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彼岸只为海/人文音乐课的故事》:
有一次他采访蔡琴,玩笑说犹豫着不知道该称呼阿姨还是蔡姐。台湾民歌年代,蔡琴是经常出入马世芳家客厅的一位。客厅的女主人,马世芳的妈妈陶晓清女士,以自己电台节目的影响力推动了民歌运动的发展。那间客厅成为包括蔡琴在内的一群民歌手一起创作和讨论的温室。很多民歌手日后辗转去往不同的方向,但“陶姐”始终是他们的“陶姐”,跟陶姐相关的是那段青春、音乐、争吵、合作,还有爱情友情的日子。马世芳是在那间客厅里慢慢长大的小孩,而且也慢慢长成了和妈妈一样的电台人。他们像是有电台基因的一家人,他的爸爸,台湾作家亮轩先生,也曾在电台工作过。
读亮轩先生的《飘零一家》,看到一个满怀身世之感的人,尝试梳理和接纳在大时代造就的复杂家况中,父辈与自己的选择和命运。他在“中广”时的同事陶晓清,给予他温暖的感情,简单的幸福随之而来,原生家庭的飘零与复杂也就此可以渐渐安放。那《不为彼岸只为海/人文音乐课的故事》里有一张照片,他和两个孩子在地板上翻阅世界名人摄影画册,左边的一个孩子就是马世芳,后面是一整排长长的书架,书架上是琳琅满布的书。马世芳应该经历了很多照片中的场景,承继了爸爸性格中善好沉潜研究的部分。
马世芳也曾邀请他的妈妈陶晓清在节目里聊音乐,从中文到外文,从音乐文化到心灵成长,音乐节目的厚度都在其中了。见到马世芳老师后,聊起自己的妈妈,他一脸自豪和佩服地说,有一次他们一起做节目,看母亲准备了很多首歌,他直担心播不完,母亲却说没问题,后来果然一如母亲的安排。他说在做DJ这件事情上,母亲始终是让人仰望的前辈。
想起来初见马世芳老师的情景是有些啼笑皆非的。我和同事崔旌在虹桥机场举着事先备制的马世芳老师的海报贴板,盯着一个个从闸机口出来的旅客,生怕错过这个熟悉的陌生人,十分笨拙。后来,就是在那块贴板上,马老师写下了“歌,是时代的镜子”。而当时我们还没自觉,那块题板也开启了直到现在的人文音乐课“时代”。
从闸机口走出来的马老师,带着儒气,不慌不忙的,身型倒算是大块头。几年后在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中读到她描写马老师的祖父马廷英,身躯壮硕,我想他大概是有些祖父的影子的。
初见的陌生人之间,交流是断断续续的,还好有玲珑周到的崔旌一起,让因为交流停顿而滞留的空气可以自然过渡。到达酒店放下行李的一刻,突然感觉换了开关,所有人都放松下来。70后的马老师,标志性的老灵魂式的笑声,让我莫名觉得自己的局促和紧张要再隐藏得好一些。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有多成熟,但没想到那年会那么幼稚。
我还是没有隐藏好,讲座开始前,我不断地在和每一个遇到的同事说着自己的紧张,简直不堪回首。不过,我想念那样的紧张。
……
展开
——辛晓琪
★文字和他的心思一样细腻、温暖。即便他问的问题是我回答过千万次的,他真诚的眼神、温暖的声音、谦虚的态度,让我回答的时候,也像是回到过去,再次整理出来更多不同的细节提供出来。张E的访谈,是做足了功课,加上细心纤细的体贴,我十分享受。祝福张E,一切美好,顺心如意。
——娃娃
★访问让人会不由自主把内心自然的一面呈现出来,没想到他的文笔跟口才一样好。人文音乐课也让我们这些音乐人有了不一样的舞台。
——林隆璇