金瓯缺,
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的境遇,成为他心中永远挥之不掉的阴霾。他虽然对战争形势有着精辟入里的分析,也有着鲜明具体的对策,在各个岗位上也是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却屡遭投降派掣肘,随时都会被撤销职务。
为此,他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始终得不到施展,武途政路均不畅通,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
辛弃疾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在苏轼的基础上,辛弃疾进一步开阔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与苏轼词有所不同的是,辛弃疾常以文为词,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辛词题材广阔,善于化用前典。从他现存的词作中看,有写政治的、写哲理的、写朋友之情的、写恋人之情的、写田园风光的、写民俗人情的、写日常生活的、写读书感受的……可以说,凡能写入其它文学样式的内容,他都可以写入词中,既是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又是写尽平生不平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